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非农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征地活动发生频繁。在征地过程中和征地后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怎样既保证国家建设的用地需要,又切实维护好农民利益,有利于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实现征地制度规范化、市场化和法制化。为此,广东省佛山市国土资源局作为国土资源部2001年批准的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在征地补  相似文献   

2.
据新华社合肥4月28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3.
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是个长期任务,需要做很多工作,但根据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我认为,要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利益与农民种粮利益的关系,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民土地权利的关系,国家保护农民权利与农民保护自己权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重大决策,并明确要求“加快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需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经由征转为国家建设用地,但由于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基本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不适应性和滞后性日益彰显,存在极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弊端。为此,构建新的土地征用制度、从而保证农民在土地开发利用发展进程中分享收益,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亟需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农村改革成绩显著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  相似文献   

7.
《国土资源通讯》2009,(11):F0002-F0002
6月8日至10日。“成都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现场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会议召开作出重要批示,对推进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会上致辞,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李克强重要批示精神。抓好贯彻落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创新,突出改革重点,把握关键环节,注重依法规范,尊重农民意愿。最大限度凝聚共识。争取形成制度性成果,更好地推进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分别在会上致辞。  相似文献   

8.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本文认为创造条件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根本途径。农民拥有完整的土地财产权法律地位是前提条件,其核心是拥有对土地产权的自由处置权或交易权,保证农民土地使用产权能够在市场中合法交易流转。为此本文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及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现状出发,阐明了土地流转与土地财产之间的关系,在深入分析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农民财产权的具体对策,为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3月26日,不动产登记工作第一次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主持会议并讲话。姜大明强调,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一项重点改革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制度”等精神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征地是事关农民利益的大事,征地制度则是涉及国家、集体、个人等不同权利主体的复杂制度关系。近年来,由于原有征地制度已经与现实不相适应,在补偿标准、安置方式等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方面明显滞后,操作程序也相对缺乏透明度,从而导致上访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群众上访案件中涉及土地问题占近40%,其中约60%涉及征地。征地制度改革也因此逐步展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0月,广东省出台《集体建设用地合作权流转管理办法》,一时间经济法律界的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有的指出:(1)珠三角地区二十年来土地出租用于非农建设市场活跃;土地发挥了最大的经济效益,当地农民因之走上富裕道路:(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参照国有土地的管理办法出让、出租,实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所有权权能的全面行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3)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者签定有偿使用合同并获取土地收益,从根本上解决了被征地农民与政府的矛盾;(4)国家对某一项工作做出改革决策之前一般先进行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以后全面推开,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不久将在全国实施……  相似文献   

12.
图片新闻     
《国土资源通讯》2013,(23):F0002-F0002
11月28日,中央宣讲团成员、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在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等陪同下,在南昌市新建县樵舍镇朱坊新村走访农户,了解新农村建设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与村组干部及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交流.向村民宣讲国家土地管理新政策,并解答农民关心的农村土地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行征地制度经过数十年的运行,其政策的生命力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趋于递减衰竭,目前总体上弊大于利,亟待改革突破。建议逐步取消现行征地制度,在符合规划、执行计划前提下,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用而不征",让农民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各类经济建设,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改革的实质,是彻底解除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征收与农民集体争利的法律基础,通过搭建新的、公平、持久的利益关系格局,重新构建维护农民集体长远生计、助推新时期我国农村新发展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长期对粮食生产实施补贴政策,尤其是2004年以后,为了提高粮食补贴效率,开始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但是补贴效果仍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农民在利用和保护耕地中应得补偿(或补贴)额度进行合理的计算。在从农民的角度出发考虑粮食补贴的同时,也要考虑国家的财政压力,而且中国农业发展最终还是要实现市场化,因此就有必要探索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补贴方法。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完善农业补贴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目前法律未对“公共利益”做出明确的界定,致使征地范围失控,损害农民利益,引发大量群众集体上访,影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问题,以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的要求作为切入点,在深入分析当前征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订《公益性征地目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设计思路,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浙江安置失地农民的十种办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妥善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浙江省委、省政府较早开展了征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多形式安置被征地农民。2002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征地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通知》等文件。浙江省在探索多形式安置被征地农民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安置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10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目标,针对我国工程师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卓越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及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改革等内容。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卓越测绘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国部分省级测绘部门的野外测绘队,开始招用一定比例的农民合同制工人(以下简称农民合同工)。这是测绘行业用工制度的一大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林权制度改革纪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权制度改革意义重大。——胡锦涛当前,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项改革有利于调动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利用和保护好林地资源,要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  相似文献   

20.
林权改革,山乡巨变。这是一场涵盖我国百分之七十国土的重大变革。沉寂多年的25亿亩集体林地,终于在林权改革的大潮中显现了自己蕴藏的深厚价值,也寄托了党和政府通过林权改革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民致富的深切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