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构造形成的水槽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以粉土为主,在黄河水下三角洲发现大量的塌陷凹坑微地貌,平面形态以封闭的圆形或椭圆形为主,直径为10~30m,凹坑内扰动土体与下部稳定土体界面呈向上凹的圆弧面。通过室内波浪对粉土底床作用的水槽试验,发现波浪可以使粉土底床浅表部分土体振荡运动,底床发生振荡运动土体处形成凹坑,凹坑内土体表层为落淤黏土,下部为粗化粉土。据此分析黄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构造形成的一种模式是:在风暴浪侵蚀作用阶段,局部浅表土体发生振荡运动从而产生凹坑,凹坑内扰动土体因波浪的振荡作用而离析溢出细粒黏土成分,从而形成比周围物质成分粗的土体;在静水状态下,凹坑内表层落淤细粒黏土,形成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凹坑内沉积物呈透镜体状。黄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的形态规模对研究风暴作用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根据所收集的有关龙口电厂引水池开挖后实测资料对龙口港务局修船厂车间基础塌陷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了,由于电厂引水池的开挖,破坏了岸滩的动力平衡,使建筑物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5.
Cantarell和Sihil油田位于墨西哥海上Campeche湾地区的一个复合挤压系统之中。Cantarell—Sihil构造沿走向方向有一定的变化,其南段为一个与简单正断裂有关的构造,中段为一个由Cantarell构造和Sihil构造组成的双重构造,北段为由第三纪正断裂分隔的挤压断块所组成的更为复杂的系统。Cantarell-Sihil构造的主要形成期为三个变形期:(1)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拉张期,造成了一系列断开提通阶(Tithonian)、启莫里奇阶(Kimmeridg—iaJl)和下白垩统等地层的正断裂;(2)中新统挤压期,形成了Cantarell—Sihil构造逆冲系统;(3)上新世至全新世拉张期,一些侏罗纪形成的正断裂发生了再次活动。 Cantarell油田的产油区包括三个相互分开的以断裂为界的外来断块:Akal断块、Nohoch断块和Kutz断块等。其中,主力油田位于Akal断块,次要油田包括位于Kutz断块和Nohoch断块等外来断块中的油田,Kutz油田形成于下盘断块的顶部,而Nohoch油田则形成于一个向西倾伏的背冲断裂之上。最近发现的Sihil油田位于一个逆冲断裂下盘中的挤压构造之上,它由次级Sihil断裂上的两个凸起组成。Chac构造形成于原地断块中一个倾斜断块的上倾边缘处。精细的三维构造模型正被用于Cantarell油田剩余储量的开发设计以及Sihil油田的油藏描述中。  相似文献   

6.
北康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构造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康盆地是位于南沙中部海城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新生代沉积盖层在盆地内广泛发育,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及地震反射界面的区域对比,盆地基层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构造层。北康盆地西南边界发育延贾断裂,该断裂西起万安盆地,向东直于加里曼丹。从渐新世始,廷贾断裂先后经历了3次规模较大的构造活动。南沙海槽西北缘断裂位于北康盆地的东南边界,该断裂把北康盆地和南沙海槽盆地分隔开来。北康盆地内断裂主要有北东、北西和南北向三组,其中南北、北西向断层往往错断北东向断层。在详细讨论断层特征和沉积盖层布规律的基础上,对北康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7.
岛弧构造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构造动力学理论和原理,从断裂分析入手,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了南少贯部自晚中一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认为南海南部总体上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西部边缘还受到始新世以来印-亚之间持续碰撞和印度板块与印支半岛之间的顺时针剪扭作用;而东部还受到太平洋板块先是向北、,后是向西的推挤和逆时针扭动  相似文献   

9.
X型正断层是常见的伸展构造样式,其几何学特征、形成过程及成因机制缺乏系统研究。基于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构造物理模式实验,明确几何学特征,重构其形成过程,明确形成机制,并探讨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X型正断层分为新生型和继承型2大类。继承型X型正断层是基底断裂复活形成的,包括差异伸展和双向均匀伸展2种模式;新生型X正断层形成于张应力和剪应力配比关系为1:2~2:1范围内的应力背景;继承型X型正断层具有较好油气运移、储层改造等优势并且形成多类型圈闭,具有“多层楼”式的成藏模式。X型正断层的研究丰富了构造样式研究的理论认识,建立了合理的地质模型,为构造精细解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南海南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构造动力学理论和原理,分析了南海南部自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认为南海南部总体上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其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众多沉积盆地及其主要构造主要形成于2-3阶段(渐新世-中新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量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分析,认为南海万安盆地发育有潜山披覆,基底张性断块,挤压背斜和骨牌式构造等4类典型构造样式,并形成背斜型和断块型两类主要的构造圈闭,构成了盆腔内重要的油气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量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分析,认为南海万安盆地发育有潜山披覆、基底张性断块、挤压背斜和骨牌式构造等4类典型构造样式,并形成背斜型和断块型两类主要的构造圈闭,构成了盆地内重要的油气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14.
论反转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转构造指同一断裂面出现两期力学性质和运动方向都相反的构造组合。依反转构造的尺度有断层的反转,盆地的反转及盆地系的反转。负反转包括三类型式,发生在裂谷期的正反转有三类型式,发生在后裂谷期的有四种型式。反转构造的成因有应力型,重力型的热力型。大型的负反转与裂陷作用复合可以使地壳厚度显著减薄。  相似文献   

15.
通过最近的调查,我们对北极地区的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的理解和认识大大提高,但问题仍然存在,就是如何重建格林维尔、贝加尔和加里东造山带以及往北极东部延伸区的古地理。Riphean蛇绿岩和Taimyr半岛发育的碰撞花岗岩(850Ma)证实了北极地区格林维尔带的存在。推测格林维尔构造在Hyperborean克拉通也有发育,该克拉通从Spitsbergen东北部一直延伸到新西伯利亚、DeLong和加拿大北极群岛。  相似文献   

16.
应用构造动力学理论和原理,分析了南海南部自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认为南海南部总体上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其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众多沉积盆地及其主要构造主要形成于2—3阶段(渐新世-中新世)。  相似文献   

17.
构造生烃     
生烃是岩石中所含的有机质产生流体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岩石有机质化学反应存在两种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随着埋深加大,烃源岩越来越致密,岩石的化学反应逐渐由开放系统转变为封闭系统。目前的生烃理论仅仅是开放系统下烃源岩成熟与生烃理论,烃源岩成熟与生烃是不匹配的。封闭系统下烃源岩成熟与生烃是不匹配的,烃源岩成熟但不生烃,而是形成另外一种成熟的固体有机质。大多数情况是烃源岩为半封闭系统,烃源岩处于欠生烃状态。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和裂隙将烃源岩与疏导层沟通,烃源岩迅速由封闭、半封闭系统转变为开放系统。这种生烃系统的转变形成短时间内过量生烃,笔者将这种生烃作用命名为构造生烃,意味着构造运动期即为主生烃期,伴随着多次构造运动可以形成多个幕式生烃高峰。构造生烃理论开拓两个极其重要的勘探领域:第一,新构造勘探。以往认为已经过了生、排烃期的构造得以解放,如渤海湾郯庐断裂带第四纪圈闭不是过了主生烃期,而是正处于构造生烃的过生烃高峰期。以PL19-3为代表的油气运聚强度只有构造生烃能够解释;第二,超深勘探,特别是天然气勘探。深层勘探的下限将大大延伸,生烃门限,特别是生气门限将大大加深,仅生烃而言万米都不是天然气勘探的极限。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海床沉积物质为粉质土,在大的风暴浪作用下海底浅表粉质土能够发生液化,形成塌陷凹坑。以黄河三角洲粉质土铺设底床,进行液化粉质土形成塌陷的波浪水槽试验,在底床粉粒和砂粒不随水流脱离液化区的前提下,对形成塌陷量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试验数据,估算了黏粒迁移析出与液化区底床密度增大对液化致塌陷凹坑的贡献度,得出黏粒迁移析出贡献一般大于55%。试验还发现在波浪作用下粉质土液化后黏粒发生迁移,原均质底床黏粒含量在垂向上出现2个分段特点的重新分布,分段点处于水土界面、底床液化最终界面和最大液化界面上,每段以上少下多分布。  相似文献   

19.
在对鲁南采煤塌陷水域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鲁南区的渔业特色优势,因类因地制宜,提出了构建采煤塌陷水域渔业综合治理模式——生态渔业模式和生态旅游模式。生态渔业模式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模式通过建成集休闲娱乐、观光、教育、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人工湿地公园,不仅为人类提供休闲、度假场所,还可以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位于太行山东麓邢邯地区的綦村铁矿,为一接触充填交代类型的磁铁矿床。实践证明,对本区构造特征与控矿构造规律的揭示与研究,是指导今后对该矿区进行普查勘探和扩大远景的重要关键。为此,笔者在对綦村一带进行万分之一地质测量和构造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有关该矿区地质构造问题的一些初步认识,将有助于揭示构造条件的控矿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