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井下视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解滔  杜学彬  卢军 《中国地震》2016,32(1):40-53
采用水平层状均匀介质中点电流源位于任意深度时电位解析表达式,分析了井下对称四极视电阻率观测时影响系数随深度和极距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固定的观测极距,影响系数与电极埋深之间关系复杂;对于某些电性结构和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井下观测对表层干扰具有放大作用。对于固定的电极埋深,小极距观测主要体现观测装置所在处的介质层信息,深部介质的影响系数随着极距的加大而增加,浅层影响系数一般先上升后下降;观测极距足够大时,井下观测影响系数逐渐接近于地表观测的影响系数,井下观测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本文以天水台为例讨论了实施井下观测时影响系数在选择供电极距和电极埋深过程中的应用。分析结果对在不同电性结构中实施井下地电观测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斐  叶青  解滔  范晔  张远富 《中国地震》2018,34(1):104-111
根据地电阻率影响系数理论,以平凉台4层电性结构为例,分析了井下对称四极地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随深度和极距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固定的观测极距,影响系数与电极埋深之间的关系复杂;通过计算各层影响系数的大小,认为平凉台井下观测对地表及浅层干扰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分析结果可为在类似台址电性结构中实施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时选择电极埋深和供电极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分析——以江宁地震台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樊晓春  解滔  吴帆  袁慎杰 《中国地震》2019,35(2):347-358
采用水平层状均匀介质中点电源位于任意深度时的电位解析表达式,以江宁台3层电性结构为例,分析了井下对称四极地电阻率观测时各层影响系数随深度、极距的变化,并结合探测深度探讨了实施井下观测时影响系数在选择供电极距和电极埋深时的作用。结果表明,对于"K"型电性结构,江宁台井下观测对地表、浅层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短极距观测对地表、浅层干扰的抑制能力显著优于长极距观测;长极距观测在电极埋深H小于100m时对地表介质季节性的干扰具有放大作用;浅层影响系数一定时,电极埋深和供电极距需同时增加;江宁台井下观测供电极距AB/2取100~150m、电极埋深H为250m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预报地震的地电阻率台址电性结构特征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下浅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为基础,依据电测深资料,计算研究了表征台址电性结构具有抑制干扰能力和映震能力的特征参数:干扰系数α、γ和异常系数β及其物理特性和应用。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特征参数比电测深曲线和电性参数更直观、定量地表征台址电性条件的优劣,应用更广泛。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昌黎地电台地下介质的一维电性结构模型,分析了不同深层介质的响应系数、多极距布设方式及理论探测深度。结果表明:当MN分别取1/3 AB、1/4 AB、1/5 AB时,各层的响应系数变化趋势非常一致;据初始电性结构模型分析,4个不同深层中第3层的电阻率测值贡献率最高,达到70%,因此,在设计多极距观测布极时主要考虑第3层的贡献,该层的供电极距对取300~500m较合适,第3层最大贡献率为60%,当供电极距对不超过1 000m时,第4层贡献率仅为20%;根据不同深层介质响应系数分布情况和台站实际观测条件限制,多极距布设方式为5种,分别为1 000m、500(或400)m、400(或300)m、125m、30m。5种布极的理论探测深度在14~96m,此结果由昌黎台介质的电性结构所决定。  相似文献   

6.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中的最佳布极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艳东  赵家骝  庞丽娜 《地震》2004,24(2):17-24
对如何确定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中的最佳布极方式, 包括极距个数和各极距长度的确定进行了研究。 确定最佳布极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地下各层介质的响应系数随观测极距的变化规律以及采用不同观测极距对反演精度的影响。 以宝坻台为例, 讨论了在电性剖面参数已知的情况下, 如何确定多极距观测中各极距长度。 最后, 利用提出的最佳布极方式确定的装置系统对宝坻台模拟多极距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 结果表明, 用最佳布极方式确定的多极距观测系统可精确计算出地下各层介质的真电阻率变化。  相似文献   

7.
晋冀蒙交界及附近地区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装置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武军  解滔  张尧 《中国地震》2019,35(1):134-143
为提升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地电阻率测项的震情保障能力,将对晋冀蒙交界及附近区域的宝昌、集宁、阳原、大同、代县、临汾、通州和平谷8个台站在原有观测基础上增加具有全空间性质的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本文根据台站钻孔岩芯剖面和电测深数据反演测区水平层状电性结构,利用介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系数方法,计算影响系数随极距和埋深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极距和埋深,使浅层介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尽可能小,使目标层位对观测的贡献尽可能大,减少浅层介质对观测的影响。由此得出了各台站观测极距及埋深等装置系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8个台站观测装置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8.
二层剖面地电阻率测量的最佳电极距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二层电性结构模型出发,计算了理论的表层电阻率干扰变化幅度,并列举了三个观测事实。讨论了在不同电性差异下选择“最佳供电极距”的问题。结果认为,在两层电性差异小于3倍时,L增大至干扰层h_1的10—20倍时能收到压制表层干扰的最佳效果。两层电性差异很大、特别是第二层为高阻层时,用增大供电极距压制表层干扰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统深埋条件下的影响系数特征. 采用这类装置的目的在于减小甚至消除来自表层产生的干扰,以提取深部可能的地震信息. 采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应用边界积分方程法计算了不同装置埋深、不同装置参数下的影响系数及其与结构参数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不同地层影响系数的大小与电阻率结构、电极埋深、供电极距有密切且复杂的关系. 这表明为了有效地压制表层干扰并观测到底层变化,首先需要精细地探查测区电性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确认装置埋深及选定装置参数.   相似文献   

10.
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 MS5.1地震发生前,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出现快速下降-折返的变化,变化形态、异常时长符合地电阻率孕震机理变化,但下降幅度远远小于地表大极距地电阻率孕震过程的变化幅度.因此,文章基于通州台地下电性结构和装置系统,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分析地表和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的探测深度.结果表明,当底层电性变化区域介质电阻率发生某种减小时,通州台地表和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装置系统地电阻率观测值会下降,下降的幅度随着深部介质电阻率变化区域上界面向上的扩展而增大.相比地表观测,井下小极距电阻率观测能更显著地接收到深部电阻率变化信号,对孕震有更强的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11.
南京地磁台地铁干扰特征分析与抑制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铁运行时产生的漏电流而形成的附加磁场会对附近的地磁观测造成严重干扰。通过对地铁供电系统的模拟分析得出了地铁干扰的一些基本特征。选取了2008年5月1日到30日南京地磁台受地铁干扰的日变数据和泉州参考地磁台日变数据,利用Welch功率谱估计法进行功率谱对比分析,发现地铁干扰主要对地磁场的Z分量、D分量的功率谱的高频部分造成影响,并且影响的频带范围几乎一致,主要集中在0.004-0.03Hz范围,而对H分量的影响比较微弱。在此基础上,通过小波变换对受干扰数据的Z分量和D分量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地铁造成的地磁场干扰。因此本文研究也提供了地磁台站干扰抑制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江苏地区地电场变化特征与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理、分析了江苏省4个台的地电场日变化资料,结合地磁场水平分量H、线应变理论固体潮,研究了地电场日变化特征和差异,得到:(1)4个台地电场日变化明显,主要以12小时的半日波成分最强,8小时周期和全日波成分次之;(2)地电场日变化存在地磁场和固体潮影响。靠近海边及湖泊的台站,受固体潮的影响较为明显,各方向还具有明显的固体潮半月波,但没有像固体潮一样大小的波;而远离江、海、湖的一些台站观测到的地电场日变与地磁水平分量比较相关,其差异性与台站的位置、电性结构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地磁数据处理与地震关系之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上海崇明、佘山和杭州这3个地磁台的观测资料在2004年4月21日南黄海ML4.0级、5月26日浙江省舟山群岛ML4.3级和11月15日南黄海%4.6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台和崇明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分钟值空间差值于4月14日~17日、4月30日、5月8日出现的异常信息很可能是震磁异常信息;杭州台和余山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分钟值、模拟观测21时值Z分量地磁场相关系数R值分别在震前2天、24天和震前5天、15天出现了超出2σ值的震磁异常变化:崇明和余山地磁台数字化地磁Z分量分钟值的空间差值异常信息在4月21日南黄海尬4.0级地震前后有所显示。但在5月26日舟山群岛ML4.3级地震前不太明显,可能与谈两个地磁台站相距较近日震中距较近有美.  相似文献   

14.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中地表电流干扰影响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把地电阻率台站地下介质简化为水平三层均匀介质模型,以点电流模拟地表干扰电流,针对对称四极观测装置,计算了在不同电性结构中的不同深度观测时,地表电流干扰源对对称四极装置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计算得到:地表干扰源对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取决于电性结构的类型和层参数、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埋深以及避开干扰源的距离.本文研究结果对实施井下电阻率观测中台址电性结构的选择、电极埋深、干扰源避让距离等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地电场测量电极的极化电位产生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同类电极组合试验和不同类电极对比试验,对极化电位在地电场观测中的影响形成几点认识:①由于电极和土壤介质之间的接触电位和扩散电位的影响,极化电位的存在具有普遍性;②当工作状态稳定后,电极极化电位可能使得观测结果产生固定偏差,但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③正常情况下,电极极化电位的存在不影响对地电场变化特性的观测。  相似文献   

16.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10个地震台自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1992)方法反演了山东中西部及邻近地区的非弹性衰减,得到该地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是Q(f)=382.2·f^0.443。运用Moya(2000)方法反演了10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得到了26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强震动记录的破坏特性,对多条国内外常用的强震动记录的特性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强震动记录特性参数之间的相关件很小;PGA(PGV)和EPA(EPV)大小关系受震级和震中距影响较大;VSI较ASI能够更准确的评价强震动记录的破坏特性;与其它参数相比,强震动记录破坏强度参数(PD)同时考虑了地震加速度、时间和...  相似文献   

18.
介绍和分析了昌黎台地电场观测中常出现的一些干扰和典型变化形态以及分析排查过程,认为主要存在5种干扰变化:(1)雷电、降雨影响;(2)线路接触不良;(3)直流干扰;(4)电极极化;(5)观测系统(主机)故障.各种干扰源不同其变化形态也不同,可以从变化形态和变幅方面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