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王诚喜教授基于“扶阳”理论治疗慢性肺系病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本病初期多以邪气入侵为先,继而邪干脏腑,气机宣降失衡,生痰生湿,结瘀化火。邪气久稽,则伤正气,致肺脾肾三脏亏虚,终成正虚邪恋之候。王教授善于运用“扶阳”理论治疗慢性肺系病证属虚寒者,并创立了扶阳三法(运脾阳、温肺阳、助肾阳),自制了补肺固元膏、补肺利气丸、冬病夏治丸等以温补为法的方药。这些方药应用于慢性肺系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杜武勋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缺血性心脏病的经验。杜教授认为“气-形-神”与疾病密切相关,五脏六腑,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气郁则乱。其指出围绝经期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根于脾肾,变于肝”,气机失调、冲任亏虚是其主要病机,故以平衡气之升降出入、滋补肝肾冲任之亏虚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则,用药遵循《内经》“木郁达之”“虚者补之”的要旨,以调畅气机法为基础,先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再针对病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以滋补肝肾、调和冲任之法治之,做到形神共调、动静互涵,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介绍胡学军教授治疗喘病的经验。喘病由外邪、痰、瘀、正虚等因素引起,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发为咳喘;治疗喘病主张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具体归纳为“宣、降、清、解、行、活”六法,宣降理气机,清解祛病邪,行活化痰瘀。  相似文献   

4.
介绍胡学军主任医师治疗肺癌的临床经验。其认为,肺癌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多与机体正气亏虚,邪毒痰瘀乘虚内侵相关,具体可概括为“虚、毒、痰、瘀”。治疗上根据肺癌的特点,分早、中、晚三期进行多维辨证用药,早、中期分别采用自拟方之肺瘤消散饮、肺瘤康复方治疗,晚期予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肺汤、麦味地黄汤等加减,并注重顾护中州,调达气机,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介绍孔薇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孔教授认为慢性肾炎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即为脾肾亏虚,水湿泛溢,而“标实”则是湿热互结,流于下焦,若病情迁延日久,则发为瘀血阻滞,气血凝结。治疗特色包括补益脾肾、清利湿热、活血止血、清肺利咽、防治激素并发症。同时孔教授针对脾肾不足者遵循用药阴阳调和,以平为期,不用过热之品,以免伤气动血;针对湿热下注者,多予淡渗之法,水湿不下,可通络以利水;对于久病血瘀者,轻者活血,重则破血,血行则水行;临床重视利咽解表之法,以其为肾足少阴之脉所络,表邪入侵,肾脏失约,病难痊矣;联合激素治疗者,应注意顾护正气,防治并发症,临床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介绍陈瑞超教授运用增液八珍汤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经验。陈教授认为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多属气阴两虚,气虚则传送无力,阴虚则濡润不足,日久发为便秘,即因虚致秘。临床诊疗中陈教授谨守病机,在审证求因的基础上宗“增水行舟”“塞因塞用”之要旨,运用增液八珍汤滋阴增液、润肠通便、补益气血,临床中据证加减,每获良效。现附验案1 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介绍封继宏副主任医师运用疏风祛痰固本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经验。封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与肺、肾关系密切,多因感受外邪导致气道挛急而发;病久入络,痰饮阻肺,气机升降失调,迁延难愈;后期正气亏虚,肾不纳气,一遇外邪引动,咳喘即发。治疗上首当疏风解痉,继之祛痰和络,后期注重固肾纳气,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介绍姜建国教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经验。姜教授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乃心脏的功能性疾病,患者除心脏、胸部不适外,尚有心理情志的改变,属典型的“双心疾病”。其发病以心肝两系病变为主要矛盾,心失所养、肝胆气机不利是病机根本。治疗上,姜教授以补养心脏气血、疏利肝胆气机为根本大法,达到心神、情志的双向平定,利于疾病向愈。姜教授还认为本病有男女虚实的偏颇,这与男女先天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女性患者多虚或虚实夹杂,男性患者以实证为先,在养心疏肝的基础上再斟酌用药的差异性,并根据患者证候的不同,随症加减治疗,取效霍然。  相似文献   

9.
介绍雷磊教授治疗绝经综合征的经验。雷教授认为肾精亏虚是绝经综合征的主要病机,气机失调是其重要病因,日久可继发痰浊、瘀血致病之变,造成围绝经期证候复杂和病情缠绵难愈。因而雷教授治疗上常从补益肾精、调和气机论治,临床擅用更年方随症加减,并根据患者激素水平,联合芬吗通替代治疗,中西并用,配以呼吸吐纳法和穴位按压等多种治疗方法数管齐下,进而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平衡,改善卵巢功能,帮助患者安稳度过绝经期。  相似文献   

10.
总结袁长津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袁教授认为胃痛之病机包括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包括寒邪阻胃、气机郁滞;不荣则痛主要为心脾两虚。治疗上善于多方合用以治疗胃痛,针对寒邪阻胃为主的胃痛,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良附丸合丹参饮加减;气机郁滞为主的胃痛予小柴胡汤合越鞠丸加减;心脾两虚为主的胃痛,予归脾汤加减。  相似文献   

11.
介绍李延萍教授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经验。李教授认为FD病位虽在胃,但脾虚为致病之本,肝郁、肝虚、肝火为致病关键,病程日久,病入胃络而多痰多瘀,故在治疗上应强胃健脾调气机,补肝疏肝和胃气,平调寒热和阴阳,祛湿活血并通络。临证采用药对升降理气,多用花类药疏泄肝气,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平调寒热,以芳香化浊之品祛中焦湿浊,选用虫类药涤痰化瘀通络。并附验案1 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通过整理《伤寒论》中关于“心悸”的论述,发现《伤寒论》中论治心悸的内容分散于“太阳”“少阳”“少阴”“厥阴”四篇中。病因各有不同,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以先天亏虚为主,或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心脉失养;实以气机郁滞为主,气之升降出入失常,精血津液运行受阻,痰瘀由生,痹阻心脉。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密切相关。本病可分为气血亏虚、阳虚水停、阴虚阳亢、阳气郁滞、肝郁气滞5个证型,在治疗上应从把握病机出发,首辨虚实,对于虚实夹杂者,辨清主次,虚者益气、补血、温阳,配伍养血安神之品;实者理气、温通、化饮,配伍重镇安神药物,辅以心理疏导,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介绍吴远华副教授治疗小儿重症肌无力(MG)(眼肌型)的临证经验。吴教授认为小儿多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肾常有不足,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治疗应补虚为本、健脾益肾,同时联合西药,取长补短,实行分期论治、随症加减,对于难治病症、针药并用,以改善眼外肌麻痹症状。  相似文献   

14.
介绍柏正平教授对肺结节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临证经验。柏教授认为,肺结节发病之内因多为肺气亏虚,肺之抗邪能力降低,外因为外邪隐袭犯肺;病理因素有痰、热、瘀、毒等;其病位在肺脾,基本病机为气机不畅、热毒滞肺、痰瘀互结,以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为治疗总原则。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清肺散结方,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灵活加减,强调苦寒清热及祛瘀散结之品不宜久用,应中病即止,以防损耗肺气,并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古代文献为基础,结合现代医论、验案及实验研究对冷淋的源流、病因病机、类证辨析及临床论治进行系统论述。冷淋与现代医学中慢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相类似,其基本病机或为寒湿犯脬,或为肾阳亏虚、寒邪入侵,或为气机郁滞,寒邪蕴结下焦、膀胱与肾气化不利。临证多采用温脬散寒、利湿通淋,温补肾阳、通淋散寒,理气解郁等治法,同时注意治疗兼证。亦可采用汉椒根、槲若、南扁豆等单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本病临床应与生理性寒颤、热淋寒颤、胞痹、膏淋、劳淋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介绍徐健众主任中医师治疗胃痞的临床经验。徐师认为胃痞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中焦不利,气机壅滞,升降失调为病机要点,病位在脾胃,与肝、肺、肾皆相关。其指出治疗胃痞应重视全身脏腑经络气机整体调节,首要理气补脾复运,以健脾益气为本,气机调畅为要,辅调肝肺,佐以补肾为核心,亦不可忽视气血津液并重,阴阳寒热兼调。其结合临床经验自拟验方八仙汤,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介绍滕晶教授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郁闷不舒型中风急性期的经验。滕教授从情志角度论治中风病,提出“情志伏邪说”,认为心理紊乱状态是产生情志伏邪的基础,情志伏邪为中风发病的本质病因,郁闷不舒状态是本病最常见的心理紊乱状态。中风急性期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当祛邪通阳、宣畅气机,并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郁闷不舒型中风急性期之上焦气机郁闭者,可行气活血、化痰清热,使气机宣通、情志舒畅,症状缓解。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介绍王秀娟教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经验。 王教授认为,顽固性呃逆为寒阻中焦,正邪相争,寒邪上逆,气机失常所致。治疗顽固性呃逆多从“中焦阳气不振,气机升降失常”入手,以“脾胃气血升降论”为理论基础,倡“温中健脾,调和中焦升降”之法,具体包括3个方面:以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为法,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或黄芪建中汤加减;以调畅气机、斡旋中焦为法,予以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柿蒂汤加减;以抑木扶土、调节情志为法,予以逍遥散加减。同时注重情志的调护。王教授治疗顽固性呕逆,诊疗思路清晰,切中病机,用药精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介绍张勤修教授治疗梅核气的经验。张教授认为梅核气的发生多与七情郁结、气机不利、痰气交阻密切相关,临证治疗重在立足于肝,多脏同调,注重局部症状的缓解,并以情志转移思想指导临床治疗,嘱患者对“不良行为说不”,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律”。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养心助眠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例。对照1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2组采用养心助眠膏治疗,对照3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养心助眠膏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4组的综合疗效、睡眠时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1组的90.0%、对照2组的85.0%、对照3组的7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睡眠时间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不良反应率治疗组与对照1、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养心助眠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