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导辽宁北票下白垩统义县组尖山沟层松柏类金钱松属一新种Pseudolarix gaoi sp. nov. 和一个新联合种Pseudolarix chilitica (Sun et Zheng) Zheng, comb. nov.,前者是一个保存较好的带叶小枝,具长枝和短枝,长枝又可分为主枝和侧枝, 侧枝长短不一,其上着生有许多呈螺旋状排列的桶状短枝;叶在短枝上簇生,线形或披针状线形,扁平,上表面中脉不隆起,下表面沿隆起的中脉有两条气孔带;气孔为单唇式,极副卫细胞为伸长的长方形.后者是以分散保存的Schizolepis式的雌球果和果鳞、Pityospermum 式的翅籽、着生于短枝末端上的雄球果以及 Pityocladus 式的带叶小枝为代表.上述两种松柏类化石可能代表仅幸存于中国南方现生金钱松属单型种Pseudolarix amabilis (Nelson) Rehd. 的先驱分子.有一部分Schizolepis式的雌球果可能与金钱松属的起源与演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甘肃马鬃山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发育,富含植物化石,但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本文综合多种方法对甘肃马鬃山地区下白垩统赤金堡组所产出的裸子植物种子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及解剖学研究.利用体式显微镜及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对其形态特征展开对比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皮微细构造进行了细致观察对比.认为,当前种子化石形态为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或有细纹,与裸子植物种子化石Carpolithus形态特征吻合,故将其分别鉴定为Carpolithusmazongshanensis sp.nov.(马鬃山石籽)和Carpolithuscf.jidongensis(鸡东石籽相似种).其中C.mazongshanensissp.nov.种子卵圆形,顶端具尖喙,基部浑圆,表面具弧状平行的纵纹,种皮外角质层细胞呈长条形;珠心角质层细胞近正方形或多边形.C.cf.jidongensis种子长卵形,顶端钝尖,基部渐狭,两侧具弧形纵纹,种皮外角质层细胞呈长条形.通过与现生裸子植物种子形态及表皮特征的对比分析,本次发现的石籽属化石归属于柏科,推测可能与侧柏属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3.
福建永安下白垩统坂头组Elatides属雌球果化石 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福建永安市下白垩统坂头组的似纵属Elatides雌球果化石进行了宏观形态和角质层特征的研究,这些球果均单独保存,较小,果鳞较多,螺旋状紧密排列,顶端收缩呈尖刺状,与Elatides的特征相符。根据球果的形态、果鳞及其球果中轴的特征,将这些球果鉴定为3个种,即永安似纵(新种)Elatides yonganensis Dai et Sun, sp. nov.、弯叶似纵(相似种)Elatides cf. curvifolius及一未定种Elatides sp.。其中重点描述了新种E. yonganensis的形态特征,该球果以中轴呈波状,果鳞顶端较长、较尖,腹面具有锯齿状的膜质小舌,每一果鳞具有大概5枚种子而区别于以前报道的任一已知种。同时对中国的Elatides化石记录进行了收集整理,Elatides属的球果化石在福建永安坂头组的发现表明其分布区可达25°N,丰富了该属植物的化石记录并扩大了其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4.
首次报道了辽宁北票羊草沟盆地上三叠统羊草沟组可疑的苔类。由于缺少表皮构造特征,将这些似叶状体状植物归入与苔类和藻类亲缘性关系还不清楚的形态属Thallites,并建立了一个新种,羊草沟似叶状体(新种)(Thallites yangcaogouensis sp. nov.)。植物体近圆形,似叶状体厚,边缘全缘,规则二岐分叉3次,前2次分叉较深,最后1次分叉较浅,形成三角形裂片,顶端钝尖;中肋自似叶状体基部伸出,呈明显脊状,伸达似叶状体顶端。当前新种表面保存有不规则的小凸起和毛发状物,推测是似叶状体腹面鳞片和假根的印痕,与苔纲地钱目特征相似。根据现生苔类的生态学和羊草沟植物群组成特征分析,推测新种可能生长在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湖泊、河流附近的潮湿土壤或岩石表面。这个类群的发现为了解辽西地区晚三叠世古地理、古环境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5.
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叶肢介化石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系统研究了采自滦平盆地火斗山乡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J3d)的叶肢介化石4属22种(包括11个新种)。其中,Nestoria属占绝对优势,并贯穿整个大北沟组,故大北沟组可称为Nestoria群。在该剖面大北沟组首次发现了Jibeilim-nadia属和Keratestheria属,分别产于该组下部和上部,可将Nestoria群进一步划分为下部Nestoria-Jibeilimnadi组合(带)和上部Nestoria-Keratestheria组合(带)。另外,在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上部首次发现了中侏罗统土城子组中的重要分子cf.Pseudograpta属,进一步证明了大北沟组的叶肢介动物群与土城子组的叶肢介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晚二叠世叶肢介化石,曾发现于甘肃肃南组,有Rostroleaia,Hemicycloeaia属的分子;陕西石千峰组有Sinolimna,Dmnadiopsis,Huangheesheria属的分子;新疆锅底坑组有Polygrapfa,Tripemphigas,Falsiscu属的分子。近年来,在内蒙古昭乌达盟陶海营子组找到Palacolimnadia,Pemphicyclus等属的分子;辽宁锦西红砬组发现Bipemphyiuy,Dictyolimnadia,Polygrapta等属的分子。国外晚二叠世叶肢介化石的报导,以产于苏联境内较多,其中polygrapta,Tripemphigus,Falsiscu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新疆乌鲁木齐晚三叠世郝家沟组首次发现了茨康类似管状叶属一新种—郝家沟似管状叶(Solenites haojiagouensis sp.nov.)。该种以普通表皮细胞细长,不发育毛基乳突,气孔器纵向松散排列或呈单列等特征区别于似管状叶属已知种。由于似管状叶属以往仅在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发现,当前新种的发现是中国晚三叠世似管状叶属的首次记录。新种的研究将为了解似管状叶属的分类以及恢复新疆地区晚三叠世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提供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对贺兰山地区上田组的植物化石开展研究,此次鉴定出12属14种,结合前人资料,上田组植物化石共计20属35种。其中,真蕨纲和种子蕨纲9属19种,占54%;苏铁纲4属6种,占17%;楔叶纲1属4种,占11%;松柏纲3属3种,占9%;银杏纲2属2种,占6%;分类位置不明的种子1属1种,占3%。该地区植物化石组合以中国北方型Danaeopsis-Bernoullia植物群的属种占主导地位,同时混生了中国南方型Dictyophyllum-Clathropteris植物群的分子Dictyophyllum,且苏铁类占一定的比例,反映了晚三叠世末期贺兰山为半干旱的亚热带大陆型气候,且正在向湿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苏铁类化石的一个新属——Yixianoph yllum gen.nov.。标本收集于辽宁西部义县头道河子乡金家沟村南山,层位属于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义县阶)的砖城子层。新属的叶形,脉序,叶片的着生方式及表皮构造等方面的特征,介于中生代苏铁类的Ctenis,Nilssonia及现代苏铁类的Stangeria之间的过渡形态。文中对新属和新种进行了描述、讨论和比较,并对具有带羊齿叶形的苏铁类叶部形态演化问题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198 6年 4月浙江省临海市上盘镇岙里村青年农民徐成法 ,在村后山采石场上白垩统塘上组沉凝灰岩中 ,发现一较完整的翼龙骨架化石 ,即致信浙江自然博物馆 ,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同年他又陆续采得 3个完整程度不一的翼龙骨架化石及零散残骸化石。此后当地农民又采得一完整翼龙头骨化石。1990年浙江自然博物馆蔡正全、魏丰展开了研究 ,确定为一种大型翼龙新属新种。分类 :爬行动物纲 ,翼龙目 ,夜翼龙科 ,浙江翼龙属 ,临海浙江翼龙。特征 :翼展达 5m以上。头骨低而长 ,前颌上部至后顶端浑圆。鼻孔和眶前孔合成一卵形大孔 ,约占头骨全长 1/2。喙细…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马垌剖面山西组二1煤组的植物化石21属42种。该植物群以真蕨纲和种子蕨纲繁盛为特征,楔叶纲、瓢叶目、科达纲、苏铁纲及石松纲植物亦有一定的数量,属于华夏植物群中期组合特征,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结合国内同期植物群的对比,首次将该植物群的发育与全球气候变化及海平面升降相联系:当气候由冰室气候转变为暖室气候、海平面上升时,植物群演替加快,光合效率增加引起O2剧增及CO2剧降。  相似文献   

12.
现已绝灭的古老松柏类植物似纵属Elatides在中生代北半球中高纬度植被组成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甘肃酒西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Elatides的营养枝和雌球果,并保存有较好的碳膜,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宏观形态和微细特征研究。根据营养枝、叶角质层、花粉、球果、苞鳞和种子的特征,鉴定这些化石为2个种:Elatides harrisii Chow和Elatides curvifolia (Dunker) Nathorst。其中:Elatides harrisii的突出特征是,花粉球形且具乳状小突起、表面光滑无纹饰,侧面观具褶皱;Elatides Curvifolia的显著特点为,着生于苞鳞腹面基部的种鳞先端三裂,具三枚胚珠。这些特征与现生杉木Cunninghamia非常相似,推论Elatides与现生Cunninghamia可能具有亲缘关系。通过对Elatides地质历史和地理分布的研究,发现该属的演化方向与中生代大陆漂移的方向具可比性,因而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又一古生物学佐证。  相似文献   

13.
对浙江天台中新统下南山组6块叶片压型化石——天台润楠Machilus tiantaiensis Ding S. T. et Sun B. N. sp. nov.,并对其叶结构和表皮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主要特征为:叶椭圆形,全缘,顶端渐尖,基部楔形,侧脉羽状;表皮细胞垂周壁浅波状,单细胞毛基多集中于脉络区;气孔下生式,气孔器短平列型,副卫细胞1~2个.通过与现生植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前标本的叶结构和表皮构造特征与樟科润楠属(Machilus)十分一致.利用PAST(palaeontological statistics)软件对我国润楠属68种植物叶片的形态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化石与M. pingii Cheng ex Yang最为接近;角质层分析也表明二者的表皮构造最为相似.利用化石与其现存最近亲缘种M. pingii的气孔比率,恢复了天台晚中新世的古大气CO2体积分数为407.9×10-6.此外,依据现生润楠属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推断天台地区中新世的古气候较为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14.
锦葵科(Malvaceae Juss.)翅子树属(Pterospermum Schreb.)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该属化石目前只在印度有少量记录。本研究报道了产自云南省景谷县(23°31′N, 100°42′E)下中新统三号沟组的翅子树属叶片化石。通过形态学研究鉴定出3个种:双兴翅子树(P. shuangxingii Y. S. Zhao, J. Huang et T. Su sp. nov.),叶片偏小型,顶端截形并具3浅裂,与现今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大花翅子树(P. grandiflorum Craib)形态较为相似;云南翅子树近似种(P. cf. yunnanense H. H. Hsue),叶片偏小型,顶端不分裂;翅子树属一未定种(Pterospermum sp.),叶片中型,叶片顶端具齿。景谷县翅子树属化石的发现证明,早中新世该属就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化并繁盛至今。综合本研究以及已有证据,翅子树属可能从印度次大陆起源,随后向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的热带地区扩散,最终形成了现今热带亚洲的分布格局。此外,本研究还描述了翅子树属化石叶片上的9种昆虫取食类型,与该属现生种叶片的昆虫取食形态一致,表...  相似文献   

15.
依据对赣西北地区线形植物、大型虫管遗迹和微体植物化石的研究,在原西坑组上部划出了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对原西坑组进行了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为小溪组,下部为厘定后的西坑组。厘定后的西坑组以黄绿色、紫红色薄—中厚层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夹细砂岩,属于"上红层",与下伏夏家桥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小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其地质时代为兰多维列世特列奇中晚期。基于皖赣鄂边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的研究,表明在扬子上升后,皖赣鄂边区发育志留纪晚期沉积,证明该区遭受过海侵,在一定区域内沉积了一定厚度的地层;陆生线形植物和早期维管植物在该区的产出,表明其沉积区距物源区不远,该区河流发育,海域的海水发生淡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吉林梨树早白垩世非洲叶肢介科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五力 《地质论评》1988,34(1):64-70
早白垩世非洲叶?介科分子,在我国东北地区尚未发现过。本文记述了吉林梨树地区早白垩世营城组-登楼库组产出的非洲叶肢介科两个属Migransia和Zhestheropsis gen.nov。这些化石为中国北方以辽西热河群为代表和中国东南地区以浙西建德群为代表的,陆相晚期中生代地层的大致对比,提供了叶肢介化石的重要依据。此外,初步讨论了有关的非洲叶肢介科分子的演化和迁移。本文共描述了2属、4种,其中1新属、2新种。  相似文献   

17.
吉林中部含金火山岩分早石炭世余富屯期,RbSr年龄301Ma,略偏低;晚三叠世南楼山期RbSr年龄222Ma.余富屯组火山岩系细碧角斑岩组合:细碧岩、细碧玢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南楼山组岩石组合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玄武安山岩、安粗岩。在岩石化学上二者均属亚碱性系列钙碱性火山岩系。其中,余富屯组属钠质类型,南楼山组属钾质类型。二者的稀土总量中低(111×109~256×109),属轻稀土富集型,分布模式为右倾曲线,略有负铕异常(δEu0.93~0.75)。其Au的含量(平均)分别为28×109和72×109,明显高.锶初始值分别为0.70492和0.70533,较低,反映物质来源较深。研究表明,余富屯期火山岩形成于拉张环境,即吉中晚古生代裂陷槽;而南楼山期火山岩则为自晚三叠世开始的活动大陆边缘产物  相似文献   

18.
报道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白杨河地区中侏罗世西山窑组首次发现的松柏类斯卡布勒果属(Scarburgia)的一个新种—白杨河斯卡布勒果(新种)。新种以果穗附属物(大孢子叶)紧密螺旋状排列、大孢子叶柄以宽角从轴上伸出、卵圆形种鳞的鳞片的顶端上卷、并具一短尖头等特征区别于斯卡布勒果属已知种。由于斯卡布勒果属以往在中国发现较少且时代大多为早白垩世,当前新种的发现是中国侏罗纪斯卡布勒果属化石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9.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新种)等3个属种。叶肢介化石的发现为林西组时代的进一步确定、地层对比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地理古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新种)等3个属种。叶肢介化石的发现为林西组时代的进一步确定、地层对比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地理古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