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有机质是海相软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以连云港地区全新世海相软土为例,进行百组土体有机质物理力学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软土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0.98%,在0.90%~1.00%这个区间分布最为广泛。有机质含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平行海岸线较垂直海岸线土体有机质含量变化小,自上向下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滨海相软土工程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江苏连云港地区大量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就该区软土层的成因类型、物理力学特性、室内试验问题、现场原位测试,特别是力学指标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室内试验确定连云港地区软土力学指标误差大,有些指标与实际误差在2倍以上,常难以把握.用十字板、CPT试验方法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艺南  谈清等 《江苏地质》2001,25(2):106-110
根据江苏连云港地区大量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就该区软土层的因类型、物理力学特性、室内试验问题、现场原位测试,特别是力学指标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室内试验确定连云港 地区软土力学指标误差大,有些指标与实际误差在2倍以上,常难以气氛。用十字板、CPT方法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连云港浅层海相软土沉积环境及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海相沉积软土在连云港有3层分布,他们在各自不同年代沉积,而浅层的软土对高速公路工程中路堤的变形和稳定 性有很大影响,该土层在工程中备受关注。本文对连云港浅层软土的沉积环境,物理力学性质和结构性进行探讨和分析。收 集的资料表明连云港浅层的软土是在全新世黄骅海进到19世纪60年代期间沉积形成的,其沉积历时漫长。统计表明该浅层 软土含水量高、原位十字板剪切强度和有效上覆应力的比值约为0.2~0.4。最后根据Burland的理论分析了该层软土的结构 性,结果表明连云港表层的海相软土为高位结构软土,土样易受到扰动,导致室内强度的失真。  相似文献   

5.
闽东南沿海地区软土静力触探参数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分析闽东南沿海地区软土特性的基础上,对沿线静力触探测试参数以及软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针对闽东南沿海地区软土静力触探参数与软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方程(经验公式)。利用经验公式可从静力触探测试参数推算闽东南沿海地区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为沿线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中软土参数的可靠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沧州北部地区存在一层典型的滨海相沉积类型软土,其在青县西北部、大城县东南部分布稳定而广泛,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为了更好地研究该地区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合区域内近50个钻孔及土工试验资料,系统分析了沧州北部地区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阐述了区内软土的分布及特性等;并利用数理统计学方法,较为客观地对区内软土物理力学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给出了各指标间的最优拟合曲线。研究结果:沧州北部地区软土多属于高液限淤泥质粘土,具有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等特点;区内软土含水率与孔隙比及含水率、孔隙比与压缩系数间存在正相关的特性,大致符合多项式回归曲线形式。  相似文献   

7.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其下伏软土具有典型的闽东北第四系软黏土沉积特性,独特的内湾地形又使其兼具与传统浙闽沿海软土不同的物理力学特性。本文结合海岸带地质调查结果,通过环三都澳软黏土的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对宁德第四系海相软土沉积特性及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发现该海相软土具有高压缩性、高液限、高灵敏度的特征,容易受到扰动导致强度的损失,工程建设中及基础设施灾变演化中应加以注意。大量内部孔隙极度发育且亲水性强的硅藻残骸使宁德软土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同时也是令其具备结构性的重要原因,这两点是宁德软土区别于传统软土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8.
温州地区巨厚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分析了温州海滨平原软土的典型地层结构、物理力学指标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温州地区巨厚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广州大学城软土样基本物理力学指标的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获得了软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统计值,进而获得了大学城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应用最小二乘法对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指标间的线性相关方程,并应用相关系数的方法来检验相关的显著性程度。统计回归分析成果可为软土物理力学指标间的相互估算做参考,也可为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勇健  李彰明 《岩土力学》2011,32(4):1018-1024
通过对广州市南沙地区大量软土物理力学试验和微结构分析,获取了40组软土试样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微观结构参数。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功能,建立了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与微结构参数的灰色关联-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重要因子作为网络的输入,而径向基神经网络充分利用样本数据信息,自适应确定隐含层节点个数、径向基函数中心、宽度以及网络的权系数。克服了传统RBF网络隐层节点数为样本个数,当数据较多时导致网络结构庞大、学习速度慢的缺点。通过模型A和模型B的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简化了网络结构,提高了训练速度和预测精度,为软土物理力学性质与微结构参数关系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柳艳华  石名磊 《岩土力学》2008,29(2):523-528
长江口北翼(南通-启东段)沉积物从物性指标判别,物理性质较差,土质分类属于软土或软黏土,而从力学指标判别,力学性质较好,表现出物性与其对应的力学性质指标不完全吻合。分析了出现这种物性“偏软”、力性“偏硬”现象的原因。同时,提出了评价该类土工程特性的新指标,较好地解决了物性与力性不相符合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幸福”电厂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试验研究,得到加固土的一些物理力学参数和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为修改复合地基设计及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蒋建清  曹国辉  刘热强 《岩土力学》2015,36(Z2):551-558
针对场地内夹杂岸堤、塘埂和人行道路网的深厚海相软土地基处理,提出塑料排水板和袋装砂井联合堆载预压加固方法,并通过现场试验研究该类地基在路堤填筑及堆载预压过程中的地表及深层沉降特性、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机制和地基水平位移规律等工作性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处理深厚海相软土地基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地基沉降大部分在填筑期和预压期间发生,有效降低了场地的工后沉降和施工工期,可为沿海深厚复杂海相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提供参考;塑料排水板和袋装砂井联合堆载预压处理地基的沉降-时间曲线呈多级式发展,袋装砂井处理部位的沉降量小于塑料排水板处;软基上部土体的排水效果明显优于中、下部土体,排水板处理区域的超孔隙水压力大于砂井处理区域;软基顶部土体向堆载区域移动,地表3 m以下的软土层被挤向堆载处理区域外。  相似文献   

14.
土结构性模型是 2 1世纪土力学学科的核心问题。基于海积软土一维固结蠕变的宏观力学性状与微观结构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提出了软土在外荷作用下微观结构的演变模式 ,由此建议了一个含结构参数的固结变形本构关系。用试验资料和工程实例进行了初步验证 ,表明所建模型可以预测多级加载条件下海积软土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5.
陈波  孙德安  金盼 《岩土力学》2015,36(3):730-738
在深入探讨海相沉积原状软黏土压缩、变形等力学特性和详细分析加载屈服面随荷载情况变化的基础上,确认了海相沉积原状软黏土的强度、变形特性与结构屈服应力密切相关。即当固结压力小于结构屈服应力时,其力学特性与超固结重塑土的力学特性类似;当固结压力大于结构屈服应力时,其力学特性与正常固结重塑土的力学特性类似。为描述海相沉积原状软黏土的上述力学特性,将姚仰平等提出的超固结重塑土本构模型引入到海相沉积软黏土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构建中。在本构模型构建过程中,考虑了海相沉积原状软黏土具有的抗拉强度及其演化规律,软黏土强度包线的特点及其进一步修正的表达式,使模型更符合海相原状软黏土的强度、变形特性。最后,将3种不同海相沉积软黏土固结排水剪切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体变曲线与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比较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弹塑性本构模型能很好地描述海相沉积原状软黏土的剪缩硬化、剪胀软化以及变形的应力水平依存性等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张宏  柳艳华  石名磊  赵俊明 《岩土力学》2005,26(9):1491-1494
长江口北侧海陆交互相沉积粘性土具有粘粒与粉粒交替形成的互层层理结构特征及粉粒含量高的粒度成分特征。且表现出物理性质指标与力学性质指标互不吻合的工程特性。运用多元统计理论中主成分分析原理,分析了海陆交互相沉积粘性土常规物理性质指标反映其工程特性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将亚砂土隶属于粘性土范畴是不科学的,同时运用液性指数判别其物理稠度状态及推断其工程特性的方法存在不尽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7.
胡华  郑晓栩 《岩土力学》2013,34(Z1):9-13
动态载荷作用下软弱岩土加速流变,引发更多的岩土工程事故和地质灾害。采集厦门海相沉积软土,采用人工重塑试样,在动态三轴仪上测试正弦荷载作用及不同频率条件下试样流变过程的动应力-应变、流变过程动应变-时间、流变应变等动态流变力学特性,对比分析了动载作用频率对海相沉积软土动态流变特性影响。试验测试分析表明:软土的动态流变特性对低频动载作用更敏感,流变效应更明显,而在高频动载作用下流变敏感性差,流变变形缓慢。研究结论为探索动载作用频率对软弱岩土动态流变力学特性影响,揭示动载作用诱发重大岩土地质灾害的流变动力学机制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