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吴春霞 《地理教学》2014,(15):33-37
一、地理课堂中"点·线·面"的内涵 "连点成线,以线构面"是以运动、变化、发展与联系的观点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图形的感性而生动的描述。地理课堂教学也要借助于动态的描述与辩证的思维方法建构"点·线·面"。地理课堂中的"点"包括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以及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张青年 《地理研究》2001,20(5):629-636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点、线、面等基本图形要素不仅直接表示了各种地理现象,而且隐含地表示了地理现象的空间结构,例如斑块结构、棋盘结构。在许多GIS应用中,需要对图形数据进行概括处理,以派生出较小比例尺的数据集或地图。由于地理现象的空间结构是地理规律和地理景观格局的重要反映,因此需要识别数据库中隐含的空间结构,并在概括后的数据库中有意识地反映这种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3.
该文阐述为了实现在GIS中描述自然界里带有模糊不确定性的地理目标 ,扩充GIS的模糊查询功能 ,首先基于集合论思想探讨了确定性地理目标的代数解析表达与其拓扑表达 ,指出了确定性点、线、面之间拓扑表达的构成机理 ;然后 ,基于场模型建立了模糊地理目标的空间表达 ,分析了模糊地理目标的位置不确定性 ,进而建立了模糊地理目标的拓扑表达模型 ,即点集拓扑内部、边界和外部。分析表明 ,公认的Egenhofer模型是该文模型在地理目标不带有误差或不确定性情况下的特例。最后 ,与Clementini(1996 )提出的模型做了比较分析 ,表明了该文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场模型拓扑表达GIS中的地理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为了实现在GIS中描述自然界里带有模糊不确定性的地理目标,扩充GIS的模糊查询功能,首先基于集合论思想探讨了确定性地理目标的代数解析表达与其拓扑表达,指出了确定性点、线、面之间拓扑表达的构成机理;然后,基于场模型建立了模糊地理目标的空间表达,分析了模糊地理目标的位置不确定性,进而建立了模糊地理目标的拓扑表达模型,即点集拓扑内部、边界和外部。分析表明,公认的Egenhofer模型是该文模型在地理目标不带有误差或不确定性情况下的特例。最后,与Clementini(1996)提出的模型做了比较分析,表明了该文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学生熟悉的县城为真实情境,从空间视角认识其空间位置与空间结构;从时间视角分析其空间结构的发展与演变。教学过程以“点”“线”和“面”线索作为组织教学的明线;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为组织教学暗线。  相似文献   

6.
针对GIS中线状、面状等复杂形态地理要素,提出一种构建任意发生元Voronoi图的实用算法.主要步骤包括:将复杂发生元离散为点集;对点集采用扫描线算法构建Voronoi图,构建过程中对所生成的Voronoi多边形以其发生点所在要素的序号赋属性值;根据拟定的规则进行Voronoi多边形的合并,得到面向复杂发生元的广义Voronoi多边形,每个复杂发生元有且仅有一个Voronoi多边形与之对应.论述了算法实现的关键过程,并结合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算法的执行效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地理主题式教学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地理学科知识、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情境设置四个关键维度来架构。利用重组性迁移可以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的水平。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应着力整合地理知识的联系,促进地理知识运演结构化的重组性迁移;构建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与区域之间有效的思维主题结构,实现区域性的地理思维模式的重组性迁移;厘清地理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逻辑关系,凸显地理综合思维的重组性迁移;建立生活经验与地理专业知识的联系,实现知识能力活性化的重组性迁移;建立跨学科知识的联系,形成整合性的逻辑思维的重组性迁移。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任意发生元Voronoi图逼近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许多地理问题的空间分析中需要采用Voronoi图,但是目前我们尚缺乏一些简单的易于实现的构建任意发生元Voronoi图的方法,也缺乏一个能直接生成任意发生元Voronoi图的软件,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构建任意发生元的未加权Voronoi图的逼近方法。首先用有限点来逼近原始发生元,然后构建这些点发生元Voronoi图,最后消除那些属于同一发生元的顶点和边,即得到原始发生元的逼近的Voronoi图。在该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有GIS软件可以生成点发生元Voronoi图的特性和处理空间数据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生成未加权的任意形状发生元的逼近Voronoi图,能满足地理问题空间分析的需要。如地理客体可以是点状地理客体(城市、县城、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等)、线状地理客体(交通运输线、经济地带和河系等)、面状地理客体(经济区、公园和绿地等)或者它们的组合,它们的空间影响范围或空间服务范围都可以采用Voronoi图来界定。  相似文献   

9.
根据呈现形式,中学阶段的地理统计图可分为五类,分别是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饼状统计图、线柱复合图和坐标示意图。基于尺度和要素的视角,本文对2020至2022年35套高考地理真题的五类统计图试题进行分类计量,结果证明该分类标准是适切的。据此,本文针对地理统计图试题提出四点解答策略:掌握数据“对比·推理”的基本步骤;培养尺度“上推·下推”的敏感认识;形成要素“相关·因果”的分析视角;训练解读“拆分·叠加”的析图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数字地图要素样式结构化存储问题,分析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各种实现方式的优缺点。从地图要素样式共享的目的入手,探索遵循国际标准的样式实现方案;设计并使用XML的结构化可扩展特性,借助元编程的最新理念和Java编程语言实现兼容SLD标准的地图样式表达和存储机制。实验中定义了点、线、填充、字体等各种地图符号的XML表达形式,并与SLD主题样式相对应,与其他地图样式的转换操作表明,该模式可以实现地图要素样式的自定义设计和共享传播。  相似文献   

11.
高红山  潘保田  李炳元  李琼 《地理科学》2015,35(12):1591-1598
自吉尔伯特和戴维斯的时代开始,地貌学的研究即已遵从理论优先的观察背负模式。从以描述为主的侵蚀循环学说、强调定量分析的地表过程、水力几何学到目前系统地貌学的研究,此中充盈着大量的范式、原理和基本概念,它们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科学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在课堂教学与课程发展层面上,从地貌学史的角度注重对基本范式的归纳和讲授,是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读,学生可以从中直接学习到详尽地描述和思辨方法,同时还会意识到对地貌学思想的传承和理论的接受应该批判地进行。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基于范式研究是利用共同的学术语言融入国际地貌学界的前提,凝练学科整体关心的科学问题,开展有组织持续有效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复兴国内地貌学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贮存库.采用平均标准木法与收获法估算福州市南江滨公园内的3种(南洋杉、番石榴、黄花槐)片林及其毗邻草坪的生物量与碳贮量,结果表明:南洋杉平均单株生物量为27.52kg,番石榴为48.60k,黄花槐为15.08kg;其中树干是主体,占整株生物量的58.0%~69.4%;3种林木的根系生物量也较高,占整株生物量比例达25%以上,其中黄花槐最高,达到33%;3块草坪生物量分别为31.11t·hm^-2(南洋杉毗邻草坪)、21.00t·hm^-2(番石榴毗邻草坪)、33.07t·hm以(黄花槐毗邻草坪);片林各器官的碳含量比较接近(除叶在41%左右外),波动范围为45.8%-47.2%,草坪各器官碳含量较低,波动范围为36.5%~41.3%;3种片林的植被碳贮量分别为24.69t·hm^-2(南洋杉)、38.19t·hm^-2(番石榴)、17.71t·hm^-2(黄花槐);3块草坪的植被碳贮量分别为12.47t·hm^-2(南洋杉毗邻草坪)、8.48t·hm^2(番石榴毗邻草坪)、13.21t·hm^-2(黄花槐毗邻草坪).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市广场及校园表土(灰尘)中重金属水平与健康风险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通过对北京市城市广场和学校表层土壤与相应的地表灰尘中重金属含量调查,探讨土壤与灰尘之间元素分布的差异及来源,评估青少年在校期间通过灰尘摄入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表明:城市广场和校园土壤中Cu、Pb和Zn、灰尘中As、Cu、Pb、Zn和Cd显著高于北京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土壤(灰尘)中As、Ni、Cu、Pb、Zn和Cd超过背景值的样本比率分别为67%(27%)、13%(63%)、83%(100%)、73%(100%)、83%(100%)和53%(100%)。土壤中Cu、Pb和Zn存在一定积累,灰尘中Cd、Cu、Pb和Zn积累较重。灰尘中Cu、Pb和Zn显著高于土壤。校园土壤中Ni显著高于城市广场土壤,其他元素两者之间差异不大;校园灰尘中Ni、Pb和Zn显著高于城市广场。中学生通过校园灰尘摄入没有导致明显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takes a new approach to investigating people who age in place. It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for why people age in a place that can be useful in 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planning. Our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principal factors that drive the decision of a rising number of older Australians to age in place. Many older people wish to age in place rather than move in with their children or be institutionalised. They wish to continue to be active in their local communities and maintain their existing social ties. The concept of ageing in place covers two distinct groups: those who are able to stay in their current dwellings and age in home and those who move house but remain in their local community and age in neighbourhood. Age-friendly home modification is a response to ageing in home, whereas the provision of institutional healthcare and the provision of age-suitable housing to facilitate downsizing are associated with ageing in neighbourhood. Using Household, Income and Labour Dynamics in Australia (HILDA) survey data,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mobility decisions of older Australians and identifies the major determinants of a decision to age in place. This research argue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geing in place,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those ageing in home and those ageing in neighbourhood.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凉山地区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圣钟 《地理研究》2012,31(1):23-33
在对四川凉山地区明清时期地方志及四川省志、档案材料、水旱灾害调查材料、今人水旱灾害史料汇编、旱涝分布图集、相关论著等所载水旱灾害史料搜集整理基础上,对四川凉山地区明清时期水灾和旱灾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明清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水旱灾害频发,而水灾较旱灾更为频繁;水旱灾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其他季节分布较少;水灾与旱灾多隔年发生,较少同年爆发;水旱灾害等级以一般性水旱灾害和大水旱灾害为主,特大水旱灾害相对较少;水旱灾害多发地带集中在金沙江下游一带、安宁河流域一带,其他地域相对较少。明清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水旱灾害发生规律对当前凉山地区水旱灾害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的近今进展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来自国民经济建设巨大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对近年来(主要为2006-2008年间)我国在地貌与第四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河口与海岸地貌和第四纪环境演变方面的进展.同时,还指出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中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推动学科发展的若干建议:(1)加强地貌学基本理论研究;(2)加强应用地貌研究,更好地为国家建设的重大需求服务;(3)加强地貌学的实验研究;(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解雪峰  濮励杰  朱明  许艳  王小涵  徐彩瑶 《地理科学》2016,36(10):1565-1572
回顾了国内外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的发展历程,根据土壤水盐运移模型构成的原理和发展趋势,将土壤水盐运移模型分为水盐平衡模型、物理模型和系统模型。借助国内外文献对已有模型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了新形势下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旨在为今后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3个时期河南省湿地的分布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的TM影像数据,研究了3个时期河南省不同类型湿地的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2000年和2007年河南省湿地的面积分别为98.69×10(4)hm2,91.11×10(4)hm2,和105×10(4)hm2:河南省湿地可以分为沼泽、河渠、湖塘、水田和滩地5种类型:水田面积在...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ology used to combine energy and mineral market variables betwee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OECD) over the past 24 years (1966–1990). LDCs include all countries, except OECD and central planned economies (CIS) and other countries in Eastern Europe. This period permits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impact of the energy crisis and the changes in economic growth patterns, correlated with changes in trends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metals in both country blocs. This complex relationship was evaluated by a factor model of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variables using the aluminum, copper, lead, and zinc industries.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are used in the factor model: export dependenc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mining production,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refined dem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refined production, import dependence, refined demand growth, stability of demand, income elasticity of refined demand, price stability, intensity of use, and intensity of energy. The model for all commodities shows that the factor scores projections for LDCs and OECD blocs depicted a clearly divergent trend after the two oil shocks (1973–1979), when the intensity of energy variable presents high loading in the factor. The results are in substantial agreement with findings that the demand for energy, as well as for metals, is growing more rapidly in LDCs than OECD.  相似文献   

20.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常学尚  常国乔 《中国沙漠》2021,41(1):156-163
土壤水分调控着陆表-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影响因子,也是影响生态系统水文、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关键因素,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简要回顾和评述了土壤水分点、面尺度的监测、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了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干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