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环境和地质灾害研究是这一时期发展比较的领域,本文论述了地质灾害的研究的若干新进展,着重谈到了关于北京,成都两个研究中心的建立,两个环境问题概念提出了的积极意义和特别是在高边坡研究与地质工程处理方面的进展,本文认为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和地质工程介当前工程地质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张爱华 《华东地质》2010,31(3):221-229
婺源县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也是江西省著名的旅游胜地.本文对其地质灾害现状与形成机制作了深入研究,为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长江三峡库区崩滑地质作用受岩石圈深层结构、表层地质构造和地貌新构造3个层次因素的制约,构造一岩性一地貌组合条件控制着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库区北东向的弧形构造控制了大型崩滑体的集中分布地段。库区大型崩塌主要发生在背斜核部厚层灰岩陡崖分布地带;大型滑坡主要发生在侏罗山式向斜槽部边缘软弱岩层形成的岸坡地带,并可归纳为4个构造岩性结构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库区两岸大型崩滑体易发区段进行了划分和预测。  相似文献   

4.
沈艳杰 《安徽地质》2005,15(1):48-53
安徽省歙县是崩、滑、流斜坡地质灾害多发的山区县,尤以山体滑坡为重。本文根据歙县地质灾害调查情况,首先阐述歙县滑坡灾害的发育状况,分析研究其多发的原因,通过对不同物质组成的典型滑坡事例进行分析,探索歙县山体滑坡的发育规律和形成机制,以期对滑坡的预测预报及减灾防灾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内容简介本书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新方法研究,全书共分两篇十四章,系统阐述了边坡(滑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法和不稳定岩体(崩塌)稳定性评价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分析上限法原理、土质和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上限解;崩塌地质力学分类、崩塌灾害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方法、崩塌灾害危险性分级与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质灾害(以崩、滑、流为主)危险性分析与区划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论文提出了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危险性分析的步骤与方法。针对常规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评价模型,对致灾作用的各种影响因素采用主观赋予权重方法,将所有影响因子作为不变量看待而带来2个突出问题:由于权重确定的主观性,使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可靠程度受到影响;危险性的过分确定性,与实际不相符。因此提出了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权重,将主观判断工作由一个层次驱赶到下一个比较容易判断的层次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权重取值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在详细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突出了降雨的特殊作用。而且一改过去将降雨量作为参算因子的做法,采用临界降雨强度的超越概率参算,突出了其随机性,也提高了危险性计算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7.
正内容简介本书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新方法研究,全书共分两篇十四章,系统阐述了边坡(滑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法和不稳定岩体(崩塌)稳定性评价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分析上限法原理、土质和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上限解;崩塌地质力学分类、崩塌灾害机理及稳定  相似文献   

8.
<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新方法研究,全书共分两篇十四章,系统阐述了边坡(滑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法和不稳定岩体(崩塌)稳定性评价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分析上限法原理、土质和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上限解;崩塌地质力学分类、崩塌灾害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方法、崩塌灾害危险性分级与分区评价。本书可供国土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水利水电、交通土建、矿  相似文献   

9.
湖南是我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是湖南地质灾害的主要方面,约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0%以上。诱发的灾害种类达30余种,主要为滑坡、地面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区地面沉裂、崩塌及泥石流5种,占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总数80%以上。它们的发生与切坡开挖、抽排地下水及坑道洞室开挖等工程活动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对诱发地质灾害的情况分析,归纳出人类活动方式及各类工程活动与诱发地质灾害的相关关系权及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发育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内容简介本书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新方法研究,全书共分两篇十四章,系统阐述了边坡(滑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法和不稳定岩体(崩塌)稳定性评价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分析上限法原理、土质和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上限解;崩塌地质力学分类、崩塌灾害机理及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新方法研究,全书共分两篇十四章,系统阐述了边坡(滑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法和不稳定岩体(崩塌)稳定性评价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分析上限法原理、土质和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上限解;崩塌地质力学分类、崩塌灾害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方法、崩塌灾害危险性分级与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12.
正内容简介本书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新方法研究,全书共分两篇十四章,系统阐述了边坡(滑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法和不稳定岩体(崩塌)稳定性评价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分析上限法原理、土质和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上限解;崩塌地质力学分类、崩塌灾害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方法、崩塌灾害危险性分级与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13.
崩滑碎屑流的形成条件与形成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前人资料和研究的基本上,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认为碎屑流是一种高速松散固体流,不存在滑移面,并受三个基本条件的控制,即固体物质条件,边界限制条件及潜在聚能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崩滑碎屑流的类型划分进行了系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滑坡形成机理及诱发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市滑坡地质灾害屡有发生,通过对已发生的土质、岩质滑坡形成机理的研究,从中找出影响滑坡发生、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了滑坡的诱发条件。  相似文献   

15.
正内容简介本书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新方法研究,全书共分两篇十四章,系统阐述了边坡(滑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法和不稳定岩体(崩塌)稳定性评价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分析上限法原理、土质和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上限解;崩塌地质力学分类、崩塌灾害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方法、崩塌灾害危险性分级与分区评价。本书可供国土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水利水电、交通土建、矿  相似文献   

16.
延安市宝塔区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宝塔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是数量多、密度高、变形模数大,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滑坡平面形态典型、剪出口高,基本力学模式简单;崩塌规模小、危害大、变形模式多样;不稳定斜坡坡度跨度大、坡形以直线型为主,潜在危害严重;诱发因素清楚、宏观前兆相对明显、可预防性较强.地质灾害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四区和三带内,在时间上集中在雨季.  相似文献   

17.
史伟宏  王建彬  曾宪中  金光 《地下水》2012,(4):145-146,172
延安市富县地质灾害特征是数量多,密度大,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滑坡平面形态典型,剪出口高,基本力学模式简单;崩塌规模小,危害大,变形破坏模式多样;不稳定斜坡坡度跨度大,坡形以直线型为主,监测难度大,潜在危害严重;诱发因素清楚,宏观前兆相对明显,可预防性较强。相对集中成片分布于富县城区周围和条带状分布分布于洛河、葫芦河及牛武川沿线;时间上年内在雨季较集中。  相似文献   

18.
王守沛  高攀  咬登魁 《安徽地质》2023,(4):289-291+335
本文在分析安徽省崩滑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以栅格单元为评价单元,选取了坡度、地形起伏度、断层缓冲距离、工程地质岩组和斜坡结构5个评价因子,利用信息量模型开展了崩滑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叠加降雨量形成危险性进行评价;在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叠加承载体易损性形成风险性评价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崩滑流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面积为68.68 km2,中风险区面积为15 117.72 km2,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评价分区结果合理,可为安徽省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崩滑灾害位移曲线典型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理分析大量的崩塌滑坡位移-时间曲线发现,孕育期地表位移时序曲线典型类型主要有稳定型、渐进型和突发型3类,其中稳定型分为蠕滑稳定型和波动稳定型2亚类,渐进型分为三阶段渐进型、振荡渐进型和多台阶渐进型3亚类;孕育期地下位移时序曲线典型类型主要有单滑裂面型和多滑裂面型2类,并发现滑带处位移时序曲线与地表的具有相似的演化规律;从孕育、成灾到形成崩滑堆积体的全过程位移时序曲线典型类型只有生长型一类。基于崩塌滑坡滑裂面上锁固段数量、位置和强度,结合变形状态空间区划效应及外界因素对锁固段的加卸载特征,对孕育期地表典型位移时序曲线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南海是我国海洋开发的重点海区之一, 调查潜在地质灾害因素, 科学地评价海洋工程地质条件至关重要。本文根据20多年的调查资料, 研究了南海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和诱发因素, 分析了南海地质灾害因素主要特征, 提出今后研究方向, 为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