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子泉  张昭栋 《内陆地震》1994,8(2):127-133
根据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参考已推导出的线对地漏电的基本公式.给出了《地电观测技术规范》允许漏电电流最大值时的电阻率相对误差三维分布图及平面等值线图,并讨论了其分布特征;同时给出了不同位置ρs相对变化1.5%时的漏电电流三维分布图及平面等值线图;粗略地给出了外线路绝缘电阻的允许范围,为提高地电台站布设的经济效益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河北省现有4个地震前兆地电台站所处的地震活动环境、地震构造背景、台址下地层介质的电性结构;同时还分析了这4个地电台观测资料的映震能力,认为在特定的地震活动环境、断裂构造条件下有利于地电阻率前兆的观测时能够捕捉到地震前兆信息。地电台站观测中,高—低阻型电性断面或电性断面的高阻、低阻差别较大是具有较强地震映震能力的台址条件。分析认为,河北省北部地区目前为地电阻率异常失控区,需合理增设地电台站。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震地电场观测时的漏电干扰问题会影响到观测质量和地震监测效能。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点源干扰源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地表点源对地电场观测影响模型,根据模型计算点源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幅度,然后求解干扰源相对于中心电极的位置。将定位方法应用于高邮地震台和汉王地震台实际干扰源排查工作中,定位结果与实际干扰源位置基本一致,测区外干扰源定位误差小于2%,测区内干扰源定位误差小于20 m,并对影响计算误差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两个台站的实际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定位方法为地电观测实践中查找点源漏电干扰源提供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定位点源干扰源位置,提高干扰排查效率。  相似文献   

4.
地震台站地电场观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必须快速发现并消除干扰源,以保障观测数据的正常输出。2019年5月17日—6月4日,昌黎地震台地电场观测受不明原因干扰,观测数据产生畸变,与已知干扰类型数据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常见干扰源所致数据变化形态特征不同;按照干扰数据变化特征,假设干扰源与观测台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布设简易的野外观测点,成功定位本次观测干扰源。最终确认,昌黎台地电场干扰由位于台站东南方向的铁件铸造厂变压器电缆漏电所致。此次干扰源排查,可为同类地电台站观测数据干扰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开坊 《地震》1992,(4):79-80
在地电台站,外线路绝缘检查是一项很重要的经常性工作,但现行查线方法比较费事,并受到天气限制,达不到规范要求。利用二极管作通断装置,配一室内地线,便可使供电线的检查变得非常简便,有助于及时判定资料可靠性。 在地电观测中,外线路(主要是供电线)漏电,是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常见故障,一旦出现异常变化“漏电”便是第一怀疑对象。  相似文献   

6.
地电场异常变化是地震前兆观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我国地震台站地电场观测资料经常受到各类干扰的影响,人为漏电亦是一种常见干扰.本工作通过构建漏电偶极源二维地电场模型,正演偶极源对观测电极产生的电位差比例系数,采用牛顿迭代算法,实现漏电位置的精确求解.在模型基础上,进行模拟位置漏电及台站实际漏电实验,分别对反演算法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牛顿迭代的地电场人为漏电反演算法,无论是在模拟实验还是台站的实测检验中,均能实现对漏电干扰源的有效定位,且算法收敛快速稳定.地电场人为漏电干扰源定位可执行程序可通过邮件向作者获取.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一种地表偶极源干扰影响模型和动态枚举定位求解方法.该方法基于均匀电流场和点源电流场模型,由地表偶极源对不同测点的影响幅度和测点位置求解偶极源位置,并给出了仿真计算结果.利用该方法结合高邮地震台人工干扰源试验观测数据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将干扰源定位于30 m范围内的小区域, 较好地验证了本文模型和定位求解方法的正确性.该研究可为地电观测台站周边工农业漏电干扰源的定位和查找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8.
提出长短极距比值干扰源定位方法用来定位地电观测中出现的地表干扰源。该方法基于均匀半空间模型且地表干扰为点电源,利用地表不同位置的干扰源所引起的同测向长短极距的电场变化差异,联合多测向比值来定位干扰源位置,并应用到徐庄子台漏电干扰一例和高邮台偶极源试验中。结果表明:利用长短极距比值法,能有效定位干扰点源,且能定位偶极干扰源的其中一个电极。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文献[1]、[2]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消除地电阻率观测中线间漏电的新方法。该法通过在安徽省灵璧地电台的实验,证明它是简单易行、投资低、收效大,具有推广价值。并为今后地电阻率观测提出了一种新的外线设计方案。 新方法的理论及实验基础 文献[1]、[2]详细讨论了地电阻率观测中线路漏电问题,系统地介绍了在安徽省屯溪地电台所做的漏电实验。其中获得的主要结论是:(1)用理论公式定量地算出供电线对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超声导波对充水埋地管道局部损伤识别的可行性。根据Navier空心管理论得到充液埋地管道的频散曲线,并通过压电传感器阵列激励超声导波,对具有轴向单缺陷以及双缺陷的管道进行损伤检测。根据端面回波信号得到波速,利用缺陷回波的出现时间确定损伤位置。结果表明:通过缺陷回波计算得到的单缺陷和双缺陷位置与设计值相符;缺陷回波信号峰值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大而增大,且缺陷的试验值与理论值误差均小于3%。说明基于超声导波可以实现充水埋地管道的轴向损伤定位。  相似文献   

11.
结合测区的地质水文资料,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河源和平地电台地区建立三维有限元物理模型并进行物理环境变化下的数值模拟实验,并分别计算了正常状态、地表雨水、挖土施工、地下低阻流体四种情况下真电阻率的变化对观测电阻率的影响,在四种情况下模拟分析不同的电极埋深对电阻率观测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埋深越深,对表层电阻率变化越不敏感,而对深层环境变化反映越明显;相反,电极埋深越浅,越容易受到表层环境的干扰,而对深层有意义的变化却反映迟钝。  相似文献   

12.
针对银川地电台查漏电工作中现有断线器装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所做的改造实验。实验根据银川地电台观测点实际线路布设,利用继电器的开、合原理为设计思路。通过实际试验用继电器和线路,在地埋电缆的供电极和测量极线路中进行测试,实现了线路与电极断开和接通,可替代现有故障断线器的工作,也可作为测量极线路断线装置。实验结果满足地电线路查漏电和测绝缘工作时线路断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对C-ATS地电仪系统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进行了介绍,结合维护检修经验对C-ATS地电仪常见故障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故障的排除方法进行阐述,检查维护仪器的方法经验,对其它地电台站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河源地电台全空间地电阻率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源地电台开展的深孔短极距试验观测,其电极深度达65m左右,μ值(H/L)达2.4。这种近似全空间的地电阻率观测方法,经试验证明在降低地电台站地表环境干扰因素的影响,提高观测精度,降低线路造价和维护费用等诸方面的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四极对称的视电阻率测量中,外线漏电是地震前兆研究中一个重大干扰因素。为了研究线路漏电对视电阻率测量影响的定量关系。找到一种简单易行的消除或压低漏电干扰的方法,我们于1984年5月在安徽省屯溪地电台做了漏电影响的有关实验。 屯溪台基岩岩性为砂岩。实验选用EW向线路,AB=1000m,MN=200m,四极对称,A极供正电(图1),电极埋深2m。极板为100cm×100cm×0.3cm的铅板。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在对中国东部地电台站受干扰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运用均匀半空间电场分布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了符合目前台站精度要求的各种工业游散电流干扰源避开距离的计公式;避开距离是干扰源漏电等效电流强度的线性函数,并与所要求的信噪比,供电极距的长度成正比,与工作电流 I_0成反比。文章讨论了公式中各个因子的含义及取值方法,最后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了应用该公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背景场探测项目要求及全国地电台站规划,在肥乡地震台新建大地电场观测项目,对该台进行了非工频干扰测试、工频干扰测试和电测深测试,结果显示,该台具备新建地电场观测项目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地埋电缆普遍被应用于通讯等诸多领域,地埋电缆漏电现象普遍存在,查找解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所探讨的是利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查找确定中卫大地电场台地埋电缆漏电位置的方法,简单易行,能够快速准确的排除故障,从而使观测系统正常工作。尽可能减少因漏电产生的非地震异常数据量。  相似文献   

19.
地电阻率观测各类干扰源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电阻率观测是我国地震前兆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已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和强震震例。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部分地电台站观测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导致地电阻率前兆观测资料受到较强的干扰。本文通过对国内现有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分析、干扰源的调研,研究了各类干扰产生的原因及识别方法。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地电阻率观测抑制干扰的技术和方法及数据使用与处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2018年洛阳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区域出现的1次典型漏电干扰进行分析。经初步分析、干扰源模拟定位、干扰源现场调查等,确定干扰源的位置。通过对此次干扰的分析与排查,归纳总结出一种便利、快速的干扰检测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