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震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的众灾之首,对震后灾情时空分布的快速认识以及紧急应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目前灾害应对领域与政府工作的热点。地震灾害研究是一门交叉综合学科,涉及构造地质学、社会学、灾害学、公共管理和危机管理等众多领域,必须在多学科综合的框架下,研究“地震-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应对”这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但目前地震灾害时空分布研究的尺度对一次特定地震紧急处置的应用价值有限;构造地质学研究地震发生发展规律,偏重于地震灾害的自然属性,而在震后应急救援中的应用研究比较薄弱;地震紧急救援的指挥布局等也未进行详细分析,缺少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GIS与防灾减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我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简要介绍G1S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点从防灾减灾的角度介绍了GIS在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领域的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由于特定的地质和地理环境,是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多发省区之一,尤以地震灾害为甚。这是因为强震多发生在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一系列盆地中,加之震源浅,所以在地表造成的灾害严重。文中得出山西省地震灾害的分布范围、遭受不同烈度值的面积、地震时发生地质灾害现象的分区特点、人员死亡总数,地震灾害严重的原因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害是人类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灾害。一次破坏性地震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叙述了地震灾害损失的特点及开展地震保险、设立地震灾害基金业务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提出了开展地震保险、地震灾害基金业务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是全国受灾最重,损失最大的省份之一.本文对其四十年来主要灾害—农业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灾害,城市灾害作了概略的介绍,通过对各种主要灾害的统计及其规律的探讨与分析,提出了未来十年灾害预测,并对此作出了减灾的战略目标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6.
1992~2005年云南地震灾害及其对农村民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计了1992~2005年中国大陆与云南境内破坏性地震灾害、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对云南与中国大陆同期地震灾害及其损失进行了对比,阐述了云南地震灾害和灾害损失的特点;统计了云南地震灾害城乡分布情况、农村民居破坏面积以及因农居的地震破坏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分析了地震灾害对农村和农民的危害性,并讨论了农居破坏带来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列出了2019年中国5.0级(含)以上地震目录,对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情况和主要特点进行总结。结合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报告和相关资料,分析主要震例的经济损失结果和灾害特点,并结合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自然灾害与地震灾害统计数据,分析对比地震灾害致灾情况占全部自然灾害的比例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统计1900~2013年墨西哥MW≥7.5地震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可公度理论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进行地震灾害的趋势预测。利用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加强对时间对称性的分析,再通过地震震中的经纬度迁移和空间迁移规律,判断得出,墨西哥2016年的灾害信号较强,有发生7.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将地震的时空表像和对称性结合并分析其可能的机理,为地震灾害的趋势判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西南震害资料,对西南省域(云南、四川、重庆、西藏、贵州)在一定时空尺度上M≥5.0历史地震事件活动水平及震害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地震灾害(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次生灾害等)的时间发展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强度分级特征;研究地震灾害与西南区域人口分布、经济水平、地形地貌、人文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为进一步减轻、减少地震灾害应急处置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西南震害资料,对西南省域(云南、四川、重庆、西藏、贵州)在一定时空尺度上M≥5.0历史地震事件活动水平及震害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地震灾害(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次生灾害等)的时间发展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强度分级特征;研究地震灾害与西南区域人口分布、经济水平、地形地貌、人文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为进一步减轻、减少地震灾害应急处置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体建筑物震害模拟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目前进行城市群体建筑物震害预测时,在数据收集和计算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了一种简化的震害计算方法——单元破坏度指数法。同时将该计算模型嵌入到ArcView 9.0的GIS平台中,并以Oracle数据库为支撑,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数据,对城市群体建筑物的震害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单元破坏度指数法不仅大大简化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工作量,而且计算结果的精度同样能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与GIS相结合可以客观快速地模拟出城市群体建筑物的震害程度及其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2.
姚安6.5级地震场地与震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姚安6.5级地震震区地质概貌和场地特征。以100多个现场调查点资料为基础,将影响震害的四种主要因素,按其影响轻重分类,用震害指数分析了该次地震的震害分布和局部场地特征对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震区未形成震害异常区,但有震害异常点存在。在影响震害的诸多场地因素中,以地基土特性的影响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古浪地震滑坡及其与断裂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航片解译和野外调查,首次介绍了古浪8级大震的地震滑坡的主要特征和分布情况,探讨了古浪地区地震滑坡与断裂带的关系,发现地震滑坡和崩塌明显受断裂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景来 《地震研究》2000,23(3):356-360
以云南《玉溪地震减灾信息系统》研究为基础,探讨了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的方法,即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解决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的问题。发挥知识经济在地震灾害评估中的作用,使地震灾害评估工作智能化或并智能化。把地震后的高强度野外考察工作分散在平时的资料收信和数据库的建立上,从而逐步达到在室内就能完成快速评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GIS as a Tool for Seismological Data Process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computerized application of an integrated seismological GIS model is presented. An object oriented approach of the GIS topology is introduced and the special functions and features of this system are described. A network topology was selected to simulate the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ological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Each seismological entity is considered as a graphical data object, which is associated to other objects by predefined relationships. The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introduced by GIS enables to handle seismological software routines and data in a more intuitive way. Examples of interactive processing of seismic waveforms for detecting, locating and characterizing seismic events using GIS visualization capabilities are presented. The benefits of this system during a passive seismic survey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TBT are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震地质灾害数据特点和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提出了建立基于GIS的地震地质灾害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对该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系统设计思路、系统框架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该系统建立的主要环节做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7.
Previous comparison studies on seismic isolation have demonstrated its beneficial and detrimental effects on the structural performance of high‐speed rail bridges during earthquakes.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these 2 competing effects requires proper tuning of the controlling design parameters in the design of the seismic isolation system. This results in a challenging problem for practical design in performance‐based engineering, particularly when the uncertainty in seismic loading needs to be explicitly accounted for. This problem can be tackled using a novel probabilistic performance‐based optimum seismic design (PPBOSD) framework, which has been previously proposed as an extension of the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methodology. For this purpose, a parametric probabilistic demand hazard analysis is performed over a grid in the seismic isolator parameter space, using high‐throughput cloud‐computing resources, for a California high‐speed rail (CHSR) prototype bridge. The derived probabilistic structural demand hazard results conditional on a seismic hazard level and unconditional, i.e., accounting for all seismic hazard levels, are used to define 2 families of risk features, respectively. Various risk features are explored as functions of the key isolator parameters and are used to construct probabilistic objective and constraint functions in defining well‐posed optimization problems. These optimization problems are solved using a grid‐based, brute‐force approach as an application of the PPBOSD framework, seeking optimum seismic isolator parameters for the CHSR prototype bridge. This research shows the promising use of seismic isolation for CHSR bridges,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of the versatile PPBOSD framework in solving probabilistic performance‐based real‐world design problems.  相似文献   

18.
云南地震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近500年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地震灾害记录的系统分析,揭示了云南震灾的基本特征:(1)震灾具有空间差异性,红河断裂以东地区的震灾重于以西地区;(2)震灾随着强震平衡期、活跃期的交替而表现得轻重不一;(3)震灾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趋严重。这些特征的形成,与云南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和省内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及人文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分析讨论了1991年1月13日发生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5.2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与某些前兆异常特征,以及地震活动性和前兆观测的中期与临震异常的相互关系,并对该地区三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性的差异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