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洛塔位于湘、鄂、川、黔诸省交界的湘西岩溶山区,为一完整的岩溶向斜汇水盆地。 盆地分布二迭系—下三迭统碳酸盐岩,厚881.4—1159.5米,可划分三个岩溶化层组和六个岩溶化层位,断裂 构造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为主,对洞穴发育具明显的控制作用。据研究,除水的溶蚀是塑造各种岩溶形态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外;水流侵蚀作用对雕塑某些岩溶形态如峡谷、溶缸及剑石等有时则占居主导地位。 洛塔洞穴具多层性,从上到下可划分四个洞穴 层,具层楼式洞穴特征。全区共有地下河51条,总 长82公里,分属屋檐洞、天锅潭、南部三个地下河 系。地下河管道横断面呈裂隙状、拱状及扁平状。 河道具多级跌水特点,水力坡降较陡,一般大于 30‰;降水与地下迳流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滞后时 间短。 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区内岩溶水既存在 有集中的管道流,也存在分散的裂隙流,在久旱无 雨时,后者是前者的惟一补给源,也是具有抗旱意 义的重要水资源。   相似文献   

2.
流量衰减方程及其应用—-以洛塔岩溶盆地为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黄敬熙 《中国岩溶》1982,1(2):118-126
<正> 本文将以洛塔岩溶盆地为例,提出一种分区间表示的指数函数,拟合含水介质不均匀的岩溶含水体的流量衰减过程。通过流量衰减分析,阐明岩溶水赋存空间的某些属性,并进而就该地区作为直接引水灌溉的岩溶水,提出一种开采资源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洛塔岩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梁彬  李兆林  朱远峰 《中国岩溶》2002,21(4):290-298
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已被广泛接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是洛塔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应遵循的条件和基本法则,包括若干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支持条件和法则,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在总结洛塔岩溶石山区水土资源综合开发、生态环境治理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洛塔自然条件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了洛塔岩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湖南洛塔岩溶山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水土流失是一个全球性的灾害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侵蚀区土壤退化、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岩溶石山区石漠化,而且还会通过淤积河道、污染水质等过程来破坏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本文根据湖南洛塔岩溶山区不同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监测成果,对岩溶山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湖南湘西及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湘西洛塔表层岩溶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新锋  夏日元  陈宏峰 《地下水》2006,28(6):42-45,51
经过野外调查和借鉴前人成果资料,对洛塔岩溶盆地的表层岩溶带进行了重新认识.分析了表层岩溶带的发育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划分了表层岩溶带类型;简要描述了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条件和利用价值,为进一步作好洛塔表层岩溶水的开发利用和生态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6.
朱远峰  闫志为等 《中国岩溶》2001,20(1):F003-F003
项目来源: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 起止时间: 1998年6月—1999年6月 项目负责人:朱远峰 主要完成人:朱远峰闫志为范爽秋薛跃规周游游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本项目针对西南岩溶环境特点和洛塔的实际情况,在“以水能资源为龙头,以生态工程为基础,带动全乡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永续利用”的思想指导下,具体开展了水源及水能资源的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调查、生态工程规划等项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对洛塔盆地的水文地质系统进行了详细划分。除南端局部地区外,盆地构成一个完整的岩溶水文地质系统,该系统又可划分为屋檐洞地下河系、天锅潭地下河系和西南独立地下河系三个子系统,岩溶水主要赋存运移于地下河中;根据多年统计资料,计算出在降水保证率分别为50%、75%和95%时,岩溶水天然资源量分别为6490.88×104m3/a、5259.6510×104m3/a和4532.76×104m3/a。岩溶水资源丰富,若能进行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可满足工农业发展及生活用水需求,并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宜实行“以引为主,引蓄并举”的模式;将全乡划分为地下河引灌区、地下河与岩溶泉联合引灌区、岩溶泉自流灌区、望天田区;针对现有溶洼水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重点提出八仙洞溶洼水库群的治理方案,进行了大瓜拉洞引水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工程设计。 2、根据水能资源丰富及地质条件优越等特点,提出了①洛塔河梯级开发;②低水头岩溶水库;③高水头岩溶水库等三套开发水能资源的方案。经过投入产出比论证初步选定第三套方案,即在白家坳堵屋檐洞地下河,以地下河和车大戏谷地、洛塔河谷为储水空间,建成设计库容为7000×104m3的地表地下联合水库,并在屋檐洞洞口处建坝后式电站、在下游2.5km处建引水式电站,设计两电站总装机容量12500kW,年总发电量约5500×104kW*h。工程措施方面,针对白家坳古滑坡体和周围岩溶发育的岩体可能存在的渗漏问题,提出了高压帷幕灌浆的方案。 3、以石灰土、粗骨土(含始成土)、黄壤三大类自然土壤为基础,划分出8种土壤组合类型;根据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地形坡度划分出23个土地类型;依据土地类型的分布、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所处的气候条件,分别对各类土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 4、对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洛塔有维管植物706种,隶属150科441属,种的多样性(密度)指标为6.317种/km2,显示出岛屿植物区系的特征;植物群落的生活型组成中草本植物成分大于40%,充分显示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整体覆盖度约60%森林覆盖率约7%。初步研究认为,(1)洛塔森林植被可划分为6类植物群落:①喀斯特常绿-落叶林;②人工林;③自然恢复林,可详分为疏林和疏林-灌丛两亚类;④高山灌丛;⑤矮灌丛;⑥荒草灌丛。(2)洛塔植物群落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为:荒草灌丛→矮灌丛→疏林-灌丛→疏林→(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荒草灌丛→矮灌丛→高山灌丛;(3)在不考虑人为干扰的自然封山条件下,恢复至准原始林状态大约需要40~50年左右。 制定了洛塔乡生态林业工程规划。具体部署了五项工程:(1)在盆地周边高地建保护与自然封禁区;(2)视土壤条件,在海拔1100m的斜坡地、岗地建生态林、用材林。(3)在海拔800m以下斜坡、宅地、路旁建薪炭林;(4)在海拔900m以下不宜耕作的斜坡地建经济林;(5)以“养殖-沼气-种植(经济林)”为模式发展庭院经济。 在项目组成员的技术指导、经费和实物支持下,现已完成大瓜拉洞地下河引水隧洞工程;生态重建试验也取得初步成效,建立庭院生态经济设想也将在全县推广,适生速生薪炭林树种——任豆树引进成功,沼气示范池产气效果非常好,已作炊用,现在不仅许多村民自发地进行推广,而且县政府已决定抽出30万元资金在全县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洛塔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特征及其水文地质结构类型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劳文科  蒋忠诚  时坚  梁彬 《中国岩溶》2003,22(4):258-266
在简述洛塔地区自然地理、岩溶及水文地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区内表层岩溶带的水文地质特征及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结构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查明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结构是研究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子系统调蓄能力的关键所在的观点。根据表层岩溶带的水动力条件类型、含水空间结构类型、碳酸盐岩类型及第四系土层覆盖情况,将区内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结构划分为12个具体类型。并对各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结构类型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调蓄能力及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条件等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新疆觉洛塔格地层分区东部石炭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觉洛塔格地层分区广泛发育早石炭世及晚石炭世早期的火山-沉积建造。以雅满苏大断裂为界,分为南部的雅满苏地层小区和北部的苦水地层小区,为两个不同的沉积构造环境:南部为岛弧火山岩沉积相区;北部为弧间盆地沉积相区。雅满苏小区划分出小热泉子组、雅满苏组、白鱼山组和底坎尔组4个岩石地层单位。苦水小区划分出雅北组、梧桐窝子组、干墩组、白鱼山组和苦水组5个岩石地层单位。分别叙述了两个地层小区岩石地层单位的分布、剖面层序及确定地层时代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9.
洛塔地区表层岩溶带基本特征及其类型划分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通过洛塔岩溶区的野外调查研究并借鉴前人成果,提出了对表层岩溶带的新认识,论述了洛塔表层岩溶带的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表层岩溶带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可溶岩类型与气候条件、可溶岩的岩性、水动力条件与表层岩溶带的结构,采用三级分类法将区内表层岩溶带划分为一个大类,二个亚类及六个次亚类。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南部喀斯特地形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曾昭璇 《中国岩溶》1982,1(1):27-32
<正> 我国南部喀斯特地形以云贵高原,广西盆地为主要。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即有60%的面积分布着峰林石山,那里一座座高大的碳酸盐岩所形成的“石山”,平地耸立,峭壁直上数百米。“桂林山水”,千多年来,被认为是全国风景最美的地方,“桂林山水甲天下”,即由这种奇峰拔地起的中国式喀斯特地形所构成。三百年前,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即已详细  相似文献   

11.
湖南洛塔岩溶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12  
彭汉兴  吴应科 《中国岩溶》1983,2(2):117-126
岩溶地区水与碳酸盐岩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质上是水中碳酸盐成分迁移和富集的过程。因此研究岩溶水中碳酸盐的迁移和富集,是探讨岩溶作用和岩溶发育规律的重要课题。在湖南洛塔岩溶发育规律的科研工作中,注意了对岩溶水化学特征的研究,通过为期一年水化学成分的观测工作,获得了一些认识,本文就是在此工作基础上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城步地区重力异常数据处理的几种方法,分析了重力异常及其位场转换后的特征,对重力异常进行了初步解释推断.根据重力异常特征,推断了10条断裂,圈定了兰蓉-谭家坳-照面山、黄坪、洞背和扛口等4处半隐伏岩体;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综合信息,提出了4处找矿有利地段.通过半定量反演,认为:湖南省内苗儿山岩体与越城岭岩体以及五团岩体与苗儿山岩体在深部不相连.  相似文献   

13.
湖南洛塔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湖南洛塔为西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溶丘洼地型岩溶区,本文利用近两年来洛塔水环境监测资料,进行洛塔表层岩溶带的水化学和水温场特征的研究,认为该表层岩溶带的水化学和水温场的特征与气候、生态环境和岩溶含水介质等多种因素明显相关。不同影响因素对表层岩溶水水化学组分的作用有所不同,表层岩溶带岩溶水受气候影响较大,大气降水的降雨强度,直接影响到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的大小,总硬度和HCO-3 含量与降雨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植被、土壤的覆盖程度与水化学组分含量高低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湘东北万古地区金矿床成矿构造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古地区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受到区域构造成矿的控制,矿区的断裂构造已经成为燕山中晚期金矿的定位构造.矿区北西西向断裂大部分是控矿、容矿构造,北东向断裂构造对矿脉的破坏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属成矿期后断裂构造.勘探线剖面图揭示了万古地区金矿床构造成矿具有金矿体侧伏特征、金矿体等距产出特征、金矿构造成矿作用多期性特征.冷家溪群是金的矿源层,万古金矿区的构造成矿作用是主要成矿作用,金矿化是剪切带长期活动的结果.从万古金矿、鲁源洞金矿、大洞金矿矿脉在走向和倾向的产出形态可以看出,富矿体都产出在构造张性扩容空间内.控矿层间破碎带中不同类型构造重叠部位是最有利的赋矿构造.  相似文献   

15.
刘光昭  尹华锋  付益平 《地质与资源》2007,16(3):196-199,208
湖南双溪钒矿床产于寒武系下统木昌组,赋矿岩层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硅、磷、碳组合的黑色岩系.钒矿(V2O5)的品位为0.61%~1.51%,矿石主要分为3种类型:黑色碳硅质岩-页岩型、含磷结核页岩型及页岩型.钒的赋存状态主要有吸附态和类质同象态.通过对成岩、成矿的研究,初步认为双溪钒矿为海底喷气热水溶液同生沉积生成.  相似文献   

16.
湖南界牌峪雄黄矿区热液岩溶成矿作用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志权 《中国岩溶》1986,5(2):71-77
<正> 岩溶成矿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过去认为碳酸盐岩中的一些远成热液矿床,现已证实与岩溶作用有关,界牌峪雄黄矿可列为其中一例。矿区位于湖南省石门县与慈利县的交界处。是我国开采历史悠久,规模大,矿石品位富的雌黄—雄黄矿床。矿床的生成与富集有着特定的地质条件,构造与岩性的成矿控制作用等情况,早已为人们所认识。本文着重热液岩溶成矿作用问题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湖南枞树板铅锌矿区构造特征及控矿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枞树板铅锌矿处于EW向山河复背斜和SN向西山复背斜复合部位。围岩为震旦系浅变质碎屑岩。NE向压扭性断裂是铅锌矿体的控矿及赋矿构造,富矿体产在控矿断裂较宽大且较破碎的部位,受构造透镜体控制;富矿体长轴向SW侧伏,侧伏角50°-60°,长宽比为2:1,出露标高向SW次第降低呈斜列之势;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硫、铅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千里山花岗岩,成矿时代为燕山早期(155-170Ma),成矿温度168-244℃,属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矿床,是千里山岩体岩浆成矿系列(东坡矿田)的组成部分。花岗斑岩脉晚于铅锌矿脉侵位于NE向断裂中,局部穿切并破坏矿脉。区域上成矿、找矿有利部位是燕山早期小岩体周围或地下3-5km处并有隐伏岩体发育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湖南黄金洞金矿床植物地球化学勘查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一)引 言随着对深部隐伏金矿床勘查的需要,国外已越  相似文献   

19.
雪峰山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初探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海泓  徐树桐 《地质科学》1993,28(3):201-210
雪峰山具有碰撞型造山带的特征。造山作用发生在中生代。根据碰撞造山带的薄壳板块构造模式,可以划分出俯冲壳楔,仰冲壳楔与构造混杂岩三个基本单元。作为俯冲壳楔的杨子板块由前陆盆地与前陆褶冲带所表征,而作为仰冲壳楔的华南板块则以刚性基底推覆体与盖层推覆体所标示,以往称之为板溪群的岩石似应根据其构造特征划分为刚性基底推覆体(具 Smith 地层学意义)和陆壳碰撞作用形成的构造混杂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