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中论述了在地球赤道上空,地月距离存在4.425a 的变化周期,是由于月近地点在8.85a的周期性运移中,每到黄径0°和180°(赤道线上)在地球自转的背景下使地月距效果相同所致。而每年的地近日点(1月3日或4日)正置圣诞节过后几天,因此,日、月、地相对运动每隔4.425a 在圣诞节前后三者距离总会达到最近。本文计算了1910~1991年圣诞节前后赤道上空地月距离的变化,发现日、月、地最近时与厄尔尼诺、地球自转、海平面变化,地裂缝等自然现象的发生存在着统计上可以认可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北半球海洋气温的长期振动与地球自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近百年来北半球海洋气温长期振动与地球自转变速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地转速度变化影响海洋气温变化的可能途径。分析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年变化率和北半球海洋气温年距平存在着显著的后延0~7年的高相关。  相似文献   

3.
地球自转变速可能对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维宏 《海洋预报》1991,8(4):28-34
本文从一个理想的地球大气和地球海洋出发,研究了固体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引起的大气和海洋的附加运动。结果论出,地球自转减慢时,附加的经向气流和经向海流向赤道辐合,纬向气流和海流有向东的分量,地球自转加快时则情形相反。分析认为地球自转速度在几年内的起伏可引起大气和海洋的异常运动并可激发出埃尔-尼诺形成时的海洋波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交叉谱分析揭示了地球自转存在152个月,12个月和6个月的显著周期。赤道东太平洋SSTA存在38个月,214个月,51个月和3个月的显著周期,并且二者在38个月和152个月的周期上关系密切。落后时间长度谱显示,对于38个月和152个月的周期,海温的变化能影响地球自转的速率;而对于214个月的周期,地球自转的变化能影响海温场的变化,但此为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6.
7.
分析了1979-2018年两类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月平均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对流降水异常、大气环流异常等特征,发现东部型、中部型厄尔尼诺期间海洋及大气加热场并不是赤道对称,赤道以南热源强度大于赤道以北.大气对热源的响应表现在:1)低层在大气热源西侧出现南、北半球...  相似文献   

8.
厄尔尼诺事件与广州降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1910—199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与广州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强厄尔尼诺当年,广州雨水偏多;在弱厄尔尼诺当年,广州雨水偏少并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9.
台风频数与厄尔尼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克式 《海洋通报》1998,17(3):15-23
依据1949-1994年台风和厄尔尼诺资料,统计分析了研究海区台风概况和厄尔尼诺、反厄尔尼诺以及正常年台风活动情况。探讨厄尔尼诺,反厄尔尼诺年与台风出现次数。  相似文献   

10.
11.
12.
宋德众  张容焱 《台湾海峡》1999,18(3):239-242
资料统计分析显示,ElNino年,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较常年显著偏少,LaNina年,影响福建热带的气旋较常年偏多,t检验表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其机制是,ElNino活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大,位置偏南、偏西、ITCZ位置偏南,热带气旋生成区对流活动弱,不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北上影响福建,LaNine年,副热带高中度北,位置偏北,偏东,ITCZ位置偏北,热带气旋生成区对流活动旺盛,有利于热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地球生态系统的功能,剖析地球发生的现象。研究发现,地球大气的碳平衡、地球的硅元素输送、地球自转的平衡,揭示了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难以想象的精准性和其超强的控制能力,而且能够充分保持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地球生态系统的功能,剖析地球发生的现象。研究发现,地球大气的碳平衡、地球的硅元素输送、地球自转的平衡,揭示了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难以想象的精准性和其超强的控制能力,而且能够充分保持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强化海洋数据(enhance ocean data, 简称EN4.4.1.f) 1980—2016年的再分析逐月资料, 根据海表盐度异常(SSSA)指标, 找出与厄尔尼诺关系最为重要和密切的盐度变化区域, 并区分两类厄尔尼诺。利用海表面温度作为两类厄尔尼诺的时间相关系数指标, 通过研究其水平分布发现: 在热带太平洋存在着多个能指示两类厄尔尼诺的盐度变化区域, 在东部(EP)型厄尔尼诺时期, 最显著的SSSA关键区主要出现在日界线附近的西太平洋暖池区域东边缘, 并以赤道和日界线为轴线呈中心对称分布; 而在中部(CP)型时期, 关键区在日界线以西的赤道太平洋, 且在日界线以东的SSSA分布则呈现沿赤道的经向非对称性, 这种非对称性在东南太平洋出现了与EP型厄尔尼诺时期相比更为显著不同的正SSSA关键区。文章以此找到关键区域中能够较好代表并区分两类厄尔尼诺的区域, 对挑选出的多个关键区进行有机组合, 定义了一组以SSSA为指标进行有效区分两类厄尔尼诺的方法, 并以此指数对近年来发生的两类厄尔尼诺进行合理再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多年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东中国海海面温度(海温)场对厄尔尼诺与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遥响应情况,结果表明东中国海海温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密切的关系,其年际变化特征与一些学者提出的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相吻合,同时,分析还发现上并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前冬半年海温异常偏高,而下半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年冬半年海温异常的偏低,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厄尔尼诺事件与影响粤西的热带气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6-1997年的热带气旋资料,对厄尔尼诺事件与影响粤西地区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尔尼诺年影响粤西的热带气旋较常年频繁,厄尔尼诺年则明显少于常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弱变化与西热带气旋活动的频数明显相关,呈一种反位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949~199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持续年[1]即1958、1983、1987和199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不含热带低压,以下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1958年与1992年相似,为叙述方便,称之为A类年,1983年与1987年相似,称之为B类年,A类年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较B类年多,海上转向个数也多,但影响南海的个数较B类年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的东中国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厄尔尼诺形成和发展期间.海平面下降并出现负距平值.在厄尔尼诺过程温度距平强度指数急剧上升时,海平面下降明显,最后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热带气旋与厄尔尼诺事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利华 《海洋科学》2001,25(9):36-38
根据近50a的实测资料,对中国热带气旋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如下认识:(1)在厄尔尼诺年,中国热带气旋明显偏少。(2)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大,中国热带气旋的个数越少。(3)中国热带气旋的强度越大,在厄尔尼诺年出现的机会越少。(4)在厄尔尼诺年,中国热带气旋初次登陆的时间偏晚,终次登陆的时间偏早。(5)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大,中国热带气旋期的历时越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