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地震预报研究近二十年来有明显的进展,但强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科学难题。逐步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仍然是如何正确地观测、识别和解释地震前兆的问题。提取有一定物理基础有一定重现率的短临前兆标志,乃至建立各类地震异常短临前兆标志体系,是目前国际地震预报致力探索的重大科研课题。较完善的短临前兆标志体系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先例;即使是适用性较强的地区性体系也未见到。基于目前观测成果,短临地震异常微观前兆标志体系是由众多单项前兆组成,它包括形变、应变、地下水、地磁、地电等多种观测方法。研究地震…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地震短期异常分析及其前兆信息量的提取与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考一些先前的研究结果,系统分析了1980年以来华北地区(34^ ~42^ N、108^ ~124^ E,下同)大量的各种前兆观测数据资料。根据每一观测资料的映震情况,确定114项资料为华北地区骨干前兆观测资料,并依此为基础,研究了华北地区地震短期前兆异常的主要特征及其识别方法;结合“九五”攻关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给出了提取华北地区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的方法。经实际应用计算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使各种前兆观测资料短期异常变化的量纲得到转化统一,而且可更加客观自然地描述地震前兆观测资料的短期异常变化,这就为深入开展地震综合分析预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2002年以来的静海地震台、宝坻地震台的大地电场连续观测资料,使用地电场观测的同一测向长、短极距测值的比值法进行分析处理,计算结果显示,2006年7月4日文安ML5.5地震前大地电场观测存在明显的地震前兆,但从同期的地电场原始观测资料中无法识别出该项异常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测向长、短极距测值的比值法是一种从电场观测资料中有效识别和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汕头台地下流体正常动态与地震短临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永芳 《华南地震》2000,20(1):48-51
地震前兆观测异常信息识别是前兆研究的基础.分析了汕头观测站地下流体各测项如水位、水温、气氡和气汞等观测资料,对其正常动态和短临异常信息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上述各测项能够较有效地反映出某些中等地震前兆的短临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5.
分别使用模糊识别法、统计识别法及速率识别法对塘沽18号井天然气逸出量、溢油量和水位三项肖净观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识别出震中距500Km范围内Ms≥4.5级地震前的中短期前兆异常,并对异常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经验关系式。据对已发生的地震样本进行统计检验的结果,中期或短期映震率可达80%以上。结果表明,利用单井多项前兆对比观测可提高地震综合预报的能力,并为前兆机理及地震孕育过程的研究提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识别地震前兆信息的新途径。使衙“机器发现”方法,即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递归函数理论处理前兆观测资料,建立其解析函数表达式,并以解析表达式的外推值作为识别异常的标准,实现了对地震前兆信息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地震电离层前兆综合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前后对电离层进行观测的方法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应用多手段地基无线电遥感探测技术,通过软件无线电形式,实现一机多能,对电离层状态的综合探测,获取地震前电离层变态的多参数数据,结合对地震电离层前兆物理机制的研究,将能大大提高地震电离层前兆预报分析的可信度、可靠性,有助于对地震电磁现象机制的识别和前兆信息的提取和强震预报预测。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强地震前前兆观测资料的异常特征和各种前兆异常可信度的差异,考虑到单项观测数据和多项观测数据的相互联系,提出了用综合参数S描述多项前兆观测数据整体变化。结果表明,与单项前兆观测数据比较,综合参数S有变化平稳、震前异常反应明显等优点,可以作为地震预报实践中识别前兆异常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刘允秀  关华平 《地震》1996,16(4):337-346
多年的前净观测和地震预报实践表明,与前兆观测资料的噪声水平相比,中强地震的前兆信息多属弱信息,信息识别较为困难,用功率谱分析方法,将前兆观测时间函数分解为不同周期的谱密度随时间变化的多个时间函数,通过震例分析,探讨在强干扰背景下识别中强地震前兆信息的可能性。从识别中短期地震前兆这一基本目的出发,采用“数据窗”滑动采样的计算方法,满足不同周期对样本长度的要求,实现了频率域的计算结果在时间域具有一定密  相似文献   

10.
介绍建设完成后的新疆数字地震前兆观测网络的整体功能,以及各种前兆观测手段在全疆的分布情况,给出了新疆数字地震前兆观测网络整体结构,数字地震观测仪器的基本信息、前兆观测数据管理模式等。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震磁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地区地磁观测网由16条测线、150个测点与16个临时台组成,取得了大量的准确可靠资料。应用这些资料,消除了地磁正常变化背景,分析研究了震磁前兆信息,获得了有意义的震磁前兆,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具有积极作用与一定实效。与此相配合,开展了密云水库与活动断裂的构造磁学研究,为震磁前兆研究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结果,并且讨论与展望了震磁前兆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文中论述了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入库、报送和共享等具体工作,指出了当前数据报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保障前兆观测数据的连续、完整。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可信度较高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系统清理了1995-1996年大华北南部地区地下流体异常,并分析了其与1996年11月9日南海Ms6.1级地震的关系,认为地下流体异常的主体是场兆,但又不能全部归属于这次地震。文中还指出了该区未来地震向NW方向迁移的可能性及其对豫交界、鲁豫次界区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body strain observation data at Liyang and Xuzhou stations, the Correlation Dimension D2 and the second-order Renyi entropy K2 of the attractor are calculated and studied. In addition, a new method of evaluating the longest predictable time of precursor attractor is advanc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certain anomalous criterion rule. 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the body strain precursor attractor is one of the chaotic attractors and it has some determinate change rules such as the dimension declines before an earthquake and the number of the independent factors on which the variation of the system depends is within the range of 5 - 12. The conclusion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longest evaluated predictable time of the body strain attractor is 213 days at the Liyang station and 342 days at the Xuzhou station. It is clear that this research can be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recognizing the nonlinear behavior of precursor attractors and for evaluating the predictability of different precursor  相似文献   

15.
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了应用软件“网上前兆数据动态时间变化无人值守警视系统”。该软件基于安徽省前兆数据传输网上的14个台站、各学科(117个测项)前兆数据格式等特点,随时间的递增自动循环完成检索、汇集、处理、初级分析、绘制和显示时间变化曲线、报告缺测缺记时效等任务。能快捷、可视化地监知各台站、各学科前兆数据的时间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现行无量纲地震前兆信息的提取和表示方法:归一化、相对变化量、比值、从属函数、相关系数和斜率等方法。详细地讨论了无量震前兆参数的地震前兆特性及其年变化、日变化、随机变化和趋势性变化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青海省地倾斜、地应力、深井地温三种前兆观测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得到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强震远场前兆的一些特征,并与近场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对强震短期预报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A systematic multi-parameter and multi-platform approach to study the slow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is fundamental to gain some insights on this complex phenomenon. In particular,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s the integrated analysis between ground geophysical data and satellite data.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some of the more recent results and suggest the next directions of this kind of research. Our intention is not to detect a particular precursor but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s underlying the various observations and to establish a reliable physical model of the preparation phase before an impending earthquake. In this way, future investigation will search for suitable fore-patterns, which the physical model of multi-layers coupling predicts and characterizes by quasi-synchronism in time and geo-consistency in space. We also present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for some anomalies which are not actually related to earthquakes, rather to other natural or anthropic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9.
陈瑶  张富芳 《地震工程学报》2003,25(2):166-169,174
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北段多年来应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其他前兆手段观测资料研究了应力场动态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探讨了应力场变化的动力成因和利用其进行地震预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