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央造山带”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张国伟  柳小有 《地球科学》1998,23(5):443-448
“中央造山带”的提法响亮,瞩目,但其真正含义应加以分析,思考,从地理山脉综合分析表明它们不是统一山脉,但现实却出现一带山系,横贯中国大陆中央,故地理上可知经而统之称其为一道“中央山系”地质含义分析证明它们不是统一造山带,但祁连,昆仑,秦岭和大别可为广义统一造山带,有东古特提斯和中国大陆完成其主体最后拼合的关键地带之一,研究“中央造山系”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新生代,尤其是新第三纪以来中央造山带  相似文献   

2.
造山带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厚  吴正文 《地质论评》2002,48(4):337-344
简要分析和评述了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造山带,造山带类型、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造山带构造格局、造山作用模式。指出不宜将造山带定义直接与板块边缘构造位置和板块间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不仅出现在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而且可以出现在远离板边界的地方--即所谓板内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板内造山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内造山带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格局和造山作用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内造山带的客观存在,以及板内造山带成因动力机制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造山带与造山作用及其研究的新起点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当代地球科学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向地学发出了新的严峻挑战,地球科学理论自身也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社会与地学的发展及需求,作为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主要领域的造山带研究,应如何思考?本文据此在新世纪开始之际,根据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回顾和讨论了造山带、造山作用及其研究内容、发展变化和新的研究起点与任务。  相似文献   

4.
初论板内造山带   总被引:45,自引:10,他引:45  
张长厚 《地学前缘》1999,6(4):295-308
讨论了关于板内造山带含义的不同认识。指出板内造山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造山带,而不是板缘造山带或板间造山带持续发展的结果。简要介绍分别发育在4 个大陆的不同时代的板内造山带,总结板内造山带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造山带构造格局、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岩浆活动与沉积作用、造山带构造演化等方面与板缘造山带的差异。板内造山带形成于相对较老且强硬的岩石圈板块内部,造山带内部构造单元不具有平行于造山带走向分布的特征,即不具有线状构造格局,构造变形具有地台基底乃至整个地壳卷入的厚皮构造性质,同造山区域变质作用微弱,同造山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形均无极性演化趋势。岩石圈拆沉作用(delamination) 可较好地解释板内造山带的火山活动特征。尽管板块间相互作用( 俯冲或碰撞)所产生的水平挤压应力似乎更易于阐明板内造山带的收缩变形特征;但是,板块间相互碰撞或俯冲产生的边界应力可否有效地被远程传递,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将板块间相互作用的水平应力场与岩石圈纵向物质与能量调整( 重力、热力等) 因素作综合考虑,可能是解决板内造山带造山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代造山带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若干前沿问题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当代造山带研究正从以往以阐明板块运动历史和板块边界相互作用为主,转向并进入到了阐明造山带岩石圈及其之下地幔系统中各层圈相互作用过程和动力学的新阶段,大陆动力学正成为造山带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在这种形势下,造山带研究正围绕着下列前沿问题展开工作:(1)碰撞后的造山过程:拆沉作用、伸展垮塌和深变质岩剥露;(2)造山带之下地幔的结构和演化;(3)壳内软层的性质和动力学作用;(4)造山带地壳的精细构造和演化;(5)巨量花岗岩的成因和侵位动力学;(6)沉积作用与造山过程:根据沉积特征对造山过程、造山事件的恢复再造;(7)新元古代超大陆。  相似文献   

6.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造山带纪录了板块汇聚的历史和碰撞造山的过程,因此,造山带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经久不衰的重要领域。研究表明,世界上许多造山带是长期活动(300Ma)的复合造山带,活动域的宽度可超过1000km,并具有造山前的热结构,是大陆生长的最好见证。近10年来,全球造山带的研究已摆脱传统地质学和经典板块观念的束缚,面临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单一造山带向复合造山带研究转轨,由造山类型、造山作用向造山动力学研究聚焦。复合造山带长期活动的原因、大陆增生机制、造山带的流变学结构和造山热对造山作用的控制等已成为当前大陆复合造山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复合造山动力学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央造山带位于北中国板块与南中国板块之间,是中国大陆上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长5000km)构造带。中央造山带是经历了大致600Ma的活动历史,泥盆纪和三叠纪的两次碰撞造山以及白垩纪以来的陆内造山过程而构筑成的典型"复合造山带"。在全球复合造山带中,中国中央巨型造山带具有结构复杂性、活动长期性和非原地型,造山过程多期性以及造山带拼贴与大陆增生方式特殊性的特点,特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央超高压变质带及其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揭示了中央造山带的形成还经历了板块汇聚边界洋壳/陆壳深俯冲至100km以上的地幔深处的两次壮观地质事件,使中央造山带成为全球造山带中最为精彩和不可多得的典型,与青藏高原一样,被国内外地学家们誉为当今中国地学研究的"瑰宝"。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可以作为研究复合造山过程与复合造山动力学的重大地学问题的范例,重要的核心科学问题是: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的早古生代和三叠纪陆块汇聚、碰撞造山过程以及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周缘盆地互馈;两期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时空关系、形成条件和洋壳/陆壳的俯冲-深俯冲与折返动力学机制;揭示和探讨中国中央复合造山带的长期活动性,造山作用的多期性和叠置性,造山热结构以及复合造山过程;洋壳/陆壳深俯冲、复合造山与大陆增生理论的创新。此外,中央复合造山带的研究对于金属矿产资源的开拓、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含油气资源的战略前景以及现今南北中国的气候、环境、人文、地理、生态和灾害的制约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7.
匡耀求 《湖南地质》1994,13(4):250-254,240
本文综述指出:深部过程,可能导致放射性元素在地幔或下地壳的某些部位聚结而产生强烈的核反应,致使下地壳加热和上地壳的快速抬升和伸展垮塌,产生地震、火山作用、岩浆作用,形成山脉。通过对来自地球内部的α─粒子辐射监测,有可能对毁灭性地震作出预报。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通过对大陆造山带研究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对现令造山带的分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前缘问题做了系统论述,认为以大陆动力学为指导思想的造山带主要研究内容应是:造山带的基本组成、结构构造以及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造山后的伸展作用和隆升机制、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机制、造山带与盆地耦合关系和动力学、以及造山带流体作用研究等是现今造山带研究的前线问题,它们不仅是解决造山带问题的关键,同时对发展完善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论陆内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志华  李勇  苏生瑞  周义 《矿物岩石》2001,21(3):169-172
中国大陆造山带按属性特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和三个发展阶段,板块构造体制下的洋盆或过渡性洋盆转化造山带以后的板内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转化,是中国大陆岩石圈划时代的造山作用,形成最重要的造山带,那种只那造山带限制在洋盆俯冲碰撞阶段与中国造山带的实际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2.
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陆造山带一直是地质科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开展大陆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地层问题。由于造山带地层构成因素复杂,不能简单地使用Smith地层原理和法则所建立的地层学的一般工作方法,而应当使用一套新的实用于造山带的地层工作方法和原理。笔者将造山带地层划分为四种类型:(1)沉积-地层体型:沉积地层基本上呈连续的和相互叠加的,并在侧向延伸上基本连续;(2)构造-地层体型:沉积地层遭受较强烈的褶皱和冲断作用,层状岩石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构造-地层体之间多为断层接触;(3)构造-岩石体型:地层遭受强烈的褶皱和剪切作用,层状岩石的叠置和侧向连续性被破坏,仅呈断续的连接;(4)构造-混杂岩体型:沉积地层被完全破碎、混合。造山带与盆地是地球动力学作用下的统一的相互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造山带可看作为沉积盆地演化的最终产物,深入研究沉积盆地,有助于解决造山带结构与造山作用过程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13.
燕山式板内造山带基本特征与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58,自引:10,他引:58  
宋鸿林 《地学前缘》1999,6(4):309-316
板内造山带的基本特征是前期已经固结的岩石圈重新活化。前期地壳基底的复活对后期构造的控制和造山期新生的构造对前期地壳的改造是板内造山作用的两大特征。燕山地区元古宙东西向基底断裂带在中生代的复活控制了区域盖层的构造,表现为沿古断裂的斜滑作用形成的正花状和负花状构造对中生代盖层沉积盆地及其构造的控制,形成盆缘逆冲断层;在基底和盖层中形成羽列式断层及大型S C 式排列的褶皱和断裂组合。其中的逆冲推覆构造也与发育于板缘的不同,主要为基底卷入型。幔源热活动导致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地壳被加热、软化,从而诱发变形是造山期新生的特点。燕山的纬向构造被NNE向太行山构造带所叠加,以及许多以变质核杂岩和岩浆底辟为代表的垂向构造穿插其中,组成了燕山式板内造山带的主要构造格局。地球内部物质的垂向调整,幔源物质和热流的上升是板内造山带的主因。重力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切向力是形成板内造山带表层构造的不可忽视的力源  相似文献   

14.
造山运动和造山带是被广泛应用和影响较大的两个古老概念,一百多年来随着地球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板块构造理论的问世,情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修订这一概念的内涵使之适应新的认识而又保持原定义的首尾一贯性正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回顾了上述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它们在板块构造理论框架下、特别是在现今大陆构造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对这一古老概念应进行重新修订、增补或再定义。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带造山带岩浆活动特征及其造山过程反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照华  邓晋福 《地球科学》1997,22(3):279-284
太行山造山带被大多数学才称为构造岩浆带,被认为是中生代环太平洋岩浆弧的组成部分,立足于太行山地区燕山期侵入岩类的研究和对比,以岩浆演化的最新理论作为基础和主线,大宏观-微观-宏观的分析对比手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区段侵入岩类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反映的成因信息作了详细对比,从而提出了“太行山型”造山带的概念及其形成模式,认为太行山造山一步富集带属于一种新的造山带类型,受控于板缘俯冲作用的远距离  相似文献   

16.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勇  孙爱珍 《地层学杂志》2000,24(3):201-206
龙门山造山带属青藏高原东缘的陆内造山带 ,是一个独立的地层复合体 ,地层记录具有复杂性、混杂性、不连续性、不完整性和分带性等特征 ;根据龙门山造山带地层的构造变形、变位和变质特征以及边界断裂特征 ,可将龙门山造山带划分为 A、B、C三个构造地层带 ,其中 A带位于青川—茂汶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之间 ,属变形变质构造地层带 ,主要由志留系—泥盆系浅变质岩和前寒武系杂岩构成 ;B带位于北川—映秀断裂与彭灌断裂之间 ,属变形变位构造地层带 ,主要由上古生界—三叠系沉积岩构成 ;C带位于彭灌断裂与广元—大邑断裂之间 ,属变形构造地层带 ,主要由侏罗系至第三系红层构成。对不同类型构造地层带采用了不同的地层学研究方法 ,并建立了各个构造地层带的独立的地层系统 ,其中 A带采用构造—地 (岩 )层分析方法 ,B带采用构造片—地层分析方法 ,C带采用构造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证了我国陆内造山带岩石圈结构、造山过程岩石圈浅层变形构造样式、盆山变形构造时空耦合关系、造山过程与沉积盆地变形动力学模式等。提出中国西部造山带造山过程岩石圈变形总体是:上部以伸展变形为主,中部以挤压变形为主,下部以伸展变形为主。通过中国造山带造山过程与沉积盆地变形作用时空耦合关系对比研究,首次建立起造山过程与沉积盆地形成时空耦合关系的三类四型动力学模式:单向楔入造山推覆成盆、双向楔入造山推覆成盆、剪切造山反转成盆和伸展造山断陷成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初论陆内造山带的造山模式──以四川龙门山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四川龙门山造山带是陆内造山带的一个典型实例。陆内造山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历史。前寒武纪时期的环境是属于古板块俯冲、碰撞的历史。具活动性大陆边缘性质,岩浆变质作用强烈,构造混杂明显。古生代以来转入地台环境,形成台相沉积。中生代早期转入陆内造山阶段。由早期的褶皱造山进而转化为推覆造山。两类不同性质的造山运动伴随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前陆沉积盆地的形成和两类不同性质的沉积体系的形成。最终的区域构造特征不同程度地保留了陆内造山各阶段的地质记录,而以最后一次的推覆造山作用的影响最深刻。陆内造山的动力机制是与区域性的板块构造活动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造山带火山岩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溯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纵观我国以至全球的大陆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一个造山带往往经历了古大陆裂解、洋陆转换、陆块拼合-碰撞、陆内伸展-盆山耦合和新构造隆升(陆内造山)等众多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这些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和不同的构造环境均有特定火山岩浆作用与这相伴。因此,可以根据造山带形成、演化不同阶段火山岩浆作用的特点来重溯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进而从更大尺度上加以对比,探索全球动力学乃至比较行星动力学等重大科学问题。本文对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评述,这些问题包括:板块内部火山岩浆活动、离散板块边界上的火山岩浆活动、会聚板块边缘的火山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20.
造山带火成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