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针对中国农田整治存在的土壤固碳能力降低问题和生态景观工程实施要求,基于实证区土壤样点化验数据,对传统型土地整治和生态型土地整治前后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围绕工程措施、结构调整措施、区域划定,提出了增强土壤固碳能力的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课题是在松辽平原的24.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进行的。在平原上共布设了1025个土壤剖面点;采集了3284个土壤样品,分析了34个元素;得到了七万余个数据。获得了该区域34个元素区域表层土壤背景值,18个元素的12个土类、22个亚类不同层次的土壤背景值;编绘了8个元素区域的土壤背景值  相似文献   

3.
周芳成  宋小宁  冷佩  马建威  李爽 《水文》2013,33(6):16-20
开发了一个在GIS与遥感支持下基于层次分析法获得区域土壤水资源分布的新方法。本方法首先根据待研究区的特征选取土壤水影响因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建立土壤水资源评价模型,以2000年石家庄市为例,选取6个土壤水影响因子,分别是降水、蒸发、海拔、坡度、土壤孔隙度、土地利用方式,最后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了石家庄市土壤水资源分级。该方法可为快速获取区域土壤水资源分布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洪湖市中北部地区土壤硒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洪湖市中北部地区汊河、黄家口和小港3个区域为研究区,采集1540件表层土壤样,100件深层土壤样,通过系统研究土壤样的硒含量,总结该区土壤硒元素分布特征。在无外界作用影响下,硒在偏酸性土壤中的富集程度优于在碱性土壤中的富集程度,表层土壤硒含量高于深层土壤硒含量。该区富硒土壤主要赋存在中性、中酸性土壤区中,当土壤酸碱度由酸性向碱性转化时,土壤中的硒含量表现为弱酸性≈酸性中性碱性强碱性。土壤三级划分图表明农业、水产养殖用地中一级富硒土地占41.43%,二级富硒土地占32.21%,三级土地占26.36%。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寿宁县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文俊 《中国地质》2014,41(2):665-674
基于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得大量高精度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和养分元素数据,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和相关行业标准,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因子评价法对福建省寿宁县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养分质量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将两者叠加分析,对研究区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分等。结果表明:福建寿宁县土地总体质量较好,以三等、四等土地为主,土壤较清洁,两者面积之和占全区的80.80%,且三等、四等土地覆盖区内有占全区10.46%的富硒土壤分布,适宜于发展一般性农业和富硒特色农业;一等、二等土地次之,土壤清洁,是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最佳区域,应加强保护并合理利用;五等、六等土地分布很少,仅占全区的6.07%。  相似文献   

6.
西辽河平原环境地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光  于孟文  李志 《地质与资源》2004,13(2):116-118,74
西辽河平原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及地下水污染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环境地质问题的整治需科学合理地对沙漠化土地进行治理;加强盐渍土地的开发利用;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及切断污染源.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治是增加耕地面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为了解土地整治后耕地土壤的环境生态质量,本研究以上海市某市级土地整治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动物多样性相关指标,对比研究了经土地整治后的两处典型新增耕地(XZ1、XZ2)与质量建设耕地(ZL)土壤的理化指标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XZ2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CEC)显著高于ZL(P<0.05),XZ2地块的土壤全氮含量比ZL高20.21%,新增耕地全钾(TK)含量低于质量建设耕地;XZ2耕地的中性磷酸酶(NP)、蔗糖酶(SC)、脲酶(UE)活性以及土壤动物优势度高于ZL地块。相关性分析表明,蜱螨目动物有利于土壤氮磷矿化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的提高,新增耕地土壤的动物的丰富度较高但多样性较低,客土土源直接影响土地整治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且根据耕地的利用需求采用不同土源,在达到耕地土壤生态质量提高的前提下保证客土土壤的合理化利用。本研究为后期生态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辽西中、新生代地质作用对区域土地资源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新生代地质作用对辽西地区土地资源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其一,地质作用决定了土地资源自然状况:构造岩浆活动、区域造山动力等地质作用决定了区域地貌特征及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层结构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等土地资源的物质特征.其二,地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资源的演化趋势:风、流水、重力等地质作用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改变着土地资源状况——在人类活动的参与下这种改变正愈演愈烈,如荒漠化、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正确认识并科学分析这类地区地质作用与土地资源状况的关系,对于合理利用并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区土壤实测碳量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区域土壤碳库的分布特征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缺乏长期实测资料情况下,国内外多以模型、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或较稀的实测数据进行研究。文中利用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实测数据,研究影响该区土壤碳分布的因素认为区域土壤碳量处于全国的中、高级水平;地质地貌条件是影响土壤无机碳量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土壤类型对土壤碳量有影响;本区水土流失强度对表层土壤总有机碳量影响不大;经济林、竹林的土地利用方式及防治土壤潜育化有利于土壤的碳储存;从TOC等沉积的时空演化规律说明,本区环境变化是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为区域土地利用、促进土壤碳固定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地下水循环演化的关系,文章选取贵州省毕节市典型农业区的农田、林地、草地灌木和建筑用地等四类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区域地质调查、遥感解译、水化学分析和图解方法,研究裸露岩溶地区其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这四类土地利用区域地下水主要组分的浓度和主要矿物的饱和指数都呈差异性。此外,土壤易溶盐组分也随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并且发现,绝大多数样品中,土壤易溶盐组分浓度高于地下水中相同的组分。因此,降雨入渗补给条件下淋滤作用可导致土壤中易溶盐组分进入地下水中,进而影响地下水化学组分浓度的演化趋势。研究区域地下水均以HCO3-Ca型,HCO3-Ca-Mg型和HCO3-SO4-Ca型水为主,但是,受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组分和水化学类型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域中存在差异性。基于本研究建立了地下水演化的两种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地采样和室内分析,对石油污染土壤的范围进行了研究。对土壤含油量指标与距离进行指数函数的拟合,经计算得到距油井周边160 m范围内是受石油污染的区域,160 m之外的土壤含油量可以认为低于临界值。并根据该数值,对东营市胜利油田10个采油厂的废弃工矿区进行计算,周边污染土壤可达到2025.67 hm2;此外,还对石油污染土壤的复垦技术进行了探讨;可以为东营市及其他类似区域土地整治过程中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果园、旱地、水旱轮作、水田等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有机质质量分数、粘土矿物与铁铝氧化物的组成特点,探讨了该区土壤有机质与粘粒矿物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的粘土矿物均以2∶1型矿物为主,约占70%~8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非晶质铁铝氧化物及铁的活化度大小顺序均为:水田水旱轮作旱田果园;土壤非晶质氧化铁(Feo)质量分数和粘土矿物中高岭石的质量分数分别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且Feo与高岭石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江汉平原四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中的Feo与高岭石强烈作用,利于土壤对有机碳的固定。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人为干扰下区域土壤的固碳机制。  相似文献   

13.
富硒土地开发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果,然而西藏地区目前尚无报道有关富硒的土地或作物。本文以西藏白朗县重点耕地区为研究对象,讨论土壤、作物中的硒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支撑服务西藏高原地区的富硒土地开发及利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Se含量范围为(0.05~0.76)×10-6,高于西藏土壤背景值0.15×10-6;研究区76.83%土地面积为足硒,根据碱性土壤Se标准阈值(w(Se)≥0.3×10-6)划定,Se含量高于0.3×10-6的土地面积45.43 km2。进一步研究显示,富硒土壤分布区域青稞籽粒中Se含量范围为(0.017~0.17)×10-6,平均含量为0.063×10-6,油菜籽籽粒中Se含量范围为(0.043~0.14)×10-6,平均含量为0.078×10-6。富硒土壤区域根系土结果表明,涅如组地层控制着土壤中Se的来源,土壤Se和有效Se含量与N、P、碱解氮、速效磷等...  相似文献   

14.
GIS支持下的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研究—以贵阳市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基于土地质量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土壤重金属污染作为评价的一个压力为指标,应用GIS对贵阳市区农业土地资源进行了综合质量评价。定量评价的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资源中大部分土地资源重较好,但旱地和水田共有17.11km^2的重金属重度污染区,这部分耕地已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同时,适合人类耕作的高质量耕地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减少了近1/3,说明贵阳市区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化下土壤功能演变的响应和反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有响应和反馈作用。概述了国内外全球变化下的土壤功能演变过程的研究进展。样带的生态学对比结合长期试验的联网研究成为区域尺度的重要研究方法,同时广泛应用稳定性碳氮同位素分析和区域模型方法,对土壤碳氮循环的人文和自然元素综合驱动进行定量研究。未来对全球变化下土壤过程的研究重点是集成社会经济和生物物理过程的研究,加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的定量描述,综合研究土壤碳氮循环和水循环交互作用,建立区域尺度的土壤碳氮循环模型,预测全球变化下土壤功能的演变和反馈,提出调控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属松辽盆地内的断陷平原,按区域地质构造、地貌单元及生态类型整体相似,可统一将本区划为土壤生态区;按区内次级地质构造和地貌单元及生态类型的局部差异,将本区划分为剥蚀构造岗丘生态亚区、波状黄土台地(平原)生态亚区、河谷漫滩及平坦冲积平原亚区;按微地形、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土壤生态片。此种划分客观反映了土壤生态条件和生产力的差异,有利于土地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挥和科学的管理。这是一种新的土地利用规划尝试。  相似文献   

17.
江苏土壤地球化学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启林  刘聪  金洋 《江苏地质》2011,35(3):225-235
土壤地球化学分区的实质就是依据不同地区土壤中元素含量等差异及其分布规律,划分地球化学特征一致或相似的土壤分布范围。以江苏1:25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新获得的大量土壤样品元素含量等测试数据为基础,从全省土壤元素含量等分布不均匀的现状出发,根据土壤中的元素组合、特殊元素含量差异、酸碱度差异等,并结合各地第四纪地质作用特点等要素,将江苏土壤划分为3个地球化学区、24个地球化学亚区,指出了部分土壤地球化学亚区的特殊用途,为江苏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陈圣波  谢明辉  路鹏  张莹  于亚凤 《地球科学》2015,40(8):1353-1358
人类大规模地进行矿山开采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导致土壤发生变化, 并引起矿山环境发生变化, 矿区废弃土土壤恢复有利于该地区矿山环境的改进.在野外实测光谱的基础上, 对江西德兴矿区废弃土土壤恢复潜力进行分析, 并结合Hyperion高光谱数据, 通过光谱吸收指数法反演铁离子含量、粘土矿物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结果显示, 在德兴矿区一号坝、二号坝、四号坝和铜矿的土壤有益成分相对较低.铁、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为有林地, 说明该区域土壤质量较好; 一号、二号、四号尾矿库、废石场及选矿厂等地区, 由于矿山的开采活动破坏了原有的土壤, 土地耕种存在一定的难度, 应采取相应的工程、生物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改良等措施对土壤进行恢复治理.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曾是科尔沁大草原,现在是农牧交错区,该区的土地利用关系到生态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该区域“坨甸相间”地貌特点造成不同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存在差异,降水量年际变化大。通过卫星影像数据解译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与土壤图进行叠加,获得了显性沙地和隐性沙地数量与分布信息。首先保留耕地以外的其他地类,再利用卫星影像数据反映不同降水年型耕地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将偏欠水年NDVI低于平均值的耕地退耕还草,消除这些耕地的冬春沙化风险,以进行土地利用布局调整。这种直接利用遥感数据获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耕地的NDVI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的方法,十分简单实用。本文还根据地貌和沙地降水入渗快的特点,提出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不同但与区域地理环境相吻合的农田整治模式,即利用自然沙丘作为区域风沙防护工程,土地开发不做大平整,不修建灌溉系统,发展雨养农业。以上根据区域地理环境条件进行土地利用布局和确定农田开发建设模式,可将农业生产与荒漠化防治和谐结合在一起,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为了研究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富硒土地资源进行安全利用区划,本研究在恩施市沙地乡系统地采集并分析化验了199件表层土壤样,60件农作物样。分析了玉米籽实及对应的表层土壤中硒含量等地球化学参数的相关性,建立了玉米籽实硒元素吸收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变化范围为019~1557 mg·kg-1,算术平均值为188 mg·kg-1,远超过湖北省及全国表层土壤硒含量水平,足硒、富硒土壤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443%;表层土壤硒含量分布受控于地质背景,不同地质背景的表层土壤硒含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二叠系茅口组地层表层土壤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层分布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海拔高度是影响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的重要因素;农作物硒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其中处于富硒水平的农作物所占比例最大,为4322%;研究区富硒土地面积和潜在富硒土地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33%和23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