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省地震局在兰州观象台建成了专门用于地震预报的极轨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站 ,为利用卫星资料进行短临地震预报新方法的探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料条件。本文主要阐述地面热红外数据反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2.
卫星热红外观测进行地震预报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阐述了低空大气卫星热红外增温的理论基础,及与其他异常的关系。简述了地震前低空大气卫星热红外增温的普遍性,卫星热红外观测技术的特点和问题,及利用低空大气卫星热红外增温预报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OAA—AVHRR数据通过Becker & Li地温计算模型反演,得到有关地震发生前后每日的地表温度分布图像,然后进行逐日的地表温度分布图像以及震源区地表温度平均值日变时序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震前出现了较明显的热红外地震前兆异常。最后指出,从NOAA—AVHRR数据中利用分裂窗技术反演陆地表面温度结果容易受到云层的干扰,但是更高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EOS/MODIS数据的产生以及由于EOS/AMSU能够透过云层探测到地表亮温,必将使卫星遥感热红外信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范围及深度上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关于卫星热红外的关注起因于本所马瑾院士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对俄罗斯的一次访问 ,她带来了俄罗斯在这方面研究的进展情况 ,本所强祖基教授在获知这一信息的基础上与浙江师范大学徐秀登、国家气象卫星中心赁常恭等人合作开始了这一领域的探索。笔者接触热红外始于 1 975年海城地震 ,耿庆国等人发现震前震中区有夜间升温现象 ,1 980年大连铁路医院徐淑娟大夫在《地震科学研究》第二辑发表的题为《地光对眼部的损伤》的一文中指出 :“地光不仅有各种波长的可见光 ,还应包括大量波长不同的不可见光 ,可能有红外、紫外、 …  相似文献   

5.
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与川滇强震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放  程万正  张永久  但尚铭 《地震》2001,21(2):65-69
为了使卫星空间监测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的应用研究由理论性、实验性阶段进入实用性阶段,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按照地震前兆资料常规处理的格式和要求,对收集的部分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处理过程中使用了包含数据格式转换、数据预处理、异常挑选等内容的计算机工作软件。在此基础上,根据卫星遥感数据资料所具有的二维均匀分布的特性,应用平面和立体的数据图像处理软件,对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观测资料的异常场信息进行了研究。同时,开发出了使用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观测资料的数据接口软件。卫星空间监测技术的应用将给地震监测预报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及更加快捷实用的数据采集、传送、处理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倾斜扰动与短临地震预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依据丽江、云龙、云县、保山、通海等台水平摆倾斜仪原始记录图资料,发现震前均存在倾斜扰动。从震源机制,岩石力学角度出发,认为倾斜扰动其本质就是微破裂、粘滑现象,是大震前有效的前兆,这些震兆信息被不同于地震仪固有频率特性的水平摆倾斜仪记录到。把这些特征同震源区岩体紧密联系起来,探讨震前孕震体变化过程与机理和短临地震预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卫星遥感(热红外)图象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用于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卫星遥感(热红外)图象处理的原理、方法,分析了图象处理的特征,通过实例对图象处理进行了说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选取四次典型震例,分别以微波遥感及热红外遥感为研究手段对各发震区的温度进行窗口时间序列扫描,探讨震前陆地表面温度异常特征。研究发现:由热红外遥感及微波遥感反演所得的陆表温度年变形态极为相似,前者特征更为明显;震前并非完全是一个增温过程,有负异常现象存在;大地震的温度异常空间分布特征与断层的展布存在密切关系,温度异常区并非大面积存在,且未呈现明显迁移特征,这一新发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仅就短临地震预报简谈以下观点。1 短临地震预报存在的问题如果短临预报的科学含义是 :1月际地震趋势预测 ;2月际内地震事件发生的预测 ;3月际地震趋势和地震事件的社会发布。那么 ,我国短临地震预报就存在有不少基本性的科学技术问题。试以事实为例简析之。1 .1 趋势问题图 1是我国国家级分析预报业务系统对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期间所作出的短临地震预测趋势标识曲线和实际地震趋势演变曲线。从比较中不难看出 :1差异显著 ,客观趋势的高低走向变化 ,主观预测毫无能力显示 ;2预报者们需要研究科学预报原理 ,避免“猜报”;3预…  相似文献   

10.
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认为目前该技术的应用离实际的预报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关于地电阻率短临机制与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预报研究中,中长期预报的研究固然需要,但更有实际意义的应是短临预报的探索。但至今对短临预报问题的解决取得进展甚少。本文根据断裂力学观点,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实测资料,发现地电阻率的突变与地下介质的破裂存在着一定联系。统计结果表明,一旦有台站出现突变,未来一个月内将有60%以上可能,在其周围附近发生地震。因此,地电阻率的加减速变化所引起的地电突变是有可能作为震兆予以考虑。这些变化特征,不但在云南地  相似文献   

12.
13.
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及邻区短临预报量化跟踪决策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了数学上降元法解多元方程的思路,分步进行地震三要素的短临预报尝试。首先确定了个较大尺度的研究区域,确定所预报震级下限,用多条短临预报指标和自适应加权综合集成概率模式预报时间;又在有时间预报的前提下,利用地震活动性图象确定最危险的具体地点;要根据前兆异常幅度和持续时间、异常数量以及宏观异常情况估计可能的震级范围,从而初步实现地震的三要素短临预报。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卫星热红外图像亮温异常——短临震兆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震前亮温升温时在震中附近采集气体样品 ,经过化验分析证明CH4和CO2等温室气体含量成倍或成数量级地增加 .实验研究也同样证明CH4和CO2 等气体在瞬变电场中可获得能量 ,并释放能量 ,形成 2~ 6℃增温 .在 40次的地震短临预报中 ,而三要素较准确的有 9次预报 ,较好的预报有 1 2次 ,合计为 2 1次 ,其中含 3次 7级或 7级以上 ,4次 6级或 6级以上 ,其余为 5级左右 .最后详细介绍 1 996年 2月 3日丽江及 1 998年 4月 1 4日唐山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亮温增温演化特征 .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讨论了短期地震经验性综合预报的必要性和意义,简要给出了这次研究中对强震三要素综合预报的一些经验性认识和分析方法,可作为多项观测前兆分析和短临阶段强震预报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放  程万正  但尚铭 《地震研究》2003,26(2):120-125
对利用气象卫星遥感热辐射信息进行地震监测预报时必须考虑的不同星号、不同通道、不同时段及不同分辨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为此进行了多种应用方法的计算和比较,介绍了相应的气象卫星遥感热辐射信息资料处理方法及研制的计算软件。在此基础上,对200l年10月27日云南水胜6.0级地震前的卫星遥感热辐射信息及其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地震前一个月左右,从计算结果中可以发现明显的高频次异常图像;同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大范围减温异常一大范围增温异常-地震”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山东及邻区调制地震异常特征与短临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调制地震方法通过对山东及邻区1970年以来的所有定位地震进行时间空间扫描。对该研究区内10个ML≥5.5级地震前的调制地震频度、小震调制比Rm、小震调制异常面积Srm和调制地震条带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震前调制小震频度的突跳、Rm-t图出现第3次突跳和Srm异常区的连续多次重迭和调制地震条带交汇区可以作为中强地震时、空、强三要素短临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万永芳 《华南地震》2000,20(1):48-51
地震前兆观测异常信息识别是前兆研究的基础.分析了汕头观测站地下流体各测项如水位、水温、气氡和气汞等观测资料,对其正常动态和短临异常信息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上述各测项能够较有效地反映出某些中等地震前兆的短临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9.
兰州形变与景泰地震的短临前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分析了兰州形变水管倾斜仪(FSQ)、水平摆倾斜仪(SQ70B)和石英伸缩仪(SSY)于景泰地震前后观测结果中的非潮汐变化,探讨了它们对景泰地震的短期和临震前兆响应,结果表明,倾斜仪NS向于震前半月内有倾向震中的、幅度约0.1″的短临前兆显示。  相似文献   

20.
卫星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统称“3S”技术,是当今高新技术应用于军事、经济、资源、通信、环境及灾害评估与预防等领域最热门的前沿科学。中国作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90年代初就瞄准了“3S”高新技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