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1988年6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地震局拟定的《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并授权国家地震局发布施行。1988年8月9日,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发布国家地震局1号令,颁布了《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规定: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临震四种;发布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要明确提出时间、地点、震级及地震损害估计。《规定》还对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有关地震预报的新闻及其他与地震预报有关的抗震、防震措施的宣传报道,发布涉及他国的地震预报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各级地震部门、地震台站及地震工作者、群测点及测报员以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地震预报意见未经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前均不得向外泄露,更无权对外发布。下面本刊全文转载《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报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地震预报水平远远未达到实用化的阶段。无庸置疑的是,作出发布短临预报的决策,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难度最大的工作。它长期困扰着各国地震工作部门和政府行政部门。公开发布地震预报,主要考虑因素有:短临地震预报能力,作短临预报需付出的代价,以及地震预报公开发布后将会取得的实际收益。对以上三个因素权衡得失,趋利避害,注重实际效果。如果我们将这三个因素用预防效益来联系,那么,预防效益则等于预报实际取得的收益与发布地震预报必须付出的代价之比。若比值大于1,则可公开发布;如比值小于1,则不宜公开发布;当比值接近1时,需同时考虑预报意见的信度这个因素。我国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度、国土财富率相关甚大,因此在用上述三个因素作是否公开发布地震预报的抉择上显然其结构是不同的。本文认为:1.5.5级以下地震,东部和西部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约为8亿元和2亿元,经济上公开发布代价远大于当地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人员伤亡不超过10人。因此无论东、西部均不宜公开发布地震预报,我们将5.5级地震定为公开发布预报的震级下限。2.对于5.5级至6.5级地震,我国东部地区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十多亿元,西部地区3亿元左右。东部地区公开预报的代价也大于地震公开预报的收益,人员伤亡可最大限度减少,原则上宜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公开预报,但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则宜公开预报。3.对于6.5级以上地震,它将会带来严重人员伤亡,因此在考虑公开发布问题上,预报后所引起的经济代价不宜作为主要 考虑因素。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或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都应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有着不同的涵义,但我们在此探讨的1966年以来四十余年的中国地震预报历程时,因我国早期混用地震预报或地震预测的说法,直至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才明确区分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故为论述简便而统一使用地震预报一词,并不严格区分地震预报或地震预测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近年来国际关于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反应各类问题研究的主要进展,如制定计划、组织机构作用、经济效果、预报与警报的发布等,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一些问题以供讨论研究。紧接着是一篇“编后记”,主要说明了本刊对地震和地震预报当前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今后拟主要采用“地震和地震预报的社会经济反应”这一提法以取代过去沿用的“地震社会学”一词。  相似文献   

6.
评价地震预报1993年3月欧洲议会部长委员会(theCorn-itteeofMlnlstersofthetersCouncilofEurope)同意成立欧洲地震预预报同坪价委员会(EAE-CEP),由它负负责对将来科学家可能发布的地震预推"向自局提供...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我国1900年以来M_s≥7.0级地震前与断层面总面积有关的参量ΣE ̄(2/3)随时间的变化,探讨了运用ΣE ̄(2/3)-t曲线进行中期地震预报的可能性。通过分析某一地区历史地震的E ̄(2/3)(t)曲线,可以认识这一地区在过去若干年内地震的活动情况,并由此判断该区未来几年到几十年内地震活动的总状态;还可以根据E ̄(2/3)(t)曲线外推估计一个地区目前地震活动的可能强度。本文对E ̄(2/3)(t)曲线的基本形态作了粗略的分类,并试图对一个地区历史地震系列的E ̄(2/3)(t)曲线,用灾变论的观点确定该曲线的灾变条件和时间,以建立一种可应用的地震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某同志,置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暂行规定》于不顾,向山西省政府和山西省地震局“发出”的关于山西省兴县一带,于1980年3月2日或30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震预报经过,以及山西省临县、兴县等当地政府部门,在接到地震预报后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讲述了由于虚报地震引起的社会动荡、人员外流、谣言、次生灾害和生产损失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预警等级预报--一种新的地震预报发布形式和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发布形式的演变过程,分析了目前发布地震预报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了其他一些灾害的预警等级预报发布形式后,对地震预警等级预报发布的可行性和应当采取的对策进行了讨论,认为地震预警等级预报的发布,是实现真正意义上地震减灾的一种可行方法。最后提出了一些实施地震预警等级预报前仍需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某同志,置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暂行规定》于不顾,向山西省政府和山西省地震局“发生”的关于山西省兴县一带,于1980年3月2日或30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震预报经过,以及山西省临县、兴县等当地政府部门,在接到地震预报后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讲述了由于虚报地震引起的社会动荡、人员外流、谣言、次生灾害和生产损失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目前地震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准确率很低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布地震临报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经济损失以及达到的减灾实效,对经济发达地区地震临震预报应该采取的一些策略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即:除了有确实的把握将预报应该采取的一些策略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即:除了有确实的把握将要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外,一般情况下应以保障社会稳定为目的,发布明确的无强(破坏性)地震预报为主,  相似文献   

12.
<正>1研究背景傅承义(1963)指出地震预报的直接标志是前兆,而寻找前兆是地震预报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马宗晋等(2014)通过对全球地震演化特征、地震预测预报历史和中国陆区地震预测途径的探索,提出地震前兆观测效能图谱。黄辅琼等(2017)指出发展数值地震预报首先需要对各种观测资料进行同化分析。使用LSTM神经网络预测时间序列数据较为有效,但是该方法在处理强非线性数据时存在不理想情况。EMD-LSTM神经网络是近年发展起来预测时间序列数据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西兰地震工程学会公报》1979年第12卷4期刊载一篇题为《地震预测:公共政策与地震预测》的署名文章,现将其中关于公共政策部份摘译如下:地震预报引起的经济问题有直接的,亦有间接的。当在一给定地区发布一次地震预报之后,该地区正在施工的建筑工程将会停工,新建筑的开工期亦会推迟,基本投资将会停止或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报发展战略在于创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地震预报发展战略在于创新论述了:关于对地震预报异议的评议;地震预报的发展战略在于创新;避免误区、盲区要成为地震界的公德;为地震预报探索者提供公益性的信息与工具平台;关于经验性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5.
1996年地震趋势研究──地震预报推进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为不断加强全国年度趋势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注重震情的综合分析,本报告重点作了以下5大部分的论证:1995年度的预测检验与回顾;全球地震活动大形势的研究;我国各主...  相似文献   

16.
郭增建 《内陆地震》1997,11(2):174-177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邢台大震发生,这一时期是解放后地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关于地震烈度区划、观测系统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有不少文字介绍,但对短临地震预报方面的研究却很少介绍,即使有,亦很不全面。本文旨在较全面地介绍这一阶段的短;临地震预报研究(简称地震预报,下同)。这一阶段的前10余年,中国是以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基本国策的,因此在地震预报上也不例外。1954年苏联出版了《地震预报问题》专辑,我国学者随即进行了学习和消化。其中在短临预报方面有“作为地震可能前兆之一的地面倾斜”的研究,有…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报:经验性抑或确定性──关于内陆直下型地震预报的方向冈田义光内陆地震预报的必要性日本现在实施的第6次地震预报计划的核心之一就是在“推进地震预报基础研究与开发新技术”项中强调的有关内陆地震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给日本带来严重灾害的地震是发生...  相似文献   

18.
7.1大气电场异常与地震三要素间关系及判定指标 地震预报因执行主体与目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危险警报的地震预报,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政府或其受权单位和个人才能进行.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震预报研究的有关问题,提出在继续推进地震短临预报科学研究的同时,应重视并加强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并将其作为地震预报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整地震预报科研课题的组织形式,加强对区域性,地区性地震预报方法,前兆机理及其理论模式的探索研究;加密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台网及前兆观测台点,淘汰低效能的前兆观测手段或台项;努力提高地震预报队伍的素质,培养和造就高级预报人材。  相似文献   

20.
邹其嘉  张少泉 《地震学报》1989,11(2):191-197
本文从我国的地震预报科学水平出发,综合几个无震虚报和有震漏报的实例,分析了一次预报变成社会行动所需付出的代价,并与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对比.由此提出要全面评价地震灾害及其预报的社会经济影响. 文中根据我国几次地震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绘制了地震震级与经济损失关系的曲线以及预报造成损失的曲线,并引进地震代价指数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为了切实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预报的发布,对不同震级应有所区分,地震预报的震级应有一下限,依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六级以下地震不宜向社会发布预报,相应地应加强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