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2022年1月8日门源6.9级地震各项测震学指标分析发现,此次地震前后加卸载响应比呈现明显异常现象,具有短期异常趋势变化。采用类比归纳方法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祁连山构造带冷龙岭断裂带6级以上地震的异常特征,认为其加卸载响应比(LURR)通常在1左右浮动,在显著地震发生前2个月逐渐上升至峰值,但强震并不发生在峰值点,而是在降低回落到1左右滞后一段时间(通常是10天,甚至需要更长时间)发生地震,且震级越大,滞后时间相对越长。该区域强余震具有类似特征。加卸载响应比的这种特征可以对震中周边区域及构造带特征相似区域的地震预测及震后趋势判断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来,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从理论上论证可以应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经此方法计算了河北省万全、昌黎和河间3口水井多年的B井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1996年包头6.4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2016年门源6.4级地震为甘—青地区孤立地震事件,且震中附近地磁台站分布均匀,分析总结此次地震前后地磁谐波振幅比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地震发生前后,震中附近台站地磁谐波振幅比下降—转折—恢复的异常变化过程,持续时间约1—2年;②震中距较小的台站记录显示,地震基本发生在谐波振幅比曲线转折恢复的变化后期阶段,且异常持续时间长;震中距较大的台站记录显示,地震一般发生在曲线趋势性下降—转折阶段,且异常持续时间稍短;③地震发生后,距震中较近的台站1年内YZHx(NS)和YZHy(WE)方向所有或大部分周期基本趋于恢复状态,且同步变化;距震中较远的台站1年内YZHx(NS)和YZHy(WE)方向大部分周期未达到恢复状态,且不同步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4.
将尹祥础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到地睛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从理论上论证了可以应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以此方法计算了山东省莒南井Lu-14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1995年苍山5.2级地震瓣后井水闰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短临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5.
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根据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从理论上论证了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可行性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的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以此方法计算了我国大华北地区近20 a 来地下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1989 年大同6 .1 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多数井的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在地震前6 ~12 个月出现升高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来,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  相似文献   

7.
汶川8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大尺度异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孕震初期加卸载响应比(LURR)通常在1左右涨落,然后逐渐上升至峰值点.但强地震并不在峰值点上发生,而要滞后一段时间(T2).T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T2越长.对于8级地震,T2的计算值为28±8个月,汶川8级地震实际的T2是23个月.对于大地震,T2很长,峰值点后LURR通常迅速下降,在大地震前夕LURR常常降得很低,而预测的地震又迟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误导人们怀疑,甚至放弃原来的预测,殊不知,这时大地震正在迫近.这正是汶川8级地震给予人们血的教训.大地震不仅孕育时间长,孕震区面积也很大.大地震的前兆在时空上都是大尺度.基于这种认识,根据LURR的演化,中国大陆西南地区可能正在孕育一个特大地震.  相似文献   

8.
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学忠  尹祥础 《中国地震》1995,11(4):361-367
本文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用于水库地震的预测,分析研究了新丰江、丹江口、参窝以及佛子岭等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Y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库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Y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罗贵安  宋治平 《地震研究》1996,19(2):134-139
本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与地震活动性结合对永善地震前的时间域和空间域的加卸载响应比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东北地区所有观测台站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资料进行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的研究,选取资料范围为(35°~55°N;115°~135°E);选取资料时段为2010—2014年,分析了东北地区M≥4.5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高值异常特征,结果显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高值的出现对东北地区未来半年发生M≥4.5以上地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尤其是M≥5.0地震,对应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包头西MS6.4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包头西 MS6 .4 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有较明显的上升异常.异常出现的时间和异常幅度大小不但与所选择的区域和震级下限有关,而且还与发震构造和控震构造有关.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表现为:上升异常出现、转折并恢复到正常值附近时发震.异常持续时间,短的1 a 以上,最长4 a 左右.  相似文献   

12.
以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几次中强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为例 ,讨论了天然地震序列下样本条件对加卸载响应比Y值的影响 ,探讨了该方法在震后趋势估计和震前中短期预测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以探索提高响应比方法预测地震的成功率 .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短周期数字地震仪的记录资料,研究了1995年甘肃永登MS5.8地震前后,发生在永登地区小地震的S波波谱参数,获得以下结果:(1)在永登地震前2年左右,该地区小地震的SC波波谱拐角频率fC逐渐下降,由原来的2.4Hz下降到1.8Hz.(2)直达波Sg和地壳内中间层反射波SC的波谱高频衰减斜率比值γ则先逐渐上升,在临震前16个月逐渐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发生了永登地震,以后又逐渐恢复.(3)用直达横波Sg的谱参数求出的介质品质因数QSg在永登地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4.
负坡段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意义及预测效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实验结果,用应变能研究岩石在极值应力后主破裂前(负坡段)加卸载响应比可能出现奇异点或负值的变化特征,并且说明其普遍性.以应变(能)及P波走时为响应,分别得出加卸载响应比的倒数在岩石破裂孕育过程中的变化形态.结果表明:在逼近主破裂时,加卸载响应比的倒数急剧下降后出现极小值(甚至为负值).此特征可以看作临近主破裂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对1992 年至1996 年4 月发生在40°00′~41°10′N,108°20′110°30′E 范围内的51 次ML≥2 .0 地震空间位置与包头6 .4 级主震及其余震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前期地震的活动展布方向与包头6 .4 级主震震源机制解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源深度为9 ~34 km ,78% 的地震活动在20 km 以浅的地层内,前期小震活动使包头—呼和浩特地区形成了空区.包头地震发生在此空区内.包头6 .4 级主震震源较深,余震的震源都比主震的浅.在包头6 .4 级地震发生的前1 ~2 a 时间内,围绕主震空间位置发生了一系列小震,这些小震活动可能对包头地震的成因有着较大影响作用.笔者认为包头6 .4 级地震是脆性破裂,属左旋走滑兼具正断错动.  相似文献   

16.
应用1990年至1995年CDSN台网兰州数字台的记录和中法合作建立的朗索数字台的记录,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后剪切波分裂的特征,利用最大特征值法,波形识别算子法和最大似然法定量确定了剪切波分裂的快慢波时间延迟及快波偏振方向,结果表明,在永登地震前大约1年的时间内剪切波分裂延迟增大,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也从NE向转为NW向,地震后剪切除波分裂时间延迟和偏振方向很快恢复,其时间  相似文献   

17.
井水位气压加卸载响应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下水位资料中.根据承压井水位的气压效应,将地球表面大气压的随机变化做为加载和卸载的力源,从理论上论征可以应用大气压变化而引起的井水位变化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并给出了计算方法.以此方法计算了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Ms5.3地震前后鲁14井、鲁15井水位的气压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唐山地震前后水氡变化率动态图象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唐山地震前后水氡变化率动态图象的时空演化特征.用水氡月均值的变化率做参量,绘制每月的变化率平面等值线图,得到水氡的变化率动态图象.研究表明,唐山地震前震中周围出现水氡变化率≥0.06的异常特征区.异常特征区的面积具有“扩展—收缩”的特点,并显示出阶段性.  相似文献   

19.
整理2016年1月21日1时13分青海门源M_S 6.4地震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分析此次地震同震响应记录,重点研究地倾斜同震响应随空间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地倾斜同震响应与地震台站位置有关,对于不同台站,同震响应具有不同的变化形态。统计认为,同震响应曲线形态具有的优势指向对发震断层走向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