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目的Gagin 和 Neumann(1 980年)阐述了以色列播云试验的目的是:验证在以色列的Kinneret 湖汇水区(Tiberias 湖和 Galilee海),用飞机直接播撒碘化银并用地面碘化银烟雾发生器补充,对冬季大陆性积云进行催化以增加降雨的可能性,并确定可获得播云  相似文献   

2.
3.
澳大利亚进行播云试验地区及其附近地区降水记录的统计学考察强烈地显示出播撒的滞后效应。最明显的效应是增加了播撒日后1—3周的降水,从而使播撒成果的传统的统计学估算出现错误。通过与早期结果和地面播撒碘化银后冰核浓度持续增加的某些观测结果相比,可以说播撒的持续效应中包括了次生冰核的作用。如果是这样,那么次生冰核必定比碘化银本身能更有效地增加降水,因而推想可能有比迄今为止使用的方法更好的促进降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塔什干会议上Warner曾谈论到,播云试验要得出能为科学界所接受的结果的若干必要条件。主要的条件是要有过硬的物理评定和统计评定。即使从表面涵义看,以往的一些据称已证明播云增加了降水的试验中,也没有多少个能符合这些条件——Warner  相似文献   

5.
层状云播云线源非均匀、非定常输送扩散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余兴  戴进  郭建侠 《高原气象》2002,21(3):288-295
大多数层状云播云线源输送扩散模式常采用一些不合理的假设,使得输送扩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些物理过程被忽略。烟团轨迹模式能够处理源参数和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适用于各种尺度和各类源的输送扩散模拟。因此,本文建立了一个模拟层状云播云线源输送扩散的三维时变烟团轨迹模式,并考虑了地形,垂直风切变作用,播云参数的时空变化和线源的湿清除效应。增雨作业实例我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的播云线源输送扩散特征与输送扩散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相吻合,并且再现了非垂直(与风向上)多条播云线源非均匀非定常的输送扩散特点。浓度等值线水平,垂直分布均不规则,比均匀定常点源更为复杂,整体不满足高斯浓度分布,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均匀定常模式已不适用。另外,模式能够精确地模拟出播云线间的精细结构。  相似文献   

6.
1.引言在自然条件下,用冰核气溶胶对过冷云的催化,并不常常得到明确的结果。这似乎不仅是由于被播撒云的物理条件的差别,也是由于所用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引起的。按Gorbunov等(1976年)对很多试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苏联乌克兰水文气象研究所六十到七十年代夏季播云增雨试验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成果。一、播撒试验结果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的第一阶段是由Г.Ф.普里霍季科(Прихотъко)领导。人工影响的主要对象是浓积云。是用飞机往云顶投放干冰进行的。通过初步试验,得出激发浓积云降水的综合判据  相似文献   

8.
液态二氧化碳播云物理效应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鹏  陈保国  雷恒池 《气象》2004,30(2):34-38
使用液态二氧化碳 (LC)对过冷层状云进行催化后 ,通过飞机粒子测量系统 ,GPS定位以及地面测雨雷达和地面雨强研究了催化前后云微物理参数的变化 ,揭示了部分因催化后产生的物理效应 ,特别是雷达RHI上 2 5dBz回波在负温区出现较对称的凸起尖峰 ,可能是小冰晶的凝华增长释放潜热而引起的动力抬升所致。得出了催化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黄淮气旋中人工增雨播云区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王以琳  王建国 《高原气象》2006,25(1):128-137
利用冷云人工增雨冰水转化理论,较详细地分析了一个黄淮气旋的垂直结构。讨论了该气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部位有利于冰晶通过水汽凝结或凝华增长的条件,给出了作业前根据宏观物理量确定气旋中播云区的方法。分析表明,在气旋初生期,气旋各部位的冷层都有较好的水汽条件;在气旋发展旺盛时,冷锋前和暖锋前的冷层水汽条件较好;在气旋锢囚后,只有暖锋前的冷层和气旋中心水汽较多。而暖锋前的冷层中总是液态水最多的部位。  相似文献   

10.
一次飞机播云的微物理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5年6月29日对辽宁省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飞机探测资料,对人工增雨催化作业前后各高度层云的含水量、云雨滴数密度、谱型等微物理参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业云层(高度:4.0~5.5km,温度:-4.5~-13.8℃)的云水含量约为0.02~0.03g/m^3,是整个云体中最大的,但冰雪晶相对较少,特别是5km以上云层,冰晶粒子只有1000~2000m,因此对这一云层作业是适宜的。作业后在作业高度层产生了大量冰晶,由于冰晶和过冷云滴同时存在,导致小云滴的数密度由34.38cm^-3减少到8.97cm^-3,过冷液态含水量由0.015g/m^3减少到0.005g/m^3;大云滴和冰雪晶的数密度由618m^-3增加为2267m^-3、含水量由0.10g/m^3增加为0.17g/m^3;各高度层的云粒子谱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个实例验证了实施碘化银催化对作业云的微物理结构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河北秋季层状云物理结构及适播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2010年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对29块云体9架次飞机探测(或作业)资料,统计分析了河北地区秋季层状云气溶胶粒子、云凝结核CCN、小云粒子、大云粒子、降水粒子浓度和云粒子有效直径等物理特征。结果表明,河北地区适宜增雨作业的云系为中、低或高、中、低搭配的层状云,过冷层催化有利于云体发展,促使气流流入形成正反馈。适宜催化的作业层指标有:云层高度为4582 m,云内平均含水量≥0.1 g·m-3,所对应温度为-8.0℃,小云粒子浓度为236.5 cm-3。  相似文献   

12.
利用数字化雷达回波参数分析人工增雨播云条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迟竹萍  陈金敏  朱平盛 《气象》2001,27(4):46-49
利用数字化测雨雷达观测的层状云雷达立体扫描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得出层状云降水部分特征,并利用多元逐步回归获得催化作业效果指标y=2.0mm.h^-1,在使用雷达立体扫描资料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时指导方面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气象科技》1979,(2):26-28
世界气象组织增水计划的播云剂会议于1977年10月10-15日在索非亚举行。会上对播云剂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成核剂云中过冷水相的冰的生成可以通过同质核化或异质核化来达到。会议从总的方面讨论了成核作用,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体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媒体融合化发展,新闻节目制作方式正在向资源汇聚、开放式融合生产的新型制播变革。简要介绍利用制播信息化、媒体云平台和智能集中控制等应用技术,提出建立气象新闻媒体云,网络分布协同制作和演播室资源数字智能集控方式,实现中国气象频道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全媒体的综合防灾减灾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5.
2018年1月6日河北省出现一次低槽冷锋天气系统,利用两次云粒子垂直探测资料分析层状云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探讨冬季低槽冷锋系统层状云催化条件和催化时机.结果表明:天气系统初期西南风风速中心发生在6500 m高空时,风速随高度呈不连续分布,层状云云顶温度为-29.2℃,中低云层稀薄;3000 m以上云层粒子基本被冰化,云...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人工影响天气飞机播云作业效果评估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FLEXPART-WRF的催化剂催化范围模拟评估方法.以典型催化剂碘化银为例,开发催化剂物理化学特性参数清单模块,结合飞机播云特点和模式源项特点,将飞机不规则线性播撒方式离散化为连续移动点源播撒方式,实现模式对飞机播云的模拟能力.通过对一次飞机播云作业的模拟试验,证实了模拟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1980—1987年播云降雨的效果检验及其判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7年春季到初夏,在外场使用干冰进行了62次播云试验。用事后区域回归窜渡方法检验增雨效果,平均增雨效果为40%,其中积状云催化效果为51%,层状云为31%。根据统计-物理学分析,播云增雨效果与云顶温度,中云云厚密切相关。按照作业判断指标,一般在作业下风方35—60km 处出现最大增雨效果区。另外,用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法得到了两个估算和判别催化效果的方程。  相似文献   

18.
山东降水云系微物理结构数值模拟和播云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龚佃利  王俊  刘诗军 《高原气象》2006,25(4):723-730
利用MM5V3.5中尺度数值模式和现有基本气象业务资料,对主要影响山东的2003年4月17日春季暴雨和2002年10月24~25日秋季冷锋降水过程进行数值预报,在预报效果较为理想的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资料,特别是利用Reisner霰方案计算的云水、雨水、冰晶、雪和霰比含量数值,分析了中尺度对流云系不同发展阶段、冷锋层状云系不同部位的云降水微物理结构特征和差异,展示了背景场动力、热力和水汽输送等条件在云降水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分析了降水云层可进行人工催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用天气学、云物理学、统计计算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1997年5月份影响我省的两次江淮气旋降水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1)中低空水汽输送条件较好,都形成了大范围较稳定的降水性层状云系,出现了连续性降水。两次过程的深厚程度、动力条件有差别,云雨的宏微观特征也有所不同;(2)云中过冷层较厚,过冷水含量较高,大滴浓度较高,众数直径较大,有利于人工催化;(3)云层降水粒子的形成,在冷层以凝华和淞附增长为主,核化和繁生相对较小,进入暖层后,主要是云滴与雨滴以及雨滴间碰并为主;(4)用干冰进行了6架次人工增雨催化作业,经综合检验,约增雨10%~40%;(5)使用层状云数值模式进行人工催化模拟,当加入50个/L人工冰核,可使地面降水增加30%左右。如果过量播撒(加入500个/L)人工冰核,降水反而减少。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春季一次层状云的微物理特征及可播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4月4日河北中部地区一次针对降水性层状云系催化作业的飞机探测资料,结合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简称Micaps)、卫星和加密雨量等观测资料,对该层状云的微物理特征及人工增雨作业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典型降水性层状云,作业层中小云粒子平均浓度为147个/cm3,最大浓度为737个/cm3,平均直径4.29μm。云中含水量平均值为0.03 g·m-3,最大值为0.51 g·m-3,冰晶谱浓度最大值为1.12×10-3个/(cm3·μm1),适合播撒作业。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雨量变化表明,作业后3~4 h影响区雨量增加最为显著,为对比区雨量的1~3倍,可以认为作业有一定效果。此外,作业区和对比区的雨量比值和雷达反射率相关性远高于云黑体亮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