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经过50年的油气勘探,已在该盆地发现18个油田,它们主要分布柴西地区,对其成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油田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油源对比和成因机制综合研究表明,柴西地区和柴北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成油单元,它们原油的形成环境、母质类型、成熟度和油源都是截然不同的。并且认为,虽然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生油岩有机碳含量较低,但是其形成于强还原和咸水环境,有利于生物脂类的保存,生物脂类与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一起在低成熟阶段可以生成大量石油,是柴西地区未熟低熟原油形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运用地质,物探,水文等多种手段,在分析异常区沉积环境,水文地质环境,砂体物质成分等基础上,对第四系航放异常的成因作了深入研究。确认:1,异常元素主要来自于Q3-4自身屑物的淋离;2,异常在空间上受Q3-4冲积扇前缘泥坪相与潜水氧化还原界面控制。因此认为该异常对成矿过程研究有重要价值。但对指导深部找矿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分析了柴东盆地五道梁地区航放异常展布、异常性质、产出位置,异常区铀镭含量及铀镭平衡,认为该航放异常是一个镭异常,具点源、深源性质;其成因与该区特有的地质背景,地貌条件,岩性岩相、物质成分、水文地质条件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5.
柴达木盆地西部卤水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柴达木盆地自中生代末-新生代初以来,四周山体不断抬升,形成"高山深盆"的沉积环境,为盆地带来了大量盐类物质,再加上新近纪干旱封闭的气候环境,使得其西部沉积了广阔而厚层的岩盐.在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出露盐矿点实地考察的过程中,采集、分析了18件卤水样品的水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卤水矿化度高,油田卤水富B3 、Li 、Sr2 和Br-等有益组分,其前缘第四纪形成的盐湖也有大量K 资源分布.通过离子含量及水化学特征系数,查明了卤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氯化物型和硫酸镁亚型,地表浅层卤水富Mg2 、SO24-贫Ca2 ,而油田卤水富Ca2 ,贫Mg2 、SO24-.反映了油田卤水具有深部CaCl2型水体的特征,这种富Ca2 的卤水可能与白云岩化作用使卤水中的Ca2 增加而Mg2 减少,以及硫酸盐的还原作用使SO24-减少有关;地表浅层卤水接近青海湖湖水蒸发线,说明盆地卤水主要是由大气降水汇聚蒸发形成.通过卤水氢氧同位素的分析,发现卤水明显偏离于大气降水线,发生了明显的"氧同位素正漂移"现象,且卤水演化趋势线和当地大气降水线的交点与周围山体前缘的盐泉水的氢氧同位素值相近,地表浅层卤水主要分布在大气降水线附近,而油田卤水集中分布在变质水的范围内.说明地表浅层卤水主要是由大气降水汇聚而形成的;而深部油田卤水推测基本上来源于冰雪融水或雨水补给,这些冰雪融水或雨水沿着断裂带下渗,在迁移的途中发生了变质作用和深部地热水体掺杂作用,形成了深部油田卤水. 相似文献
6.
低饱和度气层广泛存在于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测井响应特征的模糊性和多样性使其识别比较困难.结合沉积环境、构造特征、成岩和压实作用,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低饱和度气层的成因机理.研究表明:宏观方面,造成该区气层饱和度低的主控因素为气藏圈闭构造幅度低,其次为弱水动力沉积条件和成藏时间晚;由于纵向上沉积环境、成岩和压实作用的差异性,其形成低饱和度气层的微观机理不尽相同,但粘土矿物含量、泥质含量和地层水矿化度的"三高",碳酸盐和黄铁矿的广泛分布为其共同特征.造成浅层气层饱和度低的主控因素为泥质盖层封盖能力的微弱性,而深层气层饱和度低的主控因素则为高束缚水饱和度.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采集了柴达木盆地不同构造分区19个油气田的65个天然气样品,测试了其组分和碳同位素值,综合研究了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可分为生物气、腐泥型油型气、混合型油型气、煤型气和混合气。生物气δ~(13)C_1非常轻,C_2+含量极低,分别位于-68.2‰~-61.8‰和0.06%~0.20%范围;δD和δ~(13)C_(CO_2)较重,显示了 相似文献
8.
乐东区深层地层压力结构复杂,实测的地层压力数据表明:不同深度、不同层位地层孔隙压力差异较大,尤其是黄流组地层孔隙压力横向跨度大,黄流组顶部地层孔隙压力有降低回头特征,到底部地层压力系数又开始快速抬升至2.3,存在明显压力突变现象。单纯利用欠压实模式开展压力预测误差大,极易引发工程事故。为了解决地层压力预测面临的问题,须明确超压成因机制。利用垂直有效应力—测井响应交会图版可有效辨别超压形成机制,乐东区深层超压成因机制主要为机械不均衡压实、化学压实作用、断裂垂向传递、生烃增压,在明确超压成因机制前提下建立合理的压力预测方法,提高预测精度,以保证钻井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平衡剖面编制、构造物理模拟等综合研究,认为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具有垂向分层、走向分段变形特征.垂向上以T3地震反射层为界划分为深、浅两个构造层,深层变形样式为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半地堑、反转半地堑组合,浅层变形样式为滑脱断层、冲起背斜构造组合.走向上可划分为狮子沟、油砂山、大乌斯三个构造段,其变形样式分... 相似文献
10.
柴东地区航放异常成因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在柴达木盆地东部(柴东地区)五道梁及北霍布逊湖地区发现了两片共7处航放异常。本从基础地质条件出发,分析、研究了柴东地区的区域地下水动力条件,对航放异常区的放射性水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解剖了五道梁地区航放异常。从水地质角度探讨了航放异常成因,认为其反映了深部铀成矿信息,进而指出柴东地区有利于形成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值得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纪的盆地原型与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以往各种观点都认为柴北缘盆地属于叠合盆地。本研究从沉积构造和沉积岩相的角度对盆地演化的叠合特征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柴北缘盆地在古近纪由三条北西向凹陷带组成,具有多个沉积中心,平面上呈现左行雁列;在新近纪总体上呈北西-南东向宽槽状展布,附有局部小型凹陷。因此,认为柴北缘盆地在古近纪为非对称走滑拉分盆地,在新近纪为挤压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12.
13.
柴达木盆地新构造运动与第四纪气田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坳陷形成于上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的新构造运动期,面积3.7万km2,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相碰撞导致祁连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逐渐上升,柴达木盆地东部相对下降的结果,坳陷内沉积物厚达3200m。 第四纪早期湖深水淡,晚期湖浅水咸。生气层由暗色泥质岩和碳质泥、页岩组成,厚约1500m。生气母质以腐殖型为主。天然气中CH4/C2H6+C3H8〉150,δ13C〈-60‰。天然气化学成分表明,其为成岩作用早期生物化学作用所形成。储层为细砂岩和粉砂岩,主要为湖滩相、小型河流三角洲相及筛积扇—泉水河—三角洲体系的水下部分。由于尚未充分压实,岩性疏松,孔隙度平均为32%,渗透率60.8~619μm2。盖层为湖相泥岩和含膏泥岩。天然气赋存于自生自储体系之中。主要生气凹陷及生气层殴控制天然气的分布,雁列式背斜带上的局部构造控制天然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的形成是在新近纪末期新构造运动作用下,盆地沉积中心由西向东整体迁移的产物。在第四系中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气田,近年来在寻找构造圈闭难以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岩性圈闭的勘探成为下一步勘探工作的必然选择。确定物源方向对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文通过分析现今水系分布、储层岩性、矿物组合、氯离子含量、重矿物、泥质含量、砂岩含量、地震前积反射等特征和通过野外踏勘、储层反演等手段,确定三湖地区第四系沉积物源呈明显的不对称性,主要物源来自南部的昆仑山,次要物源来自北斜坡东部锡铁山-埃姆尼克山。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近SN向构造形成机制与油气成藏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近SN向构造在中国中西部各盆地都有发现,其规模不大,但对油气成藏却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在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大量钻探、物探、实验分析和测试等资料,以及构造形迹分析、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古地温场的响应和磁组构分析资料,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了柴达木盆地内近SN向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环境演变、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发育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盆内沉积地层强烈的构造变形以及湖盆环境突变进一步证实了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期挤压隆升运动。沉积环境、介形虫和植物孢粉化石及磁性地层研究表明,自距今 2.5Ma以来,青藏高原共经历了距今2.52~2.28Ma,1.94~1.66Ma,1.38~1.1Ma,0.71~0.5Ma和 0.24~0.09Ma 5次强烈的隆升阶段,分别对应于青藏运动B幕和C幕、昆黄运动A幕和B幕以及共和运动。高原内、外 9个盆地的构造—沉积记录对比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17.
地表放射性异常与地下油气藏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地表放射性异常与地下油气藏的关系,在4种类型的9个油气藏上收集了310口井的放射性测井数据,同时在5个油气藏上补充进行了地面放射性测量工作。测量结果表明,放射性异常从油层到地表具有延续性;在同一油层上方异常随测点与油层距离加大而减弱;复合式油气藏各油层异常独立存在;不同类型油藏异常总体形态相似,异常幅值与油藏圈闭条件有关;地表放射性异常形态和幅度受油藏埋深影响不大,但与油藏规模有一定关系。这些为油气物质垂直运移及放射性异常深部形成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在此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油田放射性物质来源主要是生油岩的观点和油气盆地内流体微运移循环的设想,建立了放射性异常综合成因模式,即:放射性物质伴随油气运移,在重力分异作用下,聚集在油藏周围水中;由于盖层对油水的排替压力不同,形成有利于水穿过盖层的条件;放射性物质与水一起在流体微运移循环作用下,沿微裂隙和孔隙运移到地表,形成油田边界高值放射性异常;油藏顶部地表放射性值的高低受氧化还原条件、潜水面深度和其他地表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8.
19.
试论柴北缘岩浆系列及其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北缘是重要的构造-岩浆活化带和内生矿产成矿带,现今大地构造性质属地穹列。地槽演化阶段加里东期幔源岩浆活动,地台演化阶段华力西期壳幔混染Ⅰ型岩浆侵入,以及地洼演化阶段印支期非造山A型花岗岩构成了该区构造-岩浆活动的三个成因系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