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矿山屯锑矿在空间分布上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按断裂构造展布方向划分成北西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矿化带,矿体主要赋存在北北东向矿带中,矿体呈脉状和含矿角砾岩体状出现。根据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温度及成矿机制的分析,认为该矿床的成因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2.
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岩浆作用的研究表明,岩浆活动峰期为加里东期—印支期,并有从北向南逐渐变新的趋势。区域成矿峰期与岩浆活动峰期是一致的,主要成矿母岩为岩浆弧相俯冲-碰撞杂岩。另外,祁漫塔格地区主要发育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带,北东向断裂是影响区域成矿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3.
加勒克金矿呈脉状、不规则囊状或漏斗状产于西秦岭造山带古道岭组灰岩中,矿化受到NWW向和近EW向断裂严格控制,矿石矿物以赤铁矿、自然金和黄铁矿为主,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和褐(赤)铁矿化为特征。矿石主要为碎裂岩型、硅化碎裂斑岩型、碎裂灰岩型。成矿作用方式主要为热液渗滤交代、构造裂隙等有限空间的充填沉淀作用,构成比较完整的热液交代-充填-沉淀成矿体系经历了原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次生富集期。成矿环境为近地表,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来源与印支期陆内造山阶段酸性岩浆活动密切有关,金矿化和岩浆岩可能是统一的受深部构造制约的印支期构造-岩浆-热液活动体系的系列演化产物。  相似文献   

4.
武夷成矿带北部萤石矿床主要受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控制,萤石矿体均呈脉状、复脉状或透镜状赋存于构造破碎带。域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时空上与区内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多期次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体是萤石成矿的重要基础,岩浆期后热液为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矿床类型属于断裂带充填交代型脉状萤石矿床。  相似文献   

5.
桦甸双杨树钼矿成矿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岩体有关。燕山期多期次的岩浆岩侵入,为成矿提供了空间和矿液源。断裂带、侵位接触带为矿床提供了就位空间。矿体产于斑岩体和花岗闪长岩脉中,分析认为北北西向区域性基底断裂为控矿导矿构造,北北东向是后期形成的断裂为容矿构造;岩浆侵入作用和伴随的构造作用是双杨树钼矿形成的先决条件。在吉林中部地区北北东向的构造控矿类型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6.
张弘 《山西地质》2012,(2):88-91,93
蚕房金矿是中条山西南段典型的岩浆热液石英脉型金矿,矿脉呈雁行状产出于花岗闪长岩体内、外接触带。金矿化主要受次级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均为单脉型金矿体。成矿模式可概括为:燕山期构造活动在区内局部构造薄弱带发生剪切深融作用,形成了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花岗闪长岩体,岩体的侵位并同熔部分矿源层以及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产生含矿热液,后伴随构造变动含矿热夜充填构造裂隙形成矿化石英脉体。主要控矿因素为花岗闪长岩体、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及褐铁矿化石英脉。  相似文献   

7.
以矿田构造–岩相填图为主要方法,研究确定矿田构造和岩浆-热力构造类型及矿床类型,进行成矿富集中心的圈定及找矿预测,是矿田构造背景复杂地区的有效调研方法之一。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矿带多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断裂发育,以印支晚期岩浆侵入成矿与找矿进展较大。本次选择景忍–虎头崖、卡尔却卡B区、乌兰乌珠尔三个矿田区,进行1∶10000构造–岩相填图,填制了三个矿田区岩浆–热力构造类型分布图,认为晚三叠世岩浆侵入作用是该区多金属大规模成矿的主要内因,叠加其上的不同方向断裂控矿作用不同,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控矿显著,明确了各矿田构造背景和印支期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斑岩+矽卡岩+断裂带热液成矿的模式,厘定了岩浆–热力构造的识别标志,即主要是印支晚期中酸性侵入岩、花岗斑岩、矽卡岩带、大理岩带、接触交代蚀变带、断裂破碎带叠加热液蚀变带等,圈定了成矿和找矿富集中心。  相似文献   

8.
河坝金矿位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南侧之白龙江复式背斜北翼,迭部—舟曲—武都砷汞锑金成矿带上,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当多组硅质灰岩中,受NW向断裂构造严格控制,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自然金和黄铁矿为主,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和褐(赤)铁矿化为特征。矿石主要为毒砂黄铁矿化蚀变岩型、黄铁矿化蚀变岩型。成矿主要受构造、岩浆岩因素控制,金矿成矿对地层和岩性的选择性不强,金矿化主要产在印支期岩浆岩岩体的接触带上,在断裂构造的走向转弯处、两组断裂的交汇部位金矿化较强,一般形成富矿体。金矿化和岩浆岩可能是统一的受深部构造制约的印支期构造—岩浆—热液活动体系的系列演化产物。  相似文献   

9.
下庄铀矿田构造特征及与热液铀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庄热液铀矿田位于贵东印支-燕山复式花岗岩体的东部,主要有北西西、北北东和北东-北东东向3组断裂。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论文着重对断裂构造进行了野外考察和显微构造分析,初步查明了不同方向断裂自印支期以来的活动历史、性质以及所反映的区域应力场。运用花岗岩的原地重熔原理,提出了下庄铀矿田构造控矿规律。北西西向断裂由晚侏罗世剪切发展成早白垩世追踪张性活动,主要控制辉绿岩浆侵入,晚白垩世时转化为压性,形成北西西向挤压破碎带。北北东向断裂由晚侏罗世剪切发展成早白垩世张剪性活动,控制了粗、细晶石英脉及多种蚀变分布,早白垩世晚期发生了韧性剪切变形,晚白垩世时部分北北东向断裂控制了辉绿岩浆侵入。北东-北东东向构造侏罗纪主要发生褶皱、逆冲,早白垩世主要为左旋压剪活动,晚白垩世转化为拉张,控制了晚白垩世红盆发育。早、晚白垩世之交,主压应力方向由北西 南东转化为北东 南西。贵东岩体经印支、燕山早、中期的多次重熔,为铀的活化迁移及富集成矿准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早、晚白垩世两次铀矿化,与花岗岩层的两次重熔相关。重熔界面上升时,花岗岩层熔化,断裂切割深度小,构成了岩浆热液的通道;重熔界面下降时,花岗岩层固结,断裂深切至重熔层下方,成为基性岩浆上侵的通道。北西西向断裂拉张强度大,是基性岩浆的主要通道,北东-北东东向断裂规模较小,构成容矿构造,而北北东向断裂规模较大,在早、晚白垩世主要作张剪性活动,构成含矿热液主要运移通道,是下庄矿田重要的导矿构造。沿北北东向断裂向上运移的含矿热液遇到北西西向基性岩脉时,铀被还原而富集,含矿热液进入北东-北东东向断裂时,铀被“拥堵”而滞留,两者均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层状花岗岩+“成矿壳层”+断裂构造,是下庄铀矿田下一步“攻深找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项尝培 《地质论评》1985,31(5):422-428
一、地质背景黄沙钨(铜)矿床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于都海西-印支-燕山斜十字拗陷之中央隆起部位。区内出露一套复理石建造的前寒武—寒武纪浅变质岩系和沿拗陷盆地分布的不同时代的砾岩、砂岩、砂页岩和碳酸盐岩建造。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是北东和东西向深大断裂,其次为北北东向、南北向和北西向断裂。燕山期岩浆活动就出现于断裂交汇部位或断裂附近。其余的岩浆活动很微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