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浙江沿海超强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浙江省历史台风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近年来台风严重影响浙江的趋势和登陆浙江的台风个数均有明显的增强和增加.浙江省沿海各测站的历史最高潮位均由台风暴潮引起,其中"9417"号、"9711"号两次台风与天文大潮遭遇引起的风暴潮次数占了绝大多数.受台风暴潮影响时,岸边观测到的潮位由天文潮和台风引起的增水两部分组成.采用潮波与风暴增水耦合的非线性效应模型研究了风暴潮.在验证"5612"号、"9417"号、"9711"号、"0414"号、"0509"号和"桑美"6场台风暴潮的基础上,模型以1949年以来我国大陆沿海最强的一次台风("5612"号台风)参数为基础,设计了台风在浙北(穿山)、浙中北(石浦)、浙中(椒江)、浙中南(坎门)和浙南(琵琶门)登陆的5条路径,以反映超强台风在浙江沿海不同地点登陆与天文高潮位"碰头"时可能造成的最高潮位,它可以基本代表超强台风登陆浙江沿海时的风暴潮位.根据两潮耦合模型计算得到的沿海高潮位与海塘塘顶高程进行比较,分析沿海海塘发生漫顶甚至溃堤的可能性.通过对海塘可能损毁机理的分析,根据不同登陆线路的超强台风在遭遇天文大潮高潮位时对浙江沿海可能造成的威胁程度进行淹没风险分析.在上述计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浙江沿海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御超强台风风暴潮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
福建沿海风暴潮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普查1960-2001年正面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分析了福建沿海风暴潮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台湾海峡特殊地形对福建沿海风暴潮的时空分布有明显影响,登陆岸段不同,台湾海峡对风暴潮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导致福建沿海风暴潮出现明显不同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当台风位于台湾海峡时,其大风区位置利范围不同,会影响福建沿海各地风暴增水的幅度。台风横穿台湾海峡时,易使福建沿海台风大风区中心岸段出现双增水峰现象,第一个增水峰出现在台风离开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后,第二个增水峰出现在台风登陆福建沿海前后。台风横穿台湾海峡有时会引起台湾海峡北部出现奇异增水现象,风暴潮与天文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重要原因。奇异增水峰往往出现在天文潮低潮附近,此时实际潮位并不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已有潮位站的台风风暴潮历史资料,利用业务化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对影响宁波的5次较显著台风风暴潮过程进行模拟检验,分析表明模式能较好的模拟台风风暴潮过程,尤其是对最大过程增水的模拟.因此,以镇海潮位站为切入点,选用引发宁波最大风暴增水的5612号热带气旋(Wanda)的路径,平移后组合不同等级的热带气旋参数,构建出多组假想最优热带气旋进行宁波地区风暴潮风险的计算,得到从强热带风暴至超级台风共5类热带气旋登陆宁波时所可能引发的最大风暴增水,并使用皮尔逊Ⅲ型统计计算出对应的历史重现期,为宁波地区今后有效地防范各类热带气旋强度的风暴潮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基于Delft3D模型建立了适用于北部湾海域的台风风暴潮数学模型,同时根据进入北部湾海域67 a(1949—2015年)历史台风资料,采用蒙特卡罗方法随机构造55场台风进行风暴增水计算,并选取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铁山港与最频繁的涠洲岛进行了风险分析。结果表明:(1)从铁山湾下侧进入北部湾海域,中心气压为952 h Pa的台风会造成石头埠站风暴增水为3.68 m,达到1 000 a一遇的级别;(2)广西沿岸的风暴增水对经过北部湾海域的台风存在滞后效应;(3)涠洲岛风暴增水普遍较低,但进入北部湾的台风均会在涠洲岛产生风暴潮,因此要做好涠洲岛的防护工程以防止海岸线继续后退。  相似文献   

5.
基于浅水方程和第三代波浪模型,构建了江苏沿海的风暴潮和台风浪耦合模型,并通过对天文潮、风暴潮和台风浪的模拟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比较6场典型台风过程中江苏沿海的波浪增水特征,剖析了江苏沿海波浪增水的量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受岸滩地形控制,不同台风暴潮期间江苏沿海最大波浪增水分布呈现类似特征,总体上,江苏中部和南部沿...  相似文献   

6.
南通沿海台风风暴潮分析及其经验预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2011年台风资料、吕泗海洋站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对影响南通沿海的台风以及台风风暴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影响南通沿海的台风可分为四类,分别为:第一类南通外海北上、第二类浙江外海转向、第三类内陆北上进入江苏并从江苏沿海出海、第四类在浙江一带登陆后又转出海;不同路径的台风引起的风暴增水具有不同特征,相应的经验预报公式亦具有不同形式,其中,第三类台风对南通沿海造成的风暴增水较其他类别的要小;第二类浙江外海转向的台风引起的风暴增水具有显著的半日振荡周期,研究时需考虑风暴潮与天文潮的耦合作用;第一类和第三类台风暴潮极值预报公式经验证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一个高分辨率的长江口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河口海岸海洋模式(ECOM-Si)建立了一个适用于长江口区风暴潮的数值预报模式.该模式采用对岸线有较好拟合能力的自然正交水平坐标系统和能分辨较复杂海底地形的垂直σ坐标系统.模式考虑了长江口径流量对风暴潮的影响,部分地考虑了天文潮和风暴潮非线性相互作用对风暴增水的影响.风暴潮预报的大气强迫场用模型气压场和模型风场.利用所建立的模式对长江口区台风风暴潮进行了8个个例模拟,模拟增水与实测增水的峰值相比较,平均绝对误差不足10cm.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模式,就气象因子对风暴潮位的敏感性进行了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台风中心气压降低(升高)20hPa可导致约100cm的风暴潮位升高(或降低).台风最大风速半径误差对台风增水的变化影响也较显著.试验还表明,长江径流量增加1倍(减半),可以造成风暴潮的平均增加25cm(减小13cm).天文潮位相变化对风暴增水的影响数值试验表明,当台风暴潮与天文潮在不同位相相互作用,可使风暴潮位最大增加达70cm或减小90cm.  相似文献   

8.
浙江沿海超强台风作用下的风暴潮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河口海岸水动力模型,利用浙江沿海包括 2 场超强台风在内的 5 场台风作用下发生的风暴潮位过程验证了该数值模式的适用性.将 1949 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沿海最强的"5612"号台风作为典型的超强台风,计算了超强台风在浙北至浙南 3 个不同地点登陆时产生的风暴潮流,结果显示风暴潮流一般小于天文潮潮流与基于海平面风暴海流的线性叠加值,风暴潮流场更多地呈现风暴海流的流场特点,在开敞海岸基本顺岸流动,这对于分析航道骤淤和海岸带物质输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沧州海洋站观测资料对本次台风风暴潮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天文高潮时沧州沿海出现了远超警戒潮位的高潮位,而后"达维"中心带来的东北大风使沧州沿海风暴增水值达到最大。对建国以来6次北上影响沧州的致灾台风进行了路径相似分析,获取影响台风风暴潮强度的重要因素,可为研究本地区台风风暴潮规律,提高预警报准确度,减少风暴潮灾害带来的损失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浅析1419号超强台风"黄蜂"影响期间,台州沿海在偏北风作用下风暴增水持续升高的原因,并对2000年以来类似在127°~132°E之间远海转向,且在韩国或日本九州岛登陆的5个同类型台风过程的风暴潮增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偏北风或离岸风作用下的增水,开尔文波对其作用较大;受此类台风影响,台州沿海各测站高潮位增水均达到50 cm以上,而海门站过程增水均达到1 m以上,风暴潮过程最大增水出现在台风即将登陆或登陆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