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近年来世界各地特大地震频发,尤其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的9.0级特大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引起了全世界对于核电站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美国和欧洲规范进一步明确了防范与缓解严重事故、提高安全可靠性和改善人因工程方面的要求。实际上,经过近20年的密集发展,全世界400多座核电站积累了8 000多堆年的运行经验,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满足第二代标准的第三代核电站。而  相似文献   

2.
核电厂一体化堆顶组件(IHP)通风围板为驱动机构磁轭线圈的冷却提供了间隙均匀的通道.为了优化IHP通风围板的设计,根据ANSI/AISC N690分析了当前设计的通风围板的关键结构件在D级使用限制下的应力和变形并对关键结构件进行了初步设计优化,然后对IHP通风围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对通风围板进行了最终设计改进.经过抗震设计优化通风围板的最大应力值分布趋于均匀.本文对抗震类设备的设计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核电厂址的选址和核电设施运行过程中的火山安全问题是难以避免的重要议题。在过去的核电选址和安全运行评价的过程中,对火山灾害的考虑仅局限于已知10ka内喷发过的全新世火山。201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颁布了IAEA/SSG-21号火山安全标准专用安全导则,基于板块俯冲带火山岛弧系统火山活动的特点,提出在过去10Ma内发生过火山活动的地区在未来也可能发生火山活动,是评估一座火山在未来是否将发生任何火山活动的合理依据。同时,IAEA/SSG-21也针对火山熔岩流、碎屑流和火山灰空降等火山灾害可能影响的范围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不同火山灾害现象的安全评估范围。文中以IAEA/SSG-21号《核设施厂址火山灾害评估》为技术依据,针对中国火山活动的特点,改进了中国大陆核电厂选址的火山灾害评估技术方法,并以海南琼北火山区为例,编制了适应IAEA/SSG-21导则的火山灰灾害概率图。文中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大陆核电厂选址和核设施安全运行过程中的潜在火山灾害评估提供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日本核电厂抗震设计及选址中的活断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向东 《地震地质》1993,15(4):401-407
概要地介绍了日本核电厂抗震设计及选址中活断层评价的原则与方法、活断层调查程序和评价标准,以及活断层评价的经验与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海啸及防御研究的综述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中国地震海啸的研究历史,并对未来中国类似灾难防御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已运行和在建的核电厂涉及的技术种类较多:有些采用国内技术,有些引进国外技术,且引进的国家及技术均有所不同,这就造成现有中国核电厂设计依据的法规和标准有所不同。对于核电厂的抗震分析,核电厂设计依据不同必然对一定阶段下核电厂抗震设计的深  相似文献   

8.
近期,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了系列科学战略报告。此文将对USGS发布的《自然灾害科学战略》(Natural Hazards Science Strategy)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以期能够对我国相关工作有所借鉴和参考。该报告提出了USGS在自然灾害科学战略中的使命和4个相互关联的科学目标,同时对各目标下的核心职责和将采取的战略行动及未来远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某核电厂的联合泵房两侧直立翼墙以及排水沉管为交叉设计,且属抗震I类物项,因此,考虑土-交叉体系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抗震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实际核电厂条件为背景,基于ANSYS分析平台建立了翼墙-沉管交叉体系-地基静动力分析模型,运用UPFs创建的粘弹性边界单元考虑无限地基辐射阻尼影响及地震动的输入,并精细化模拟地基材料的力学特性及交叉体系的空间分布形态,开展了静动力荷载联合作用下翼墙-沉管交叉体系的响应分析,探究交叉体系结构的应力、变形及加速度峰值等响应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直立翼墙与排水沉管交叉部位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翼墙结构的竖向加速度响应与竖向及顺沉管水平向位移变形有较大变化,沉管在交叉部位的响应也有显著增加。研究成果可为核电厂取水工程构筑物的类似交叉体系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核电厂厂址特定地震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抗震设计中涉及的法规、标准和导则中关于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的技术背景和要求.基于近些年来我国开展的核电厂厂址可行性研究阶段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结果,分析了一些潜在厂址特定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及其与规范标准反应谱的差异,探讨了规范反应谱对我国核电厂工程的适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tectonic background,focal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2008. The earthquak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result of long-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Bayan Har Block and the Sichuan Basin. Most of the earthquake energy was released in an area (the seismic source body) 330km long,52km wide and 20km deep over 100s. Energy release in the source body was extremely uneven,and strong ground motion in the epicenter area shows obvious asymmetrical character in the time and space scale. The high-intensity area is distributed along the source body,and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bears an obvious anomalous characteristic.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casualties caused by this earthquake were in the areas of intensity IX or above. Houses,schools and hospitals etc. suffered serious damage. Lifelines such as transportation,water conservation etc. also suffered significant damage. Besides,earthquake-triggered avalanches,landslides,mud-rock flows and so on were extremely serious. The tremendous earthquake disaster highlighted the deficiencies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anagement,scientific earthquake research,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and publicity of earthquake preparedness and disaster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2.
The main technical backgrounds and requirements are introduced with regard to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design parameters in several domestic and American standards, codes and guides involved in the seismic analysis and design activities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China.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from site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of domestic nuclear power plant projects in the last years,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site specific design spectra are analyzed in comparison with standard response spectra, and the suitability of standard response spectra for domestic nuclear power plant project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The main technical backgrounds and requirements are introduced with regard to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design parameters in several domestic and American standards,codes and guides involved in the seismic analysis and design activities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China.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from site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of domestic nuclear power plant projects in the last years,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site specific design spectra are analyzed in comparison with standard response spectra,and the suitability of standard response spectra for domestic nuclear power plant project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断裂构造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断裂构造调查与评价的技术思路、发震构造鉴定、能动断层鉴定与调查、地表断裂影响评价、发震构造与能动断层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从核安全法规的层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对核安全法规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较好地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由于抢险救灾组织体系不完善,救助行动迟缓,会使灾情扩大。为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实效的国家防灾体系。以美国、日本为例介绍了防灾体系的发展模式、防灾体系发展的3个阶段等。认为他们的经验、教训,可为我国防灾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福建长乐显应宫遗址埋没原因调查为例,论述了对于可能影响核电站厂址安全的自然灾害,开展调查评价的技术思路和内容。希望对类似灾害的调查评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中国城市地震灾害特点及城市地震灾害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国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初步设想,并对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特点、组成及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中国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工程是实现减轻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任雪  李俏  张丽 《山西地震》2014,(4):15-17
科技期刊是传播创新成果的主要媒介,是我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中的主流媒体之一。从当今科技期刊的特征入手,分析了科技期刊在我国防灾减灾事业中发挥的作用,并对科技期刊今后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防灾减灾事业进行了设想。  相似文献   

19.
如何看待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地震预报研究至今已40多年,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社会和民众对准确预报地震的期望十分迫切,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得一些群众对地震预报工作产生怀疑和不理解。地震预报研究到底有无作用?本文从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预报的难点和我国地震预报探索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效作一阐述,并对如何提高地震预报实效提出几点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企业应急预备"项目致力于关注和指导企业的应急防御工作的开展,是美国国家公益防灾宣传项目——"应急预备"的扩展项目之一。自实施以来,它鼓励企业通过制订企业保护方案、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和保护企业资产来做好防灾准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施效果。该项目在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能动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宣传防灾信息、注重企业间的应急合作等方面对我国企业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