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论中国岩溶峰丛洼地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忠诚 《中国岩溶》1996,15(1):83-90
中国的岩溶峰丛洼地,作为世界岩溶的典型模式,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的湿热岩溶区,这种岩溶峰丛洼地以高度有序的民深洼地配置呈多边形为主要的地貌结构特征,古老坚硬的水平地层,质纯层厚的块状灰岩,相对隆升的地块和弱的外源水作用是峰洼地发育的基本条件。高温多雨,湿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使峰丛洼地系统远离平衡态,并在系统自身地形结构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地貌部位的差异溶蚀作用,因此,我国特殊的气候是其奇特的峰丛洼地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滇东南丘北区峰丛—洼地地貌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迪  许模  漆继红  张强 《中国岩溶》2010,29(3):239-245
云贵高原东南部丘北区为峰丛—洼地岩溶组合地貌。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考察了该区48个岩溶洼地及峰体的形态参数特征;利用分形理论方法计算了不同高程的等高线和地表水系的分维数。结果表明:(1)洼地的平均边数为5.6,平均周长3.4km,平均面积0.8km2;(2)洼地的加深和扩大近于同步,原始地面对后期溶蚀面的发育起控制作用;(3)峰丛—洼地的形态分形特征对岩溶演化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可溶岩区等高线分维数平均为1.30,非可溶岩区为1.16,地表水文网分维数为1.07,反映岩溶区地形变化复杂,地下水文网较发育,岩溶发育程度较高;(4)研究区岩溶发育仍处于幼年至壮年期,将继续缓慢发育。   相似文献   

3.
峰丛洼地形成动力过程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杨明德  梁虹 《中国岩溶》2000,19(1):44-51
对喀斯特的重要地貌景观—— 峰丛洼地(锥状喀斯特) ,从水文地貌学观点分析论述了其气候形态学特征、地貌结构、地貌发育演化动力过程以及与内源水作用过程相关的多元水赋存特点及其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式。   相似文献   

4.
峰丛洼地表层岩溶动力系统季节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峰丛洼地表层岩溶动力系统与土壤CO2密切相关.土壤CO2体积分数变化受气温和降雨影响, 其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 冬季的波谷、夏季的波峰交替出现, 秋季出现次波谷和次波峰.受降雨影响, 表层岩溶动力系统运行强度春、夏季较强, 秋、冬季较弱.从冬至夏, 在土壤CO2逐渐增多时, 系统溶解、转移碳的能力也逐渐增强.在土壤CO2和温度双重支配下, 系统由冬季的沉积趋势转为春、夏季的溶解趋势.   相似文献   

5.
岩溶峰丛洼地的农业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赵翠薇 《中国岩溶》1998,17(2):133-140
峰丛洼地区是一个缺水少土、旱涝灾害严重、农业生态环境十分严酷的区域。本文在对三个样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峰丛洼地独特的水文地貌结构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以及对自然村落分布格局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生态实现良性循环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桂林市郊区某变电站工程为例,在地面调查、钻探及高密度电法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峰丛洼地的岩溶发育特征。强调了地面调查在岩溶勘察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峰丛洼地的基岩物质组成与土地退化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可溶岩层组中非可溶夹层的出露情况对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峰丛洼地进行了划分,并对不同基岩物质组成的峰丛洼地的土壤、土地类型及植被、坡面形态和地表径流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基岩物质组成的峰丛洼地土地退化的过程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进而论证了各地貌部位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   相似文献   

8.
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生态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广西科技攻关项目联合资助下,自21世纪以来一直从事西南岩溶山区水土漏失创新性研究。2013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阐明了水土漏失的概念、过程和数学模型;运用野外监测和先进的同位素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岩溶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生态环境的水土漏失定量差异和原因,建立了适宜岩溶区特点的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和土壤侵蚀回归模型,创建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岩溶峰丛洼地水土保持模式和技术规程,开辟了岩溶石漠化环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火龙果生态产业,为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9.
岩溶峰丛洼地饲料植物元素富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研究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常见饲料植物对矿质元素Ca、Mg、K、P、Fe等的富集特征发现,岩溶峰丛洼地中元素在饲料植物各器官内的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大量元素Ca、Mg、K、P主要富集在饲料植物的叶片中,微量元素Fe、有益元素Na 主要富集在根部;饲料植物各器官对大量、有益元素的富集特征为高Ca、K而低P、Na;生长于不同岩溶峰丛洼地区的同种饲料植物,由于岩溶地球化学背景及气候条件等的差异,其同类器官对同一元素富集的量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喀斯特峰丛洼地的核桃(Juglans regi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与室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林龄核桃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比较了土壤养分与环境因子(坡度、坡向、坡位和裸岩率)的相关性,探讨了土壤养分对生物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 核桃林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林龄均以树干和根系比重为主,占整个生物量的60%以上;(2) 除速效钾外,土壤养分表现为盛产期(33年)>幼苗期(2年)>初果期(10年),不同林龄之间的土壤养分差异显著;(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与坡位、裸岩率无相关性,与坡度、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4)主要影响核桃幼苗期生物量的是全磷,初果期的是速效磷,盛果期的是速效氮。因而土壤肥力状况是喀斯特地区核桃人工林培育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桂林岩溶峰丛区溶蚀速度计算及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区位于桂林地区典型峰丛洼地之中,选取的二个泉的流域面积分别为32.69和7.44平方公里,对Williams公式进行修正后建立了下列计算公式:其中△T=T-Ta,T为样品的总硬度,Ta为大气降水的硬度。m=Qs/Qp,Qs为泉流量,Qp为渗入碳酸盐岩之中的大气降水,由此得到桂林峰丛洼地的平均剥蚀速度为89.68毫米/千年。   相似文献   

12.
朱德浩 《中国岩溶》1984,3(2):74-77
<正> 在以往有关我国热带岩溶地貌——以桂林岩溶峰林地貌为典型代表——演化发展的文献中,比较流行的、当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主要有二。一是认为热带岩溶峰林地貌总的演化图示是由峰丛向峰林再向孤峰逐渐演化而渐趋成熟,亦即峰丛“年轻”,峰林“年老”;二是认为本区发育有代表不同岩溶化时期的多级岩溶夷平面,只是不同作者在级数划分和年代的归属上有所差异。国外某些研究者,如匈牙利的雅库兹(Jakucs 1977)对前一问题亦持同样观点。后一观点则为盖勒特(Gellert 1961),舒金(Щ(?)кин 1964),詹宁斯(Jennings 1971)等所赞同或引用。  相似文献   

13.
谈桂林粘土砾石层的成因兼论桂林平原和漓江的发育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书敏 《中国岩溶》1987,6(2):167-174
关于桂林粘土砾石层的成因问题,已经有几种不同意见。笔者根据对粘土砾石层的岩性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结合它形成的地质地貌环境的综合分析,认为它属于一种新的成因类型——岩溶河湖相沉积。就是说,在独立封闭型的桂林汇水盆地开始解体,由北往南流的漓江水系形成的初期,草坪至阳朔之间曾经是一段地下河或伏流,粘土砾石层就是在伏流上游的谷地积水环境中堆积而成的。 笔者认为,流经大面积岩溶地区的西江干流或支流的有些河段,都可能经历过地下河或伏流的历史演变过程。现在,黔南和桂西区域有些河流仍存在明伏流交替的现象。因伏流河段的过水量有限,在大洪水到来时,其上游谷地常积水成湖。在这种积水环境中产生的沉积物,既不同于冲积或洪积物,也不同于全封闭的湖相堆积。笔者建议把这类沉积物命名为岩溶河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14.
桂林地区灰岩洞穴的溶蚀形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朱学稳 《中国岩溶》1982,1(2):93-103
<正> 洞穴溶蚀形态是指由地下水或洞穴水流的溶蚀(混合溶蚀)和侵蚀作用在洞穴周壁上形成并遗留下来的痕迹,如各种流痕、坑穴、沟槽和突出物等。也叫洞穴微地貌,次生洞穴结构或洞穴小形态。国外常用的术语是Speleogen。 洞穴溶蚀形态是洞穴形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洞穴大形态(指洞穴通道本身及其横  相似文献   

15.
平武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武地区花岗岩类十分发育。总体组成一近南北向的花岗岩带展布于古城断裂以北。花岗岩属次铝质钙碱性岩系,富硅碱高,富集W、Cs、Se、Sb、Zn贫Cr、Co、Ni、Zr。轻稀土富集,δEu具负异常,表现为同碰撞深熔花 岩特征,成因类型则显示为以“1”型为主,兼有“S”型的混源型花岗岩。全岩K-Ar年龄及地质事件分析岩浆活动主体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16.
峰林平原区岩溶含水层特征与调蓄功能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广西来宾峰林平原系统经过长期演化,内部结构有序度已接近最佳状态,具有以下岩溶水文地质特征: ①具有成熟的三元垂直分带;②浅层岩溶带厚约30m,有效孔隙率2. 5% ,调蓄能力强; ③中层岩溶带厚约70m,未充填洞穴发育,有效孔隙率1. 5% ,侧向水流通畅;④水位动态平缓,过程曲线主要反映降雨的季节变化;⑤含水层的疏干和回灌易于实现。基于上述特点提出利用地下空间调蓄径流的构想,其基本思路是在枯水季节抽取超过天然径流量的地下水,形成人工降落漏斗,以获得需要的水资源量; 雨季通过天然回灌,把调节库容重新充满。此法可作为峰林平原区治旱调蓄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7.
桂林地区红土砾石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桂林地区的红土砾石层以其独特的工程地质特征引起了许多中外学者的注意, 对它的成因至今还存在争议。本文主要讨论红土砾石层的工程应用, 即不仅可作为一般低层建筑物的天然持力层, 而且可以作为沟、塘等低洼地带的回填土料 ;而且厚度较大的红土砾石层坚硬部分可作为桩端持力层。  相似文献   

18.
位于大洋洲新几内亚岛的查亚峰的形成与中新世以来澳大利亚大陆北部被动边缘俯冲碰撞到Melanesian岛弧之下有关.2.8 Ma以来, 查亚峰岩石隆升幅度为7 000 m, 隆升速率为2.5 mm/a, 其剥蚀速率为0.7 mm/a.据查亚峰南坡石炭—二叠系测年得出, 自2.3 Ma以来, 岩石隆升幅度为6 500 m, 隆升速度为2.88 mm/a, 剥蚀速率为1.7 mm/a; 更南可能为前寒武纪的绿片岩分布区, 剥蚀速率更快, 已剥蚀深度达9 km, 是全岛剥露最深的地区.正是这种强烈的切割和剥蚀, 在均衡抬升作用强烈影响下使查亚峰成为大洋洲最高峰.   相似文献   

19.
桂林岩溶地区粘土砾石层中第三纪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金荣  杨荣玉 《中国岩溶》1997,16(4):370-385
桂林岩溶地区粘土砾石层中发现第三纪地层的存在,由下至上发现3个孢粉化石组合,即:第Ⅰ组合(乐群组组合),栎粉属—栗粉属—柏科—杉科组合;第Ⅱ组合(乌石岭组组合),栎粉属—栗粉属—光面水龙骨单缝孢属组合;第Ⅲ组合(望城岗组组合),栗粉属高含量组合。它们分别代表中始新世、中晚始新世、上新世的地层。同时还发现了早第三纪时有海水沿古漓江河道间断入侵的现象。所有这些将对长期有争议的粘土砾石层(所谓“泥砾层”)的成因及形成时代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也将对该区相应时代热带岩溶发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总结多年来桥梁工程勘察的实践经验,针对上海地区的工程地质特点,建造桥梁对勘察的要求,对桥梁墩、台基础型式,基础持力层的选择,地基土特性,勘察方法,土工试验项目的确定,勘察报告的编写等作了分析,论述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