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河南省春季一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河南省自动雨量站逐时降水资料、天气图资料及郑州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分析了2007年3月23日河南省飞机、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结果表明:飞机和高炮、火箭影响区1 h雨量增加0~4 mm,且作业时段内影响区维持较大降水.春季低槽、切变线天气过程,K指数在24 ℃左右、850 hPa θse在40 ℃左右时,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在0~-16 g·s-1·cm-2·hPa-1之间的区域为最佳作业区;雷达反射率因子在30 dBz左右的降水发展阶段,作业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3.
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009年12月~2010年1月广西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数据,结合作业期间的相关气象资料,分析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结果表明,在影响广西的天气系统总体偏弱的情况下,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后,雷达回波强度出现明显增强,降雨明显增加,降雨实况均比常年同期偏多,偏多程度在1成~2倍以上。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气象》2022,(1):44-48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锡林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分析了2020年6月21—22日锡林郭勒盟一次明显降雨天气过程,以及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结果表明:(1)在天气形势和作业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对系统云系播撒催化剂,促使大量的人工冰核迅速形成冰晶,使云中过冷水转化为降水。(2)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后,作业区及下风方向的降水回波强度稳定或加强,回波面积明显扩大。(3)自动气象站雨量观测资料分析得出,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使得飞机作业区及下风方向区域的降水范围及降水量均增大,增雨效果能维持3~6 h。(4)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K指数为22~28℃,SI指数为0~2℃,比湿为8~12 k·kg-1,云顶温度在-15~-50℃,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时间段内,云体较厚,含有丰富的过冷水,这种低能量高湿度且有较厚云体,具备了好的增雨潜势,适于开展飞机人工增雨催化作业。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反演产品和GRAPES人影模式产品等,采用统计和物理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2015年12月13日一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受高空低槽东移影响,四川南部出现一次降水过程,且云层具备催化潜力;催化作业后,作业效果明显,作业影响区的云系持续发展,云顶高度升高,云顶温度下降,过冷层厚度增加,降水量持续增加,污染物浓度降低,作业影响时效可达3小时;作业对比区的降水不充分,且物理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飞机人工增雨试验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区域对比的试验方法,选取1991年至1998年春、秋季试验作业区和对比区内测站逐时历史降水资料,对历史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评估。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河南省1991年至1998年春、秋季人工增雨效果分别为20.05%、13.22%,总平均效果为16.63%。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飞机人工增雨效果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7年5月6日河南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雨量分布和雨强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增雨效果最显著时段出现在飞机作业后的1 ̄2h,该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增雨量约为10mm,相对增雨约为25%。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用1992~1996年内蒙古西部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记录及相应的天气气候资料,分别从增雨作业方式和作业效果两方面,对飞机人工增雨进行了较完整的分析和探讨。1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方式1.1安—26飞机增雨作业方式1.1.1直线式飞行作业:飞机在作业区上空... 相似文献
9.
10.
1998年初夏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98年初夏四川盆地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期间雨量资料的分析计算,客观地给出了催化作业的效果,并以雷达资料为佐证,说明降水增加并非自然变率,而是催化剂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河南3次降水过程的人工增雨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飞机探测的PMS微观资料,以及NCEP全球数据同化系统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07年春季河南的3次降水过程中宏观条件、微观条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云中相对靠前部位的降水条件好;在水汽供应充足时,云中小粒子的平均直径和数密度要大一些;如果只是e-Ei垂直积分的值大而水汽供应量少,则降水量有限;如果过...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月和年降水量正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7~2008年(共52年)河南省48个气象站月、年降水量资料,利用标准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检验方法,对降水量的正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多数气象站的月和年降水量不服从正态分布,但对降水量序列进行开平方或开立方处理后,降水量序列的正态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半数台站的年降水量原始序列服从正态分布。对各站偏态系数进行平均,可以发现,所有站月序列的偏态系数均为原序列的最大,立方根序列的偏态系数最小。原序列均为正偏,平方根序列以正偏为主,立方根序列则以负偏为主。所有站月原序列的峰度系数均为正数,平方根或立方根的峰度系数则正负相间。 相似文献
13.
14.
河南省2002年秋季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涡旋云系和低槽切变云系的先后影响下,2002年10月16-20日河南省产生了主要由层状云形成的小到中雨天气。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层结和偏东偏南暖湿气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较厚的云体多为混合相结构,雷达回波普遍有明显亮带,过冷云区冰相粒子含量较过冷水高,暖云区云水含量偏低,雨水浓度基本随雨滴直径指数递减,较大雨滴对雨强的贡献大。推测总体降水机制可能为,冷云过程强于暖云过程,冰粒子凝华增长是其主要增长方式,冰粒子融化对地面降水有较大贡献。云系宏微观结构和降水特征都表明在层状云系不同部位存在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5.
河北春季一次飞机人工增雪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4月19日,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河北中南部地区根据云系特点首次采用多层次水平催化和垂直验证的方式对层状云进行人工催化和探测。本文利用机载仪器所取得的飞机探测资料,结合实时天气、卫星、雷达、探空和雨量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北春季层状云增雪作业的技术指标,探讨了航测微物理参量和卫星、雷达、探空等资料在作业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云在发展期雷达回波由15 dBZ逐步上升到25-35 dBZ,卫星反演的云顶高度、云顶温度、有效粒子半径、光学厚度等都有增加;云在中后期有效粒子半径、光学厚度、液水路径迅速下降,雷达回波同时减弱。在高度3 177-5 723 m之间过冷云滴达100-700个/cm^3,含水量在0.01 g·m^-3左右,最大0.081 g·m^-3,云粒子主要在此增长,形成降水粒子,该区间适宜催化。作业后,影响区内云体发展,雷达回波增强,出现35 dBZ强回波,且强回波中心扩大;卫星反演的云顶高度、光学厚度等比对比区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17.
18.
利用2015-2017年河南省层状云降水过程的Parsivel(Partical Size and Velocity)激光雨滴谱观测资料,对层状云降水的雨滴数浓度、含水量、雨滴直径等微物理参量特征及不同尺度的降水粒子对雨强的贡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2种拟合方法对层状云降水雨滴谱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河南省层状云降水的空间结构不均匀,各微物理参量的变化存在着起伏,雨滴数浓度为102个/m3量级,个别达到103个/m3,含水量在10-2~10-1 g/m3,粒子平均直径<0.5 mm左右,统计的不同台站平均最大粒子直径为1~2 mm,雨强平均值不超过1 mm/h。直径为<2 mm的雨滴对雨强的贡献占96.23%,直径小于1 mm的雨滴对数浓度的贡献最大。雨强是由雨滴最大直径、平均直径和数浓度3者共同决定。层状云降水雨滴的谱分布较窄,滴谱曲线比较平滑。降水开始时,谱型为单峰结构;降水处于稳定阶段时,谱型为双峰和单峰相结合的结构。层状云拟合M-P分布和Г分布偏差均出现在直径<1 mm的小雨滴端,对于微小粒子随直径增大而增多导致的曲线弯曲没能表现出来,相对而言Г分布拟合效果明显略优于M-P分布的拟合效果。河南省层状云降水的2种分布形式分别为N(D)=7373.9exp(-3.67D)和N(D)=10492.05D1.62exp(-5.11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