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现代GCM预测,改善了植物科学和水份供给数据以及模拟能力完善的经济模型,评估了长时间内气候变化夺美国农业的经济影响。对于作物产量,作物需水和因气候变化而增加的灌溉水的变化导致经济结果的变化,三个GCM的预测结果各不相同;GISS和GFDL-QFlux分析的结果是整体经济收入增加,而UKMO分析结果则包含有减少。 相似文献
2.
3.
4.
气候变化对中国木本植物物候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76,自引:1,他引:76
本文根据我国的30年的物候资料和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论证了气温是影响中国木本植物物候的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物候与年平均气温的线性统计模式,又利用此模式分析计算了未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升高0.5-2.0℃和未来大气中CO2浓度倍增而增暖情况下,我国主要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大致变幅。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财政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当代历史和经济史著作为资料,建立与历朝财政盈亏状态相关词汇的语义分级标准,重建了中国自秦朝至清末(220 BC~1910 AD)10 a分辨率的财政等级序列,并分析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秦朝至清末的财政平衡大体经历了4个相对充裕阶段(220 BC~31 BC,441~760 AD,961~1210 AD,1381~1910 AD)和3个相对匮乏阶段(30 BC~440 AD,761~960 AD,1211~1380 AD)。财政危机在寒冷-干旱的气候背景下爆发的可能性最大。财政平衡与温度和降水变化均成正相关,财政平衡的趋势性变化受长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影响较为明显。但受多因素的复杂反馈环节影响,两者在某些时段呈现反相位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着重介绍了中国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有关方法的最新进展,其中包括实验室、农田和野外观测实验;冰芯、树木年轮和历史文献方法;数值模式研究,特别是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研究。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金琪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89,1(2):39-46
我国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影响其迁移发生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气候变化的作用过去一直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本文的讨论表明历史上的一些人口迁移时期,尤其是中亚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时期,往往也是我国北方气候偏干,旱灾、尘暴和冬季雷暴出现频繁,湖泊退缩,土地沙漠化强烈和黄河决溢频率减小的时期。湖泊面积变化的能量平衡计算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这时的降水量较先前的湿润期减少了35~40%以上。这种强烈的变化导致了畜牧业的严重减产,使其产量不能维持湿润期已增长起来的人口的需求而发生了人口的向外流动,并多次导致了全国性人口大迁移。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也直接影响了汉族内部的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8.
本课题教学结合湘教版教材材料,以中图版教材为主进行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标表述是:"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课标的要求看,不必过多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11.
Ci Longjun Commission for Integrated Survey of Natural Resources CAS Beiji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地理学报(英文版)》1997,(3)
InChina,desertsmovingnorthwardduetotheupliftingoftheQinghai-TibetPlateauaredistributedinarid,semi-aridanddrysub-humidareasof35°-50°Nand75°-125°E.Deserts,GobianddesertificationaffectedareashorizontallycrossedNorthwest,NorthandNortheastChinainalengthof4,500km.Thev… 相似文献
12.
我国热带气候的北界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按照我国季风热带气候的特点,根据华南100多个台站近三十年气候资料拟订我国的热带北界,采用了如下气候指标:(1)最冷月均温15℃;(2)极端低温多年平均3℃;(3)绝对低温O℃;(4)年平均霜日1—2天;(5)≥1O℃积温>500℃;(6)热带天气型日数占各型天气日数约达80%.据此划定的热带北界自粤西高州,东出粤西沿海—珠江口—粤东沿海—台湾中南部沿岸,西延桂南沿岸—滇南西双版纳南部—向南流的各河谷南端及盆地.我国热带成带状,但不很连续,有些成“飞地”插入南亚热带.北界全长约3000km,热带陆地面积约8X10~4km~2.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对我国热带气候及橡胶树种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响我国橡胶树存活以及产胶量的主要自然因素为寒潮低温与台风的强风.这些都与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有关:1.高原促进并加强寒潮爆发南下,使得我国热带冬季低温比同纬度地区较低.2.高原对于我国热带西部起着屏障寒潮减缓降温,而对于热带东部则起着漏斗狭管效应而加剧了降温.3.冬季高原的动力作用,在热带东部形成上升气流,在热带西部形成下沉气流,因而东部多阴雨天而西部多睛天.4.夏季的季风雨保证了橡胶树生长的需要,而冬季少雨尤其是西部少雨而多日照,有利于橡胶树的越冬,并有利于抑制某些病害.5.滇中、滇东的横断山脉可 相似文献
14.
15.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绿洲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通过对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绿洲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分析。认为水文状况的变化是决定绿洲演化的首要因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也正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对绿洲水文状况产生影响而导致绿洲演化的。人类活动对绿洲演化的影响是局部的、阶段性的,而气候变化对绿洲演化的影响则是宏观的、连续性的。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红松适生范围、生态习性等广泛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依据环境因子对树木生长影响的作用规律,首先推出一个能反映红松年生长量与水热因子间关系的W-T模式,进而分析了各种可能的气候变化对红松生长量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升高,无论降水增减,都将使红松适生范围与生长量大幅度减少。但在可预见的气候变化范围内,红松不会退出我国的东部山地。 相似文献
17.
关于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影响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学者把高原隆起作为季风形成的必要条件,本文认为把在现代的位置上“削平”高原而模拟出的结果推广到早第三纪是不妥的。因为根据古地理和古地磁资料恢复的青藏高原早第三纪位置与现代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试图重建青藏高原隆起的动态模式,提出在早第三纪,中国已经存在古季风的初步认识,而青藏高原的隆起,只是使季风环流进一步加强,中国气候图式因高原隆起而趋于复杂化。 相似文献
18.
华北平原下垫面荒漠化和绿化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大气热力学能量方程,水汽守恒方程以及降水与大气水汽含量和相对湿度的经验关系出发,本文假定大尺度环流不受地表下垫面变化的影响,不考虑大气辐射吸收与水汽和温度的反馈作用,对大气和地表能量过程作参数化处理,建立了一个反映区域年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与地表反射率和波恩比变化之间的关系。计算分析表明,对于线性尺度为550km的华北平原来说,如果地表下垫面从目前状态变成沙漠的话,年平均温度将增加2.14°C,年降水量将减少536.1mm。如果华北平原全部绿化、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年降水量可增加21.2mm。 相似文献
19.
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全球性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南极局地人类活动的影响两方面。本文在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环境进行调查和采样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南极环境中存在源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人类核活动产生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137Cs:土壤表层(0~5cm)、苔藓活体层、枝状地衣、壳状地衣体中137Cs比活度分别为6.0~14.8、25.1、29.0和58.1Bq/kg;而中国北方地区土壤表层(0~10cm)、壳状地衣体中137Cs比活度分别为6.4~37.3和294.0~312.0Bq/kg,可见这类全球陆地表面广泛分布的壳状地衣是监测人工放射性核素长期扩散影响极为敏感的信息载体。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对局地生态系统和地表冻融过程有一定程度的干扰,南极生物体(特别是地衣体)和水体是对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敏感的环境信息载体,考察站区周围的生物体和水体中Cr、Cu、Ni、Pb、Zn等污染物含量明显偏高。菲尔德斯半岛作为南极科学考察站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其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明显,故加强本区环境和生物保护工作已成为当前南极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