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子地图的空间认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电子地图的空间认知研究是地图空间认知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地图的概念与特点,分析了电子地图空间认知研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子地图空间认知研究的特点及主要内容。认为电子地图的空间认知研究具有内容更广泛、形式更复杂、实验难度更大等特点,电子地图空间认知的核心内容是从不同的电子地图上建立心象地图的过程及不同空间认知能力的用户在使用电子地图时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多媒体与数据库技术、电子地图系统空前发展,已使得它们之间相互结合更加紧密,出现了在电子地图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GIS)应用多媒体技术表达地理穿梭间信息的趋势.针对地理空间知识和空间关系及人类认知特点,设计建立了基于地理空间语义网络和多媒体表达的电子地图系统,探讨了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对应用实例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鲁政 《地理学报》2013,68(10):1401-1410
将意识层面的空间意象外化为可被度量及分析的对象,一直是行为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构建空间意象的结构而非意义入手,对该领域研究中的两种重要方法,即认知地图法和空间句法进行了比较,意图找到两种方法在空间结构性认知方面的相关性。基于句法空间结构的表达模型,分别就长沙太平街历史街区集成度及其认知地图的调研结果进行了比对,通过真实地图句法集成度与579 份认知地图意象要素出现频率等指标的比较,发现集成度指标与意象出现频率等指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在对认知地图样本进行轴线化转换并比照真实地图的轴线索引后,对真实地图句法集成度与579 份认知地图平均句法集成度进行比较,发现认知地图与真实地图的句法分析在结果上仍有较好的相关性,且节点、标志物两要素的出现频次等指标也与所在街道的集成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对应性。结论说明空间构形对人们结构性意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认知地图的句法分析对揭示人们空间知识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两种方法有相互补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认知地图的中国国际游客旅游空间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认知是地理信息科学、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科学命题,对于游客旅游决策也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尺度的游客所关注的旅游空间对象都有差异,而国际游客则具有空间活动范围尺度大、持续时间长等明显的空间认知特点。根据地理空间认知和认知心理学理论,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国际游客的旅游空间认知模式问题,着重探讨了国际游客旅游空间认知的基本过程、特征以及基于不同空间信息表达方式的游客空间认知效果等3个方面。研究发现国际游客旅游空间认知主要集中在旅游空间功能认知、旅游空间格局认知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空间认知对等导航电子地图的简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图功能的改变和移动服务独特的用图环境,提出采用“空间认知对等地图”以满足导航用户的认知需求;介绍“空间认知对等地图”的概念和地图中应表现的认知信息、地图的简化过程和简化过程中的拓扑关系维护,给出地图的简化效果。这种地图不仅能满足空间认知需要,而且能缓解目前在LBS应用中存在的地图数据与屏幕大小的矛盾,适应移动环境下用户的多行为状态和终端硬件特点。  相似文献   

6.
地理研究者的地图空间认知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研究者的地图空间认知过程,经历了地图的感知觉阶段、心象形成阶段、心象记忆对比分析阶段和认知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阶段。其对地图的认知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已有的心象地图(地理空间概念)对地图空间认知有重要的影响。知觉过程经历了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的两个阶段,是两个阶段的有机结合;心象地图的形成过程是概括地物图形特点、抽取地物组成元素及其组织关系的过程;心象地图的记忆则是构成心象的元素和组织这些元素的关系分别编码储存的过程;认知思维是根据地理空间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是地理研究者认知地图空间的核心;心象地图(地理空间概念)则是认知思维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分布式电子地图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翔  张燕 《地理学报》2001,56(Z1):56-63
分布式电子地图服务主要研究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向客户提供地图服务的方法.它是通过多个服务器协同、透明地向客户提供网络地图服务,地图服务主要包括地图信息查询、远程修改地图符号、远程地图编辑、地图投影变换、地图打印、地图专题图制作和地图空间分析等.实现分布式电子地图服务要通过分布式计算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分布式计算目前主要使用C0RBA,DC0M或EJB等中间件技术实现.本文讨论使用CORBA技术在服务器端构造分布式异构地图数据库和地图符号库的方法和客户端电子地图服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认知理论是传统地图制图学领域的基础理论,该理论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机理和表现方式值得探讨.在分析空间认知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规律及当前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认知模型.同时,结合提出的空间认知模型理论详细论述了空间认知理论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空间信息表达方式中的应用及效果,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该理论的应用领域、扩展了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信息的表达力度.  相似文献   

9.
西安入境游客目的地空间意象认知序列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春晖  白凯  马耀峰 《地理研究》2014,33(7):1315-1334
选取西安入境游客为研究对象,依托324 份调查问卷中所提取和统计的认知地图相关数据,分析了西安城市目的地空间意象特征,并重点探讨了认知地图类型及构成要素在游客停留天数上的动态变化过程,据此提出了入境游客目的地城市空间意象认知过程。结果显示:① 西安入境游客的认知地图共分为四大类型,其中以空间型为主,单体型、序列型和混合型次之。② 从空间意象认知要素上看,标志物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区域、边界、节点和道路。以钟楼为中心结合城墙以及东西南北4 条大街,构成了入境游客西安城市目的地空间意象的基本框架。③ 西安入境游客目的地空间认知过程,在认知地图主导类型上,呈现“空间型+单体型→空间型→序列型(混合型)→单体型”的演变序列,在空间认知主导要素上,则为“标志物→标志物+道路→标志物”的发展序列。这一空间认知过程反映了游客对目的地空间意象的关注重点由个性到结构,再到意义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何丹  单冲  张盼盼  高鹏 《地理研究》2018,37(9):1818-1831
国务院《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颁布虽然结束了一直以来的“中三角”和“中四角”的争论,但与公众对其空间范围的认知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问卷获取武汉、长沙和南昌三市大学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认知地图,并绘制认知范围集成图、密度图和认知比例图等分析其认知特性;通过构建面积偏差系数和中心偏差系数度量了认知地图与规划地图的差异,探究个体社会属性对认知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三市大学生的认知地图呈“武汉+”的特色,长沙市有“南向偏移”的趋势、南昌市“东南向偏移”趋势明显;② 三市大学生的空间认知范围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范围存在差异,其中南昌市大学生差异最大,长沙次之,武汉最小;③ 个体社会属性与认知差异存在关联,其中性别、居住地、专业和居住时间变量为显著影响因子。公众空间认知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偏好,研究结论可为未来城市群的构建和城市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As we move about and interact in the world, we keep track of different spaces, among them the space of navigation, the space immediately around the body, and the space of the body. We review research showing that these spaces are conceptualized differently. Knowledge of the space of navigation is systematically distorted. For example, people mentally rotate roads and land masses to greater correspondence with global reference frames, they mentally align roads and land masses, they overestimate distances near the viewpoint relative to those far from it. These and other distortions indicate that the space of navigation is schematized to elements and spatial relations relative to reference frames and perspective. The space around the body is organized into a mental framework consisting of extensions of the major axes of the body. Times to report objects around the body suggest that the relative accessibility of the axes depends on their perceptu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body to the world. Finally, times to verify named or depicted body parts indicate that body schemas depend on perceptual and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Thus, these spaces (and they are not the only ones important to human interaction)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and are not conceptualized as Euclidean. Rather they are schematized into elements and spatial relations that reflect perceptual and conceptu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冯健 《地理科学》2005,25(2):142-154
对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323份感知地图中提取和统计相关数据,并据此分析北京城市居民空间感知的基本类型、构成和发展阶段,以及各种差异性特征。研究表明,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类型与西方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但存在一定差异;居民居住地域、性别、学历、收入以及出生地的不同,感知地图类型的级别也不相同。感知空间的构成要素在居住地域、年龄、收入和出生地方面差异明显,而发展阶段主要与性别、收入和出生地有关,社会角色和经济收入水平在决定居民感知空间发展阶段方面起到巨大作用。文章最后还根据各种地物和构成要素出现的频率,概括了北京城市意象的空间结构,并发现它与现实中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3.
移动地图的自适应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地图应用模式,移动地图的制图模型和应用模式都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地图。在分析移动地图特点的基础上给出移动地图自适应要素的数据模型与组件结构,将自适应要素划分为时空要素、操作要素、技术要素、信息要素、用户要素以及使用环境要素等。移动地图自适应模型的研究可以指导移动地图的设计,实现其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14.
地理空间认知综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地理空间认知研究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地理事物在地理空间中位置的研究和地理事物本身性质的研究。地理空间认知作为认知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学科,需将认知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基于地理科学的特化研究。从认知过程的角度对地理空间认知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地理知觉、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化、地理知识的心理表征和地理空间推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汪德根  陈田 《地理科学》2011,31(5):528-536
利用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分解方法,揭示2000~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和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的省内地(市)间差异、省间差异、地带差异变化特征及其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以省内地(市)间差异为视角,分析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国内旅游的区域差异明显小于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② 省内差异对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变化的影响比地带间差异和省间差异对其影响更为显著,已成为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重要构成部分;东部地带省间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影响显著,而中西部各省份间旅游业发展相对均衡。③ 东部地带部分旅游业发达省份的省内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高;中西部地带省内差异明显的省份较多,旅游发展空间格局表现为"双核"模式或"单核"模式,但因中西部省份的旅游经济占全国的比重普遍较低,因此中西部省内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不高。④ 相关分析得出,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Restrictions in the USA on registered sex offenders (RSOs) are examined from the spatial aspects. The long history of various restrictions imposed by government, particularly local ones, is covered in the introduction. Spatial aspects, such as delineation of zones from which certain activities or certain people are excluded is the focus. Then the nature of restrictions on RSOs is considered at the state, county and municipal level. Typical of restrictions are that RSOs are prohibited from moving into residence within a prescribed distance of certain features in a community. The distances are typically 1,000 feet but are quite variable. Typical proscribed venues are schools, parks and day care centers, but there can be many others such as bus stops. Spatial aspects of these restrictions, such as how offender locations are geocoded and represented and how proscribed venues are delineated is analyzed. Specific details and theoretical concerns related to the many problematic issues with RSO restrictions is presented. In particular questions of their constitutionality and efficacy are raised.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RSO restrictions for the discipline of geography in general and for the evolution of increasingly precise methods of spatial analysis in particular.  相似文献   

17.
利用HHI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结构差异系数探讨河北省县域三次产业空间差异的变化,发现县域各次产业的绝对数量在空间上集中度很高,少数几个县域集中了相当部分的产业产值,空间差异性大;在考虑到县域经济总量的分析中,发现各次产业相对量又呈现较大的分散趋向,得出河北省县域三次产业绝对集中相对分散的结论。同时,研究发现县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较小,多年变化不大,调整产业结构将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