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P波和S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计算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刘杰  郑斯华  康英  啜永清 《地震》2004,24(1):19-26
应用Snoke最新发展的利用P波、 SV波、 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程序, 使用一些省地震局数字台网得到的数字波形资料, 尝试计算了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与原来仅用P波初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该方法为数字地震资料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利用P波、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计算了2000年姚安6.5级地震序列中14次M≥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姚安6.5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裂走向为北西,高倾角,在北北西向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呈现出以右旋走滑为主的断层错动性质;姚安地震序列以走滑型为主,个别地震为斜滑型,是在北北西向水平或近水平的主压应力作用下的构造运动方式;主震发生后1~3天断层错动以走滑型为主,个别为斜滑型,主震发生后3~30天断层错动为走滑型;P轴和T轴的方位总在按与构造应力场走向由一致到不一致再到一致的规律反复变化;在强余震明显活动期间,地震以水平或近水平向主压应力作用下的断层错动方式为主,有一定的斜向作用,然后为水平或近水平的主压应力作用方式,主震后应力场有明显的调整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针对哈佛大学与USGS给出的1998年8月2日新疆伽师6.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不同,利用Snoke开发的利用P、S波初动和P、S波的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程序对这次强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了重新计算,同时也计算了8月27日6.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与哈佛大学和USGS的结果对比以及余震分布的分析,表明结果是合理的,同时讨论了这种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杨选  康英  林伟 《华南地震》2006,26(3):83-90
用SH波和P波振幅比测定地震震源机制具有诸多优点,但它对台站布局要求较高。通过适当处理资料,降低该方法对台站分布的依赖程度,用此方法测定了几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与其它方法得出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这样处理是可行的,一般只要有5个以上台站(震中距<120 km)记录到的地震都可以反演出较合理的震源机制解。  相似文献   

5.
用SH波和P波振幅比确定震源机制解di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大铭  王培德 《地震学报》1989,11(3):275-281
使用三分向数字地震仪记录的地震资料,进行了SH和P波最大振幅比的反演,求得了震源参数的最小二乘解。本文确定的1981年河北省滦县震群的震源机制解为:走向98,倾角54,滑动角——114;1982年7月云南省剑川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向199,倾角40,滑动角——110;1982年10月河北省卢龙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第一条断裂,走向270,倾角65,滑动角——135;第二条断裂,走向195,倾角80,滑动角——165。   相似文献   

6.
杨中书  李超 《华南地震》2006,26(3):77-82
应用Jeanne L.Hardebeck和Peter M.Shearer编制的利用P波初动和振幅比计算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程序,使用九江-瑞昌流动地震台观测的地震资料,初步计算了九江-瑞昌地震余震的震源机制;并对单独利用P波初动和利用初动及振幅比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综合最优计算结果,九江-瑞昌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为:走向174°,倾角62°,滑动角43°.  相似文献   

7.
应用Jeanne L.Hardebeck和Peter M.Shearer编制的利用P波初动和振幅比计算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程序,使用九江—瑞昌流动地震台观测的地震资料,初步计算了九江—瑞昌地震余震的震源机制;并对单独利用P波初动和利用初动及振幅比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综合最优计算结果,九江—瑞昌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为:走向174°,倾角62°,滑动角43°。  相似文献   

8.
周克森 《地球物理学报》1985,28(04):364-376
本文根据非均匀破裂圆盘位错模式在均匀介质中给出的远场位移解,通过直角坐标系的正交变换,导出了一组震源节面方程。其中,P波理论地震图的计算,考虑了介质的非弹性吸收和仪器暂态特性的影响。节面方程采用球面量板求解:取4个台的(?)折算振幅比,直接拟合其辐射图型因子,即可在球面上求得震源两个节面。最后,用本文方法分析了新丰江水库区一个中等强度的震例,所得断层面解与按(?)初动符号分布确定的结果甚为接近。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非均匀破裂圆盘位错模式在均匀介质中给出的远场位移解,通过直角坐标系的正交变换,导出了一组震源节面方程。其中,P波理论地震图的计算,考虑了介质的非弹性吸收和仪器暂态特性的影响。节面方程采用球面量板求解:取4个台的(?)折算振幅比,直接拟合其辐射图型因子,即可在球面上求得震源两个节面。最后,用本文方法分析了新丰江水库区一个中等强度的震例,所得断层面解与按(?)初动符号分布确定的结果甚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卓钰如 《地震学报》1991,13(2):150-160
本文用WKBJ方法,计算了中国境内已知震源机制的六个地震————1973年7月14日西藏约基台错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1976年8月16日、1976年8月21日及1976年8月23日松潘地震和1976年11月15日宁河地震————的远震垂直向P波和PP波的理论地震图,并与观测波形进行对比,以检验计算方法。讨论了西藏地震的震源机制。 作者注意到,走滑型地震和倾滑型地震PP波与P波最大振幅的比值在一定的震中距范围内有不同的特征。为此,计算了走滑型和倾滑型地震在破裂方位角为330,240和0,震源深度为8km,17km和24km,台站方主角为310时,震中距由40到80间的P波与PP波理论地震图。给出了PP波与P波最大振幅比(APP/AP)随震中距而变化的曲线。讨论了用(APP/AP)值对地震震源机制类型给出粗略的估计的可能性。此项工作有助于确定一些资料不全,例如本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间中国地震的震源机制类型。  相似文献   

11.
利用P波初动计算青海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P波初动对青海区域1992年来的6次哈佛大学及USGS等机构均未给出结果的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计算。通过区域断裂构造的展布与本文计算出的震源机制解的对比,计算了青海境内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与哈佛大学给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计算结果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波形资料, 通过波形反演确定了发生在云南地区的33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 结果表明,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及边界附近的地震以走滑为主,由震源机制得到的主压应力方向从北到南由北北西-南南东方向转向近南北向,张应力轴方向则主要表现为北东东-南西西或北东 南西向;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从青藏高原内部向外成放射状展布,张应力方向大多与该地区的弧形构造平行. 在28N附近地区,主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方向都存在较大的变化,其分界线似与龙门山断裂向西南方向的延长线相对应. 川滇菱形块体之外的地震的主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方向与块体内部的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与哈佛大学中强地震震源机制结果的对比发现,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反演结果与强震震源机制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可用于该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我国14次地震序列的主要地震断层面解和错动性质。结果表明:震群型序列中较强地震的断层面解基本相同,其错动性质或相同或互为共轭错动;双震型序列中两次主震的断层面解明显的不同,其错动性质也有差异,它们的较大余震断层面解分别相似于两次主震的断层面解。在这种情况中,有意义的是第一主震至第二主震中间均有与第二主震断层面解相似的地震发生;主震型序列中早期较强余震断层面解多与主震相同,也有少数较杂乱,总的看来这种一致性劣于震群型序列。最后讨论了不同震型地震断层面解的差异在实用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云南省地震局多年来积累的关于中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地貌、地球物理场、地形变等特征基础资料,用于Cora-3算法的模式识别,得出云南省潜在震源区的背景指标,结果是比较理想的。“投票”结果表明,80%的学习集D类对象仍被识别为D类,85%的学习集N类对象仍被识别为N类,控制试验的结果也表明识别结果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对山西地震的震源深度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得出:山西地震的震源深度最深的为35km,浅的6-8km,大多数为10-25km。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一些中强震前后地震波振幅比特性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新疆库车—库尔勒地区4次中强震前后地震波的振幅比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着重分析了震前的短临异常特性。得出的初步结果是:(1)中强震前后,、波垂直向最大振幅比值A/A明显减小;(2)震前4个月内距震中较近的台相继观测到 A/A突跳位,出现 A/A值突跳的小震震中在平面上有成带分布的特点;(3)震前10天内,A/A的时空分布最为集中;(4)A/A异常与波速比、振动持续时间比异常大致同步出现。最后,提出了利用振幅比异常预报地震的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北部湾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地震地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部湾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地震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靖西-崇左断裂带过震中的北北西向断层为发震断裂,四会-吴川断裂带过震中的北东东向断层为控震构造,震源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发震断层的活动方式既有垂直差异运动又有走滑运动。  相似文献   

18.
P.S测井技术的工程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S测井技术是地震勘探方法之一,也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原位测试技术。通过P.S测井可测定岩土体的弹性波速(Vp、Vs),为工程设计提供所需的动弹性力学参数、划分建筑物场地类别、评价地震效应、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和地震破坏潜势分析等。文中简述了P.S测井技术的工作原理、现场实测技术以及数据处理和资料分析过程。最后结合两个实例说明了P.S测井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