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西秦岭西段花岗岩浆作用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秦岭北部花岗质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岩体的岩性主体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系列,少数为钙碱系列;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其形成时代介于216~264Ma,为中二叠世末至晚三叠世.江里沟、阿夷山和中川岩体属弱过铝质花岗岩(ACNK>1.05),温泉岩体和德乌鲁岩体属准铝和弱过铝质花岗岩(ACNK=0.95~1.05);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Sr>400×10-6,Yb<2×10-6)或喜马拉雅型花岗岩(Sr<400×10-6,Yb>2×10-6)的地球化学特征,或两者兼而有之.其中,江里沟、德乌鲁和中川岩体具喜马拉雅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点,阿夷山岩体具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点,温泉岩体是两者兼而有之.花岗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源岩最有可能是古老的玄武质岩石.西秦岭北部存在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说明三叠纪时期存在陆-陆碰撞或陆-陆俯冲导致的地壳加厚,加厚的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以及部分熔融发生深度的不同,形成本区具有埃达克或喜马拉雅型地球化学特点的花岗岩侵入体.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对寻找金铜矿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秦岭北缘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古元古界变质杂岩中新识别出新元古代元龙花岗质片麻岩和新阳花岗质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Th/U比值较高,阴极发光图象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914.7±7.6Ma(MSWD=4.8)、978.5±4.8Ma(MSWD=1.5)和935.5±3.1Ma(MSWD=1.3),表明花岗岩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反映了新元古代早期西秦岭北缘存在一次俯冲碰撞事件,与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事件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北祁连早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5
北祁连山中段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结果表明,柯柯里岩体的斜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的年龄分别为512Ma和501Ma,野马咀和金佛寺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508Ma和424Ma。结合区内其它花岗岩体的定年资料,根据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体产出的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资料等,我们认为,早古生代北祁连洋板块向南俯冲,至少引发了两期花岗质岩浆作用,第一次岩浆作用形成柯柯里斜长花岗岩(512Ma)、野马咀花岗岩(508Ma)和柯柯里石英闪长岩(501Ma),第二次花岗质岩浆作用形成牛心山花岗岩(477Ma)。由于往南俯冲的板块受到柴达木板块向北俯冲的影响,俯冲受阻,继而俯冲极性发生变化,转向北俯冲,形成了民乐窑沟(463Ma)等花岗岩侵入体。大约440Ma之后,洋盆闭合,柴达木陆块和阿拉善陆块对接碰撞,形成北祁连造山带。由于造山带根部岩石圈发生折沉作用,造山带上不同的块体伸展、滑塌,形成一系列碰撞后花岗岩如金佛寺花岗岩(424Ma)及牛心山岩体的石英闪长岩(435Ma)等。 相似文献
4.
云南“三江”地区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记录了多期岩浆-变质热事件.本文对该区8件花岗质岩石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年代学结果表明,8件样品记录了6期岩浆事件,中寒武世(501.2±5.0Ma)、晚奥陶世(456±2.1Ma)、晚二叠-早三叠世(251~246Ma)、早白垩世早期(134~125Ma)、古新世早期(55±0.62Ma)和始新世晚期(38±0.52Ma),部分样品中存在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的继承锆石.地球化学结果显示,这些样品SiO2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为60.41% ~77.41%,Al2O3含量为11.57%~17.54%,Na2O含量为2.05% ~4.16%,K2O含量变化范围为2.09%~6.31%,早三叠世以前的花岗质岩石的A/CNK≥1,以过铝质为主;而早三叠世以后的花岗质岩石的A/CNK<1,属偏铝质.轻重稀土分异明显,Eu负异常,(La/Yb)N值变化于5.22~ 19.56.其中5样品的143Nd/144 Nd比值为0.51195~0.51255,εNd(t) =0~-11.11,tDM=1071~1969Ma.两件较老的样品可能反映该地区存在中寒武世和晚奥陶世的岩浆作用;晚二叠-早三叠世的岩浆事件可能是古特提斯洋闭合构造-热事件的响应;高黎贡杂岩带中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可能与碰撞后地壳加厚有关;而新生代花岗质岩石则是对印支板块和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事件的响应.部分样品中继承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最主要年龄峰值在1100~800Ma之间,指示该地区可能存在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少量古-中元古代锆石的存在,可能指示该地区可能存在更古老的基底物质.同样Nd模式年龄也指示该地区可能存在古元古代和中-新元古代的基底岩石. 相似文献
5.
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古元古界秦岭岩群中,新识别出新阳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位于天水市西北部新阳镇东侧.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Th/U比值较高,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振荡环带清晰,具岩浆成因特征.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938±4)Ma~(981±5)Ma,表明花岗质片麻岩形成于新元古代,反映了晋宁期西秦岭北缘存在一次构造热(俯冲碰撞)事件,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事件在西秦岭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西秦岭造山带东段发育大量印支期花岗岩,由北向南贯通整个西秦岭造山带。本文选取西秦岭东段的柴家庄、太白、周家山和迷坝4个花岗质岩体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这些花岗质岩体的岩性主体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形成时代在237~219Ma之间,并显示出两期岩浆活动的特点,早期柴家庄岩体形成于236.6±2.9Ma,晚期的太白、周家山和迷坝岩体形成于220.12~218.9Ma。早期柴家庄二长花岗岩显示出类似埃达克岩的一些地球化学特点,如高含量的Sr(578 × 10-6~661 × 10-6)和高的(La/Yb)N比值(37.44~41.73),低含量的Y(3.48 × 10-6-5.50 × 10-6)和Yb(0.3 × 10-6~0.5 × 10-6),以及弱的负Eu异常(δEu=0.85~1);在晚期花岗岩中,迷坝和周家山岩体同样表现高Sr含量(Sr>400 × ... 相似文献
7.
8.
9.
在吉林省敦-密断裂以北,花岗质岩石分布面积占60%以上,是不同构造岩浆期、不同构造环境条件下的空间组合混合体。结合近几年取得的基础地质成果和构造编图工作,认为吉林北部古生代花岗质岩石初步划分为五个构造岩浆演化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从总体上看,在演化上具有由拉张至挤压交替出现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秦岭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西秦岭是北接华北克拉通、西接祁连与柴达木、南接松潘—甘孜地块的东秦岭造山带的西延。文中研究了该区从前寒武纪到三叠纪的碎屑沉积岩。这些碎屑沉积岩中分离出的锆石由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进行了U-Pb定年。全岩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类似于扬子克拉通年龄,主要分布于1.55~1.98Ga,峰值为1.81Ga,而与华北克拉通主要为古元古代与太古宙的模式年龄形成明显的对比。泥盆系中的碎屑锆石930~730Ma的U-Pb年龄指示其与扬子克拉通具亲缘性。930~730Ma是源区地壳的强烈增长阶段。二叠系—三叠系的碎屑沉积岩主体以含老于1600Ma的碎屑锆石为特征。碎屑锆石U-Pb年龄与Sm-Nd同位素组成指示此时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底岩石成为二叠系—三叠系碎屑沉积岩的重要物源。扬子克拉通在三叠纪时与华北克拉通拼接。西秦岭二叠系—三叠系碎屑沉积岩含有高达50%的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底岩石。 相似文献
11.
瓦仍孜拉甫岩体和阿依里西岩体出露于西昆仑造山带的甜水海地体中。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阿依里西岩体的花岗质斑岩的侵位年龄为(530±6)Ma,瓦仍孜拉甫岩体的黑云母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的侵位年龄为(515±2)Ma,都形成于早寒武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阿依里西岩体中花岗质斑岩的SiO2含量为67.7%~69.4%,具有较高的Mg#值(44~46),A/CNK值为0.81~0.93;K2O含量为2.15%~3.02%,呈钙碱性至高钾钙碱性特征;其εHf(t)值为-3.3~-0.8;以轻重稀土分异较为明显,富集Cs、Rb、K、Th、Zr、Hf、Y等元素,而亏损Ba、Nb、Ta、Sr、P和Ti等元素为特点,是由幔源岩浆与壳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而成。瓦仍孜拉甫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的SiO2含量高其变化范围为75.0%~76.3%,Mg#值比较低,为18~26;A/CNK值为1.01~1.30,K2O含量为4.31~4.98,表现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特征,其εHf(t) 值为+2.5~+4.3;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源于高钾钙碱性的安山岩和玄武质安山岩的部分熔融。根据这些地球化学特征,结合西昆仑不同地质单元中早古生代花岗岩体的分布特征、地质年代学和岩石成因特征,研究认为这2个花岗质岩体形成于岛弧环境,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西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2.
13.
西秦岭关子镇蛇绿混杂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 U-Pb年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西秦岭沿天水武山断裂带产出的关子镇蛇绿混杂岩由变玄武岩、变中-基性深成岩浆岩以及少量蛇纹岩组成.变玄武岩具有平坦或轻稀土略亏损的稀土配分型式((La/Yb)N=0.63~1.24),且不存在Nb、Ta和Ti的负异常,表明它们形成于洋中脊环境.变中-基性深成岩浆岩包含两种类型类型Ⅰ显示轻稀土富集((La/Yb)N>2.2)、具有显著Nb负异常((La/Nb)N>2.4)的特征,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类型Ⅱ显示轻稀土亏损到略富集((La/Vb)N=0.44~1.38)、无显著Nb负异常((La/Nb)N<1.5),这些特征与上述变玄武岩类似,表明它们也是关子镇蛇绿岩的组成部分.蛇绿岩中辉长岩和闪长岩(该闪长岩属"大洋斜长花岗岩类")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534±9Ms和517±8Ma,这反映关子镇蛇绿岩可能为早-中寒武世古洋壳残片.由于西秦岭的天水武山断裂带是东秦岭商丹断裂带的西延并共同被认为是华北和华南陆块之间的主缝合线,上述年龄对理解该带及古秦岭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制约. 相似文献
14.
西秦岭糜署岭花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秦岭造山带南缘勉略缝合带附近发育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带,位于西秦岭地区勉略缝合带北侧的糜署岭岩体是该花岗岩带的一部分。本文对糜署岭岩体寄主岩及二长闪长质包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糜署岭岩体的结晶年龄为214.5±1.6Ma(MSWD=0.24)。糜署岭岩体寄主岩和二长闪长质包体A/CNK在0.64~0.97之间,具有准铝质特征。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97.3×10-6~246.6×10-6,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显示为右倾型,Eu具有中等的负异常。高场强元素Ta、Nb、P、Ti和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明显亏损,而Rb、U、La、Zr、Hf、Nd、Y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寄主岩和包体是同源岩浆演化而来,是以基性岩为主的源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的,为I型花岗岩。糜署岭岩体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转化阶段,为后造山花岗岩类,是印支期扬子与华北地块全面碰撞导致的地壳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青海双朋西矽卡岩型金-铜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同仁-泽库弧后前陆盆地,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甘家组、下三叠统隆务河群的沉积岩系。矿区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金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体与甘家组大理岩、白云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本文对双朋西花岗闪长岩体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双朋西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33.9±2.8Ma,具有高SiO_2、高K_2O,低Al_2O_3和MgO含量的特征,Mg~#值为33.6~35.2,富集轻稀土元素((La/Sm)N=3.14~11.6)与大离子亲石元素,重稀土元素分布平坦((Gd/Yb)N=1.17~1.63),具有中等的Eu负异常。具有较高的Sr初始值(Isr=0.708299~0.708748)和相对较低的εNd(t)值(-12.6~-9.47),~(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623~18.965、15.610~15.652和39.124~40.732。Nb/Ta(5.5~12.9)、Ce/Pb比值(3.0~11.6)均与地壳组份一致,岩体中的暗色微粒包体具有岩浆混合的组构特征。因此,双朋西花岗闪长岩主要起源于下地壳高钾性玄武岩的部分熔融,并发生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对双朋西花岗闪长岩体及区内一系列侵入岩构造环境研究表明,西秦岭构造带在中三叠世处于由洋壳俯冲向陆陆碰撞转换阶段,俯冲板片的折返和断离引发地幔软流圈上涌,加热上覆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长英质岩浆,形成大量中酸性岩体。 相似文献
16.
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发育一套完整的“沟—弧—盆”体系,其中二郎坪群作为弧后盆地的代表。为了查明二郎坪弧后盆地俯冲消减的构造演化时限,本文以二郎坪群及其相关侵入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火神庙组斜长角闪片岩测得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495.2±6.9 Ma,属于原岩的结晶年龄;侵入二郎坪群内部的变形岩体主要代表板山坪岩体、张家庄岩体、郭家幔岩体,测得其结晶年龄分别为:479.9±5.6 Ma、461.5±5.4 Ma和456.5±6.3 Ma。板山坪岩体的变形特征与二郎坪群北部岩片向北俯冲消减特征相同,张家庄岩体、郭家幔岩体的变形特征与二郎坪群南部岩片向南俯冲消减特征相同。另外,在二郎坪群南部岩片内部发现顺面理面侵入的未变形岩脉,其结晶年龄为427.8±5.4 Ma,以及切穿二郎坪群南部岩片面理的未变形岩脉,给出一颗锆石结晶年龄为388 Ma。综合上述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二郎坪弧后盆地可能于460 Ma闭合,其俯冲消减方式为双向式俯冲,并且两侧岩片俯冲变形可能持续至427 Ma,最终岩石俯冲变形结束时间上限为388 M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