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对腾冲县瑞滇热田的地质调查,于1980年至1983年开展了物探工作,方法有电测深、复合四极剖面、联合剖面、自电、磁测等。经过试验,选择电测深法开展面积测量,共完成1:l万23平方公里,极距(AB/2)一般为1000米左右,其中三个点为5000米。在电测深圈定的热异常区进行了磁测和自电的试验。电测深法成功地圈定了热储层的展布,探测了盆地基底的深度和起伏,确定了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2.
陈松茂 《矿床地质》1984,3(2):85-93
一、地质特征 6241矿床位于武夷山新华夏构造带某断陷盆地西缘。盆地两侧为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盆地内地层由一套白垩系紫红色砾岩、砂岩、泥页岩和花岗质含砾砂岩组成,不整合地覆盖于震旦系变质砂岩、千枚岩,板岩和石炭系的轻微变质细砂岩、页岩和煤层之上,盆地基底为花岗岩。  相似文献   

3.
叙述了连续电磁剖面法(CEMP)测深在青藏高原北羌塘盆地龙尾湖区块构造详测勘查中,其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给出了CEMP测深结果及其解释成果;并将CEMP测深成果与二维反射地震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及羌-资1井钻探验证资料进行比照,说明了CEMP测深勘查浅层地质构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电测深在榆中盆地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榆中盆地地热异常区 ,处于区域性地热背景之上 ,具有深源热机制。应用电测深推断盆地基底构造、盖层结构 ,其中部断阶带基底隆升 ,断裂构造发育 ,储、盖层具备 ,是地热赋存有利部位。由电测深曲线极小值视电阻率圈定出热异常的范围、导热构造 ,为地热评价、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震、大地电磁测深、钻孔以及露头剖面等资料,结合野外调查,在系统总结敦煌盆地盖层沉积序列特征基础上,依照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理论,选择中侏罗统中间沟组为敦煌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  相似文献   

6.
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处在秦岭—昆仑造山带“秦昆岔口”,是新生代断陷盆地.盆缘活动断裂、岩浆岩发育,水热活动强烈、温泉密集,超过60℃的温泉6处,最高可达93.5℃,超过当地沸点(92℃)为沸泉.盆地内地温场高,据地热钻井揭露见花岗岩的三个孔,QR1孔深969 m,孔底温度为70℃,DR1孔深1455 m,孔底温度87℃,R2孔深1709.56 m,孔底温度可达97℃,地温梯度高达6~7℃/100 m,是正常地温梯度2倍,地热增温随深度增大而升高,推测3000m温度可达150 ~ 200℃,重力低异常推断基底凹陷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地震反射波勘探推断基底界面深度不一致,并有磁异常对应,又经钻探证实.由此认为重、磁异常为花岗岩引起.花岗岩为燕山期,进入花岗岩钻孔深部有热无水,故认为盆地可能存在干热岩.  相似文献   

7.
青海共和—贵德盆地位于秦岭—昆仑造山带"秦昆岔口",是新生代断陷盆地。盆缘断裂构造、岩浆岩发育,水热活动强烈,温泉密集,超过60℃的温泉6处,最高可达93.5℃(超过当地沸点92℃为沸泉)。盆地内地温场高,据地热钻井揭露见花岗岩的3个钻孔,共和QR1孔深969m孔底温度为70℃;DR1孔深1 455m孔底温度87℃;贵德R2孔深1 709.56m,孔底温度可达97℃。钻孔测温,地温梯度高达6~7℃/100m,是正常地温梯度2倍,地热增温随深度而升高,推测3 000m温度可达150℃~200℃。重力低推断的基底凹陷,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地震反射波勘探推断基底界面不符,并有磁异常对应,经钻探证实,此重、磁异常为花岗岩引起。花岗岩为燕山—印支期,据区域资料对比,花岗岩铀、钍、钾丰度高、生热率高,上述进入花岗岩钻孔深部有热无水,花岗岩作为盆地热源称其为干热岩。  相似文献   

8.
一、地质简况工作区属花岗岩为基底的第三纪断陷盆地。基底花岗岩的上覆层为第三系下含煤组 N~1地层。根据岩性特征,由下而上可分为三层:花岗碎屑岩 N~(1-1)、砾岩夹砂岩 N~(1-(2 3))、砂岩夹煤层及砾岩透镜体 N~(1-4)。含矿层位主要为 N~(1-(2 3)砾岩底部,次为花岗碎屑岩。花岗岩构造破碎带中也可见少量工业矿化。钾、钍含量很低,属于纯铀性矿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基底构造与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从重力、磁力、大地电磁测深、地震、钻井资料入手,研究银根盆地的基底构造特征,并发现其成盆作用与基底构造之间的动力学关系。认为银根盆地具有双重基底,结晶基底为块状结构,褶皱基底为层状结构。盆地演化经历了区域隆起阶段(AnC)、古裂谷盆地形成阶段(C-P)、三叠-侏罗纪隆起阶段(T-J)、裂谷盆地发育阶段(K1b-K1s)和坳陷阶段(K2-E)。   相似文献   

10.
青海共和盆地存在干热岩可能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共和盆地地处"秦昆岔口"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缘构造岩浆岩带发育,活动断裂、温泉密集,超过60℃的温泉6处,最高可达93.5℃;盆地内温泉成群分布,地热钻井揭露温度高,1203m钻孔(R1)实测孔底温度可达83℃,969m钻孔(QR1)实测孔底温度为70℃,地温梯度高达6~7℃/100m,是正常地温梯度的2倍,地热增温随深度增大而升高,推测3000m温度可达200℃,并在(QR1)孔底见36m花岗岩;地震反射波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推断基底斜坡界面对应重力低异常,可认为重力低异常为花岗岩引起,作为盆地热源可能存在干热岩。  相似文献   

11.
综合物探方法在巴彦毛都盆地寻找砂岩型铀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巴彦毛都盆地开展磁法、电阻率测深、自然电场法、^210Po等综合物探方法,基本查明了该盆地基底形态与埋深、盖层结构与找矿目的层发育特征、深部层间氧化带发育情况及铀矿化信息,为该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渭河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复杂。目前对于该区的构造单元划分、地层发育特征和基底属性等基础地质问题认识不一。笔者利用宝鸡地区新实施的4条大地电磁(MT)测深剖面,结合重力资料,通过重电综合解释,推断了渭河盆地西部地区沉积地层分布特征及基底属性。研究表明,在陇县—凤翔一带,电阻率异常值低,重力异常值高,新生界较薄,基底埋深较浅,局部地区出露有白垩系,该区基底以中生界为主。在千阳一带,呈现高电阻率值和高重力值,且地表露头复杂,有寒武系、奥陶系、三叠系、白垩系、侏罗系等,其基底为中生界—古生界—元古界。岐山以南扶风以西一带,电阻率值较南北两侧骤降,推测基底为元古界变质岩。宝鸡—眉县北部呈高电阻率值、高重力值,北部局部有白垩系出露,基底为古生界—元古界。宝鸡—眉县以南为高电阻率值,低重力值,有大面积花岗岩出露,其基底为花岗岩。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松辽外围中新生代盆地群巴林左盆地开展的非地震综合物探剖面测量工作,利用综合重力、磁法、大地电磁测深成果,基本圈定了巴林左盆地范围、盆地基底起伏和埋藏深度,了解了不同电性层的厚度变化情况,推断了断裂构造.研究成果表明,应用非地震综合物探方法在火山岩覆盖区调查潜在沉积盆地分布、构造格架是可行的.高精度重力、磁法、大地电磁测深综合物探方法组合在油气地质调查中效果明显、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4.
张云逸 《地质与勘探》2023,59(1):170-187
基于岩心、钻测井、三维地震和沉积相资料,对越南兰龙盆地白虎油田的碎屑岩、基岩储集层特征以及对应的两种成藏模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白虎油田发育两类岩性储集层,即碎屑岩(砂岩)、花岗岩基岩储集层,其中碎屑岩储层在兰龙盆地基底地垒构造格架下沉积,受大地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控制,以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河流相为主,在渐新统泥岩供烃的条件下形成了具有自生自储、下生上储特征的岩性、构造油藏。花岗岩的基岩裂缝、孔洞发育,具备优势的储集空间、储层规模大,成为最主力的储集层,成因为基底演化过程中的断裂活动、热液岩熔等作用。在花岗岩基岩储层中形成了两种成藏模式:一种以花岗岩无机成因自身含烃表现出原地成藏的特征;另一种上覆渐新统泥岩为富油烃源岩,沿断层、不整合面等侧向运移至基底顶部晚期聚集成藏,最终在基底中广泛发育裂缝、缝洞型基岩油藏。  相似文献   

15.
云南西部(怒江以西)地区分布着数十个新生代盆地,多为小型山间盆地。盆地基底为花岗岩和中高级变质岩,铀源条件良好。各盆地面积不大,沉积厚度不等。沉积物组成为山区河流冲洪积相、湖沼相的灰色含煤建造,岩石物质成分与基底岩石具明显继承性。地层结构具砂、泥岩互层特点,砂岩岩性松散,渗透性好,赋存承压水,具有形成后生水成铀矿床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南祁连盆地哈拉湖坳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高原冻土区水合物勘查的重点区域,通过地震勘查发现:浅层倒转叠加速度场揭示了测区冻土层比较发育,反射剖面结果和三瞬信息则揭示了哈拉湖坳陷为复合型盆地:加里东期结晶基底上发育的古生代—中生代盆地,经过印支期造山剥蚀后,在喜马拉雅运动作用下,进一步形成南深北浅的前陆盆地,并沉积了约300~1 200 m厚的新生代松散沉积物。测区受复杂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层破坏严重,且烃源岩品质较差,冻土形成时间晚,与导气断裂形成时间耦合性也差,区域性盖层缺乏,应用水合物成矿理论综合分析测区水合物成矿潜力较差。  相似文献   

17.
滇西(怒江以西)地区分布着数十个新生代盆地,且多为小型山问盆地。盆地基底为花岗岩和中高级变质岩,铀源条件良好。各盆地面积不大,沉积厚度不等。沉积物组成了山区河流冲洪积相、湖沼相的灰色含煤建造,其物质成分与基底岩石具明显继承性。地层结构具砂、泥互层特点,砂岩岩性松散,渗透性好,赋存承压水,具有形成后生水成铀矿床的有利条件和一定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
CSAMT和浅层地震在松辽盆地西南部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英宾  李毅  魏滨  刘波  张占彬  杨明 《地质与勘探》2019,55(6):1442-1451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在铀矿勘查中各有优缺点。为了提高矿勘查提的效率,本文介绍了以可控源音频大地测量(CSAMT)为主、浅层地震反射波法为辅的综合物探方法在松辽盆地西南部铀矿勘查中的应用实例。通过CSAMT和浅层地震联合测量解释两条控盆断裂,查明四方台组和明水组顶底界面埋深约200~400m,呈椭圆形北东向分布,由盆地边部向凹陷中心地层由薄变厚;工作区基底埋深约700~1000m,呈宽缓波浪状展布;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当勘探深度大于700m时,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对地层划分、查明基底埋深和基底断裂效果更好。经钻孔验证表明,合理利用CSAMT与浅层地震联合方法在松辽盆地西南部铀矿找矿工作中具有可靠、经济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灵武凹陷位于银川断陷盆地东南部,受喜马拉雅期两次构造应力作用,即鄂尔多斯地块EW向的拉张应力及青藏高原NE向的挤压应力,造就了该区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为构造转折、交汇部位。自1970年以来监测到银川盆地及其周缘大于2.0级以上地震约3 000余次,且大多数小震及中强地震集中于灵武凹陷范围内,存在较严重的地震灾害隐患。以往研究表明,断裂构造为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地层是决定地震活动次生灾害的主要因素。为解译灵武凹陷基底地质构造,笔者以1∶5万区域重力资料为基础,以钻孔、地震剖面、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为约束,利用2.5D人机交互反演技术对灵武凹陷基底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为地震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滇西新生代盆地沉积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西(怒江以西)地区分布着数十个新生代盆地,多为小型山间盆地。盆地基底为花岗岩和中高级变质岩,铀源条件良好。各盆地面积不大,沉积厚度不等。沉积物组成为山区河流冲洪积相、湖沼相的灰色含煤建造,岩石物质成分与基底岩石具明显继承性。地层结构具砂、泥石层特点,砂岩岩性松散,渗透性好,赋存承压水,具有形成后生水成铀矿床的有利条件和一定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