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GIS的日照市气温分布式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气温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以海拔高度和地形最为显著。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利用1?5万DEM数据,借助研究区及周边6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气温资料,运用ARC/INFO软件对气温数据进行样条函数法内插后,通过气温直减率法和辐射差值与温度的相关关系对内插结果进行海拔高度和地形的订正,得到研究区实际地表温度空间分布图,为日照市农业实践活动提供气温空间分布资料。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大连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动及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IS手段对四普、五普数据进行处理,深入剖析了20世纪90年代大连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动形式。1990年代,大连人口分布变动模式为集聚中有扩散,以集聚为主,仍处于城市化阶段。1990-2000年,中心城区、近郊区人口绝对数量增多、密度增大,远郊区人口绝对数量减少,密度下降:人口正在向中心城区的“中间地带”集聚;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位移较大;从人口集中指数来看.大连市分布很均匀:通过对1990年和2000年大连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进行模拟,二次函数Quadrafte:T=b0+b1r+b2r2为最优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反应了大连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南极科学考察采样可视化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南极科学考察野外采样的组织工作和数据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发挥GIS软件空间数据操作的优势,提出了科学考察采样的可视化管理概念,并以Mapinfo软件工具和长城站为例,设计、实现了可视化查询、代表性分析和样点科学布设的决策支持等可视化管理功能,同时指出该研究的可扩充性  相似文献   

4.
唐丽玉  缪海岚 《福建地理》2003,18(1):48-50,56
基于3维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借鉴2维GIS领域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地下热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设计了地热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具有数据库管理、日常办公管理、2维分析与可视化、面3维分析与可视化和体3维分析与可视化5个模块。  相似文献   

5.
基于3维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借鉴2维GIS领域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地下热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设计了地热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具有数据库管理、日常办公管理、2维分析与可视化、面3维分析与可视化和体3维分析与可视化5个模块.  相似文献   

6.
钟伟青 《热带地理》1995,15(2):162-167
目前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三种:①野外实地考察和记录方法;②定位观测和实地实验方法;③室内实验与模拟方法。地貌学的发展历史表明,地貌实验与模拟是地貌学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简要分析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当前面临的新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了GIS在区域规划研究中管理数据、分析数据、辅助决策和表达规划成果等几个方面的应用,并就GIS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给出了一个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介绍了ArcGIS8.1和MapObjects2.0在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发展规划研究、规划成果表达中的应用,最后得出GIS在区域规划中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典型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可视化模拟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新疆绿洲集中了全疆90%以上的人口和95%以上的社会财富。绿洲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LUCC)在新疆生态环境变化中起到主导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新疆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绿洲环境变化需要成熟的技术和有效的方法,规划与决策同样需要有效的交流途径和方式。目前,地图、遥感和GIS结合的应用方法,已经非常普遍应用到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研究中,并有效地揭示景观要素的空问分布、相互关系和时空模式。由于这些方法表现三维景观时,容易产生空问信息的丢失和理解的困难,且不易再现环境的动态变化。GIS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R)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可模拟真实景观和再现时空变化过程。本文以三工河绿洲为例,针对新疆典型绿洲的LUCC,对GIS与VR技术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新的认识典型绿洲LUCC的途径,为有效地认识和研究绿洲环境变化、设计和规划它的未来,提供了动态交互的可视化模拟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与分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但并非是生命的禁区。确切证据表明,末次冰消期人类已扩张至高原地区,并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交通路线格局。通过构建自然因子模拟—遗址分布校正方法,利用GIS得到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模拟结果,再结合考古证据对模拟路线进行印证。依据模拟结果将高原分为以下4个区:东北区、东南区、西南区以及西北无人区。其中东北区路线遗址点密度高,落入路线内的遗址点数量占总数的88.56%。路线形成于旧石器时期,其方向为东西向,密切联系东北区的内部,并向外沟通黄土高原与北方地区,其形成与发展为彩陶、粟黍、小麦的传播以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南区路线为南北走向,北与黄河上游地区连接,南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沟通,加强了南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是民族融合与交流的大走廊。西南区位于高原的腹心地带,模拟的路线体现了人类对青藏高原主体的征服,其线路总长度4602.32 km为3个区域内最长,是人类向高原进军的第2条重要通道。西北无人区主要为高寒荒漠区,其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故无路线分布。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M的大尺度季风风速空间分布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起伏地形条件下的风速空间变化受多种地形因素的影响,以往利用DEM对风速空间分布的模拟一般是在内插基础上进行高程订正,不能反映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风速差别。利用山东日照1∶5万DEM数据,借助研究区及周边6个气象台站1970—2000年的冬季月平均风速资料,在确定冬季主风向的前提下,利用ARC/INFO软件,综合考虑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地形要素对风速的影响,通过编写AML程序,实现了起伏地形条件下风速空间分布的模拟,其结果更接近实测风场,为日照市茶树适生环境评价提供重要的冬季风空间分布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重庆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结合DEM引入天文辐射和高程,研究了重庆地区的多年月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并采用独立于观测站外的气象哨的多年月平均观测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天文辐射和高程的气温分布模拟,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形遮蔽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天文辐射的引入较好地把地形对气温要素的影响进行了量化,是对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对山区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景观分类研究的技术和方法,本研究以福建省永泰县为研究区,建立了突出人为干扰强度的三级景观分类系统,并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完成数字景观类型图编制;继而在ArcGIS平台上采用盒计数法对该区域的景观要素边界征兆信息进行分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边界形态的复杂性(分维值D)构成排序:水域景观>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半自然景观>廊道景观>人工建筑景观,此排序恰与人为干扰强度呈负相关;人类活动对景观过程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在不同的景观类型上产生了诸多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因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现状,将影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因素归为4类:地形因素、植被因素、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根据陕西省秦岭山区第三次大熊猫栖息地调查资料,应用GIS空间数据内插分析及统计技术,从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森林起源、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盖度、竹子生长状况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方面系统分析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状况,绘制各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图,得出结论:现有调查区的大部分区域适宜大熊猫栖息。同时,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影响,指出人类生产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负面影响仍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化和空间化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统计方法难以实现空间定量化,而忽略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空间模拟方法获得的人类活动强度也存在缺陷。文中基于遥感、交通、地形和统计数据,探讨了综合应用统计、遥感和GIS方法模拟区域人类活动强度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衡阳盆地人类活动强度进行了模拟。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获取区域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5.
柯丽娜  张一民  韩旭  王辉  王权明  王利 《地理科学》2017,37(8):1251-1258
基于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定理的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引入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构建基于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定理的海洋环境质量可变模糊评价模型,首先分析可变模糊评价方法的原理和方法,然后结合GIS栅格数据在表达空间信息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以栅格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叠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建模等计算,建立基于多源栅格数据的海水环境可变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到莱州湾2004~2010年海水环境空间分布图。实践证明,该模型应用于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是完全可行的,为海洋环境领域的多目标综合评价与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景观分类研究的技术和方法,本研究以福建省永泰县为研究区,建立了突出人为干扰强度的三级景观分类系统,并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完成数字景观类型图编制;继而在ArcGIS平台上采用盒计数法对该区域的景观要素边界征兆信息进行分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边界形态的复杂性(分维值D)构成排序:水域景观〉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半自然景观〉廊道景观〉人工建筑景观,此排序恰与人为干扰强度呈负相关;人类活动对景观过程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在不同的景观类型上产生了诸多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含水层可视化方法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地下水含水层结构的立体表达方法。为了实现基于水文地质钻孔数据库的各种专题图形的自动生成,讨论了结合水文地质钻孔数据库的平面格网数据的组织模型,以及在该模型基础上的数据结构设计、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方法。给出了地下水含水层可视化具体实例的计算结果。由实例可知,该方法是有效的,且在地下水含水层可视化、地下地质体的立体表达等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Hoops的钻孔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矿体三维可视化建模过程中,钻孔和品位的三维可视化是其关键步骤之一,该文引进三维图形引擎库Hoops,采用Windows编程语言VC实现了钻孔轨迹及其品位分布三维可视化组件,为开发矿体的三维实体模拟软件系统奠定基础。工程应用表明,该组件性能稳定,能够精准地模拟实际钻孔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9.
在面向服务的分布计算架构中,企业服务总线(ESB)提供了服务间智能化集成、管理、中介和交互功能。在利用网格架构的面向服务体系结构中,总结如何利用ESB灵活、开放的集成异构多源的GIS平台和数据源。整体架构基于OGSA,服务集成采用ESB,网格门户和实际GIS平台通过ESB连接,形成基于总线消息驱动的智能化服务集成网格系统。该系统将在Internet平台上广泛互联现有的GIS资源,实现GIS"单系统映射"。通过细粒度服务搭建和配置,生成GIS实例,直接而简单地满足具体的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