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广西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岩溶区之一,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达8. 95万km2 ,占广西总面积的37. 82%。区内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为丰富多彩的岩溶旅游资源,至今已发现的、比较重要的岩溶旅游资源实体达500余处,分属26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湿润热带、亚热带峰林景观,包括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名山和象形山石、洞穴、岩溶峡谷以及古人类遗址等。以举世闻名的“桂林山水”为代表的岩溶峰林地貌景观构成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Tony WALTHAM 《中国岩溶》2009,28(4):355-369
“峰丛”和“峰林”是在中文文献中使用的两种主要的喀斯特地貌术语。而在其他国家,这两种地貌通常被定义为“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但峰丛、峰林与锥状喀斯特、塔状喀斯特并不完全相同。中国喀斯特分布广泛,本文把西方和中国的喀斯特专业术语连接起来,能让西方地貌学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喀斯特。本文是朱学稳教授近期发表于《中国岩溶》第28卷第2期上的 “我国峰林喀斯特的苦干问题讨论”论文的英文附加篇。 峰丛喀斯特地貌遍及贵州省及其临近省份大部分地区,其锥体石山较爪哇、牙买加和菲律宾群岛的更高更陡。尽管后者为西方所熟知,但贵州的峰丛可以说是峰丛和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不过广西的峰林仅在中国以外东南亚的小部分地区可以看见。许多被西方认为是塔状喀斯特的地貌并非真正的峰林。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西方学者通过山体形状来区分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而中国的学者是根据石峰之间是否存在喀斯特平原来区分峰林和峰丛。 峰丛喀斯特是一种发育成熟的石灰岩地貌,具有深厚的包气带、完整的地下排泄系统,以及发育时间长并免遭更新代冰川破坏的山体形貌。峰林喀斯特是一种极端地貌,仅在横向夷平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特定环境中形成。峰林形成条件是:(1)石灰岩质纯;(2) 石灰岩层厚;(3)喀斯特平原上有冲积层发育;(4)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不大;(5)冲积平原有外源沉积物的流入补充;(6)缓慢构造抬升与喀斯特平原表面剥蚀相适应;(7)具有使石灰岩快速溶蚀的炎热湿润气候;(8)周围喀斯特平原下降时,地面蚀低和石灰岩山体边坡后退平衡。如果构造条件合适的话,峰丛可以演化为峰林。但如果有其他因素起作用,峰林和峰丛似乎可以并行发育。二者的起源仍然备受争论,并且峰林的起源恐怕是多种的。建议国际学术文献中应更加广泛地应用“峰丛”和“峰林”术语,“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则主要用于对形态方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峰林喀斯特的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学稳 《中国岩溶》2009,28(2):155-168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峰林喀斯特概念的起源、命名、研究简史与研究现状;回顾了“峰林喀斯特同时态系统演化论”的内容与提出过程;阐述了峰林喀斯特的鉴别标准、形成条件,并提出了“喀斯特生成系统”的新概念。尽管峰林与峰丛喀斯特术语从上世纪70年代起便在学术界广泛使用,但到目前为止,其科学概念似乎还不够严谨。为此,在分析喀斯特系统形成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形态特征、生成条件、水文地质属性和分布与生成系统关系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与综合识别的意见,并建议以“喀斯特生成系统”观来深化带有主观意识的“个体形态组合”。与此同时,就我国在峰林与峰丛喀斯特之间的生成关系及其演化认识上仍以Davis的循环论为主导的学术现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峰林与峰丛是在不同空间与地域上由喀斯特能量(主要是降水)作用的方式(入渗、地面水流)、量级(强、弱)与效果(峰林方向或峰丛方向)分异的结果,二者多具生成系统关系。峰林与峰丛地貌的年青与年老,仅仅表现在形态上,而非在实际年龄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分类方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 地貌分类在地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地貌制图学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地貌演化发育规律与分布特征的重要方法。因此,科学的、客观的和系统的地貌分类具有普遍的意义。我国岩溶区域广阔,总面积为344.3万平方公里,仅裸露型岩溶就有20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尤以热带、亚热带岩溶著称。其分布之广,面积之大,可谓世界之最;类型复杂多样,也为世界所罕见。国外的许多岩溶地貌学家,都对中国南方的岩溶峰林地貌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对我国岩溶地貌研究寄以极大的期望,认为“中国南部的岩溶可能变成世界性的岩溶模式”。他们相信,随着对中国南部岩溶愈来愈深入的研究,某些重要的岩溶问题——包括理论上的和实际应用上的问题,将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云台山景区峰丛—峰林地貌的形态特征、分布、成因与演化等多个方面入手,再与贵州荔波喀斯特、云南路南石林以及贵州兴义万峰林景观进行对比,通过地貌对比,揭示白云岩峰丛—峰林地貌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再论广西桂西、桂西北高峰丛热带岩溶发育历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金荣 《中国岩溶》2003,22(3):191-196
本文借助桂西、桂西北岩溶高峰丛洼地区内一些不同时代堆积物,对该区热带岩溶发育历史作了一些研究,其结论基本与笔者以前的推论相一致。即桂西、桂西北高峰丛洼地热带岩溶可能由侏罗纪就开始,早白垩纪基本奠定了本区岩溶地貌雏形,以后的岩溶发育是在此地貌雏形基础上的继承发育,一直至今。从中、上新世以来由于两个地壳活动期,使该区更为强烈上升,岩溶垂向发育得到了加强,形成了现在广西最年轻的高峰丛洼地地区。   相似文献   

7.
贵州西部的岩溶地貌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安顺、水城地区位于贵州高原西部,锥状岩溶非常显著,河流峡谷深切,从高原分水岭区的峰林盆地过渡到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再到干流峡谷区的封闭的峰丛洼地,表现出明显的分带现象。大多数洞穴为潜流成因,有继续发育的洞穴及高层老洞穴系统,后者显示了构造上升和地貌回春的较长发育史。沿深切三岔河的河流袭夺使地表、地下的岩溶地形特征有非常壮观的发育。锥状岩溶的形态分析揭示出锥峰坡度比较对称且较少受地质的控制。岩溶演化的关键性因素是构造上升速率。岩溶地形类型发育序列的模式与基面控制、地面剥蚀速度、侧方夷平作用及构造抬升有密切关系。而简单的地貌动力平衡模式不能充分说明贵州岩溶地貌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断裂对奥陶系古岩溶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龚福华  刘小平 《中国岩溶》2003,22(4):313-317
轮古西地区发育众多断裂,可分为一、二、三级,性质主要为逆断层,走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断裂对古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轮西断裂和轮古9断裂两条一级断裂主要控制了古岩溶宏观地貌: 轮西断裂以东地区为古岩溶高地,以西为古岩溶斜坡;轮古9断裂以东至轮西断裂地区为峰丛洼地地貌: 以西主要为峰林谷地地貌。二、三级断裂主要控制了古岩溶微地貌的发育,地表古水系和暗河常沿着这些断裂发育,呈近南- 北向、北东- 南西向展布。各级断裂带附近古岩溶储层尤为发育。轮古41北断裂群、轮古9西南断裂群、轮古40东断裂群以及轮古15井区断裂群是古岩溶储层的有利发育区。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湘桂走廊内岩溶发育特征、水文地貌学意义及区内峰林平原形成原因,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区内地貌形态、岩性以及地貌类型的空间展布特征,运用岩溶水文地貌学理论探讨区内水文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根据区内地貌形态的空间展布特征,分析认为区内水系经历一次反向袭夺过程;区内地貌演变受到越城岭、海洋山两个隆起的影响,平原面积变小,湘江向...  相似文献   

10.
广西区域热带岩溶地貌不同类型的演化浅议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文中论述了广西区域热带岩溶地貌三大类型,即:(1)以玉林、贵港市为代表的桂东南岩溶平原(残山平原)类型;(2)以桂林、柳州为代表的桂东北- 桂中-桂西南峰林平原类型;(3)以都安、乐业为代表的桂西- 桂西北峰丛洼地类型。进而阐述了三大岩溶地貌类型的特点与演化,认为它们存在着发育时间上的长短不同,营力上的差异,也就出现岩溶地貌类型上的各异。岩溶地貌类型中老、中、青的概念仍有意义。岩溶形成的“同时态论”在小区域内岩溶地貌的一定发育阶段可能存在,但在大区域或长时间尺度内就不一定适用。   相似文献   

11.
古巴岩溶简况——兼论古巴的岩溶峰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学稳 《中国岩溶》1990,9(2):176-179
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研究员最近从美国、加拿大、匈牙利、奥地利和古巴考察归来,本刊拟将他在该所所作考察报告中有关各国岩溶简况部分陆续刊出,计有古巴岩溶、美国岩溶、匈牙利岩溶、加拿大和奥地利岩溶,以及中国和欧美岩溶发育特征的初步比较等篇。这对于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国外岩溶状况,及我国岩溶在世界上的地位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广西岩溶洞穴鱼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解 《中国岩溶》1985,4(4):377-386
<正>前言 岩溶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现象,在各个地史时期都可以得到发育。作为岩溶洞穴的分支学科——洞穴生物学(尤其是鱼类)的科研资料不多,且比较零星。丹麦人塞特博士1849年曾根据不同的生活条件,对洞穴生物进行了分类。1870年以后洞穴生物的调研工作渐有发展。1886年,帕卡顿发表了关于北美洞穴生物的专著。1896年,哈曼发表了《欧洲洞穴动物群》一书。1927年法国学者贾内尔完成了《法国洞穴动物志》。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喀斯特天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有世界上最广大的喀斯特区域,最多样化的喀斯特景观和为数极多的漏斗与洞穴.中国南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在全球锥状和塔状(cone and tower)喀斯特类型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形态.而峰丛喀斯特区则是天坑(tiankeng)的重要分布区域.近十几年来,已有近50个天坑在中国南方的峰丛喀斯特区被发现.主要分布在重庆、广西、四川和贵州境内.目前的研究表明,天坑主要发育在特定的地貌、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下,并因此区别于常态的喀斯特漏斗.  相似文献   

14.
陕西镇安、旬阳岩溶泉的成分变化与岩溶发育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景波 《中国岩溶》1996,15(4):376-381
陕西镇安、旬阳岩溶泉的观测资料表明,从11月份到4月份,岩溶泉的pH值较大,从5月份到10月份,岩溶泉的pH值较小。HCO-3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与pH值相反。土层50cm深处CO2含量在11~5月份出现400~2000ppm的低值,在6~10月份出现5000~14000ppm的高值。CO2含量变化具有突变性,即在5月份之后突然增加。资料表明,夏、秋季是岩溶发育加快的时期,冬、春季是岩溶发育减弱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姜本 《中国岩溶》1985,4(3):241-248
<正>一、引言 在我国南方,岩溶充水型矿床,特别是煤矿床分布十分广泛。这类矿床的水害极为严重,主要表现为:(1)频繁地发生淹井事故,造成长期停产,严重损坏矿井设备并威胁工人生命安全。如广西合山矿区自开采以来,七对矿井发生的淹没事故竞达数十起,其中六对矿井曾一次或多次被全部淹没,在80年5月至11月淹没的两对矿井中,石村矿的淹没直接损失达1千多万元;(2)长年不断地耗费巨额排水资金和电力,大大增加矿产成本,一些中小型矿区的年排水费川高达数百万元,不少矿山因之成为开采禁区。上述水害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南方矿产资   相似文献   

16.
河谷深岩溶的成层性——以辽宁观音阁水库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表溶洞发育分布的成层性基本上已得到公认。现代排泄基准面以下深岩溶的类似特征则至今研究尚少。本文根据岩溶区勘探钻孔和矿山巷道资料说明河谷深部溶洞分布的成层性。文中指出由于近代地壳升降运动的韵律性和地质结构面分布的等距性,岩溶发育程度和溶洞层高差在垂直方向也经常表现出韵律性变化,河谷深部溶洞成层分布且大致和地表溶洞层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安龙地区海子(坡立谷)水文地貌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谭明 《中国岩溶》1992,11(2):149-154
贵州安龙一带海子较为发育,属流水喀斯特形态。分析表明,这些海子在水文上具有不同的集水盆性质、不同的补给形式和排泄方式,在流域地貌结构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安龙海子的形成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貌原因。   相似文献   

18.
岩溶区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中的地质测绘、工程钻探、地球物理勘探、遥感技术、静力触探进行详细的研究,明确了每种勘察方法的使用条件,阐述了岩溶勘察应注意的问题和勘察要求。  相似文献   

19.
桂林地区岩溶水中Ba元素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宁霞  王增银  杨建成 《中国岩溶》2004,23(4):317-321
钡是岩石圈上部最丰富的微量元素之一,与镁、钙、锶同属碱土金属族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接近,但在不同的岩石中它们的含量却有显著区别,所以不同类型岩溶水Ba2+含量有较大差别。对桂林地区不同类型岩溶水Ba2+含量分析,可以发现如下一些特点: 桂林地区各种岩溶水中的Ba2+浓度普遍不高,其浓度介于4. 08× 10- 6~ 28. 12× 10- 6 g /l之间。Ba2+ 浓度随着Sr2+和Ca2+浓度增大而减小,随着Mg2+浓度增大而增大。不同岩层地下水的Ba2+浓度有明显差别,灰岩表层岩溶带水中Ba2+浓度明显低于白云岩表层岩溶带水中的Ba2+浓度;三条地下河中,毛村地下河的Ba2+浓度最高,其次为浪石地下河,最后是丫吉地下河。可见,钡在河水中的含量与其补给径流区的岩石组分有关,是较好的天然示踪剂。   相似文献   

20.
试论岩溶地面塌陷的类型划分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康彦仁 《中国岩溶》1984,3(2):146-155
<正> 岩溶地面塌陷,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有关岩溶地面塌陷的分类,论述不多,笔者据岩溶塌陷调查,写成本文以期抛砖引玉,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岩溶地面塌陷的概念岩溶地面塌陷(简称岩溶塌陷或塌陷),是岩溶地区常见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可以出现于裸露型岩溶山区,在地下溶洞及岩溶管道发育时期,于溶洞顶部或岩溶管道上方形成一些陷落性的洼地、落水洞、竖井、漏斗等地表岩溶形态;也可于覆盖型或埋藏型岩溶区,被充填(或半充填)的溶洞、管道的充填物被掏空,上覆基岩或土层失稳后造成。塌陷的结果,是使岩溶作用向一个新的水平发展,或改变溶洞、地下管道的发育方向。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是覆盖型岩溶区的塌陷。塌陷在一个地区可以反复出现,后期塌陷可以继承早期塌陷而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