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天区0112-35的UKST物端棱镜底片上的11个类星体候选者进行了光谱观测,证实为类星体,给出了它们的红移值、证认图及光谱图。11个类星体中有6个属于角距小于4角分的3对类星体;1个类星体-星系对。  相似文献   

2.
自对类星体红移解释发生激烈争论以来,近7、8年新的观测证据、统计分析和理论解释,都是有利于宇宙学红移解释的。它们包括: a)与类星体红移相等但光学光度弱得很多的成协星系的系统观测和结果; b)引力透镜事例的发现和解释; c)标准烛光化后获得的视星等-红移关系; d)标准宇宙模型下解释了类星体发射线红移分布; e)射电子源间最大角径θ与红移图上上包络线的存在; f)理论上给出了可能的产能机制和传能过程,并获得新的观测证据。但是与类星体红移不等的星系成协事例,仍有待深入观测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分析类星体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的特征。我们从Hewitt和Burbidge ( 1 993 )的星表中选择了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都同时提供的类星体 ,得到了包含 4 0 1个对象的样本。这是至今对类星体红移研究的最大样本。我们从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之间的关系图发现绝大多数 ( 93 .6% )对象的吸收线红移都小于相应的发射线红移。这个结论人们在 2 0世纪 70年代已经从很小的类星体样本 (样本大小 50左右 )中得到。本文进一步支持了这个结论。它表明类星体红移确实是距离的指示器。这跟宇宙学对类星体红移的解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Veron-Cetty和Veron类星体表中3197颗红移精度为0.001的类星体做了红移分布的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类星体红移值在几个方向上存在高频波动的周期性分布,且置信度水平较高。根据我们的分析,这种周期性不可能完全是由于选择效应引起的。因此,类星体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很可能具有大约50Mpc的周期涨落。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类星体成团随红移的变化。利用Hewitt-Burbidge类星体星表和寻找类星体对的统计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类星体成团主要是由于小红移类星体的贡献,大红移类星体没有成团分布的证据。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红移类星体在成团分布上的区别并不是由于样品的绝对光度不同而引起的选择效应,而是反映了类星体团随宇宙时间变化的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6.
强闪烁类星体的视星等-红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现类星体十几年来,为了探究它的本质,人们在观测上和理论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许多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红移问题就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在视星等-红移图上,全部类星体的分布相当弥散,看不出多少倾向性的关系。这里有两种可能性:(1)类星体的红移是非宇宙学的;(2)类星体不是单一类型的天体,可能包括许多种次型,各次型的绝对星等差别较大,如果将各个次型分别挑选出来进行统计,视星等和红  相似文献   

7.
本对Veron-Cetty和Veron类星体表中3197颗红移精度为0.001的类星体做了红移分布的周期性分布。结果表明:类星体红移植在几个方向上存在高频波动的周期性分布,且置信度水平较高。根据我们的分析,这种周期性不可能完全是由于选择效应引起的。因此,类星体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很可能具有大约50Mpc的周期涨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北京天文台类星体巡天工作,给出UK Schmidt 823天区,00~h00~m≤赤经<00~h13~m,赤纬≥+00°00′的四分之一区域内Q≥4的122个类星体候选者的坐标,B_j~*星等及证认图。对其中Q≥5的天体进行了谱线证认,给出了它们的红移值。  相似文献   

9.
分析类星体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的特征。我们从Hewitt和Burbidge(1993)的星表中选择了吸收线红称和发射线红移都同时提供的类星体,得到了包含401个对象的样本。这是至今对类星体红移研究的最大样本。我们从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之间的关系图发现绝大多数(93.6%)对象的吸收线红移都小于相应的发射线红移。这个结论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从很小的类星体样本(样本大小50左右)中得到。本文进一步支持了这个结论。它表明类星体红移确实是距离的指示器。这跟宇宙学对类星体红移的解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 UK Schmidt 823天区,23~b47~m<赤经<2~h00~m,赤纬≥ 00°00′的四分之一区域内Q≥4的类星体候选者91个的坐标,B_j~*星等及证认图.对其中Q≥5的天体进行了谱线证认,给出它们的红移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有射电子源结构类星体的红移、视星等关系进行了统计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最大子源间距D是个重要的参量,可以用它进行“标准烛光”分类。 2.由于红移,视星等及D之间存在着相关系数较高的回归关系,所以,这种类星体的红移可能主要是宇宙学的。 3.红移与距离的关系是r∝z-0.19z~2,在z>1时与哈勃线性关系有明显偏差。 4.对于射电星系,这个红移距离关系所给出的视星等红移关系也比哈勃关系为好。 5.随着子源间距的增大,类星体的光学光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类星体空间成团分布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光学巡天样品和类星体星表被认真地进行了空间分布特性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的统计置信度水平上,类星体至少在低红移(Z<2)和小尺度(<10Mpc)上是成团分布的。并有证据表明类星体成团特性有随着红移演化的趋向,也可能与类星体自身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3.
自从六十年代初发现类星体以来,关于类星体的红移性质一直存在着两种看法。持宇宙学观点的人认为:类星体的红移是由于类星体的距离十分遥远,因而以极大的速度离去所造成的;而持非宇宙学观点的人则认为:类星体与较近的星系有物理上的联系,它们的红移与距离无关。尽管红移的宇宙  相似文献   

14.
对有光变资料的34个类星体及9个活动星系统计了它们的平均光变速率与红移的关系,发现平均光变速率有随红移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而活动星系的平均光变速率比类星体要大.从宇宙演化的角度来看,类星体的光变随着宇宙时愈演愈烈,最后与活动星系相接.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UK Schmidt 823天区,23~h47~m<赤经<24~h00~m,赤纬< 00°00′的四分之一区域内Q=4的类星体候选者106个的坐标,B_f~*星等及证认图。对其中Q≥5的天体进行了谱线证认,给出它们的红移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A.Hewitt和G.Burbidge1987年出版的类星体第三总表,按射电、X、光学和紫外超选类星体分别进行了星等、红移分布的统计分析。其结果随坐标系的选取和天区的划分而不同,造成这个结果的可能原因是所划分的天区之间的巡天几率不等而引起。从这个角度出发,天球上还有大量类星体未被发现,从银河系东西半球的各种类星体的红移分布函数的一致性来看,是支持类星体空间分布是均匀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UK Schmidt 823天区,00~h00~m≤赤经<00~h13~m,赤纬<+00°00′的四分之一区域内Q≥4的类星体候选者121个的坐标,B_j~*星等及证认图,对其中Q≥5的天体进行了谱线证认,给出它们的红移值。  相似文献   

18.
王家庆 《天文学报》1996,37(4):449-454
文[1]提出,类星体红移分布周期性可能由两点因素造成:首先是主要谱线固有波长呈周期性;其次是光学窗口对谱线红移范围的限制.本文赞同上述第二论点,同时论证了上述第一论点不能成立.此外,该文在处理方法上也有一些不当之处.本文屏弃上述第一论点,仅从第二论点出发,应用概率分析方法,得到类星体相对观测几率-红移分布.此分布与部分观测结果符合较好,大致可解释类星体红移周期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了三组具有代表性的类星体观测资料:(1)类星体第二总表,(2)赤纬-40°天区类星体,(3)室女座星系团区类星体。分析的内容包括:类星体红移和星等的大尺度分布,类星体在局部天区内的空间分布,类星体与场星系以及与星系团中亮星系的成协性。 得到的初步结果是:(1)类星体就整体来说其红移和星等在各种尺度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2)在局部天区内这种不均匀性表现得更为显著;(3)类星体与场星系的普遍成协性不明显;(4)类星体与星系团中亮星系普遍成协的可能性是统计显著的;(5)类星体在演化上应该具有不同的起源。就其本质来说很可能是宇宙论性和非宇宙论性两者兼之。  相似文献   

20.
预计在5年内绘制四分之一数字天空图的斯隆数字巡天目前已获得许多重要发现,天文学家在2001年美国天文学会的年会上发表了最新的发现。 斯隆巡天发现了两个迄今所知最远的类星体,它们的红移分别为6.0和6.2,也就是说,宇宙的膨胀已使它们的光向较长波长移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