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地质》2010,(4):18-20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国土资源部在接到地震消息后,系统上下紧急行动,成立了由部长徐绍史任组长、副部长鹿心社、汪民任副组长的国土资源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组织专家队伍迅速奔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玉树地处高原环境,震后的救灾工作因此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正>距汶川特大地震还不到两年,玉树又发生了7.1级地震。与汶川特大地震相比,玉树的震级尽管低一些,但造成的地质灾害、人员伤亡却相当严重。玉树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四个特点,即:低位土质滑坡很多、高位山体稳  相似文献   

3.
玉树地震已经过去一月有余,时间的流逝并未让中华大地对死难者的痛惜缅怀之情有所消退,但却让更多的人开始思考研究起这一悲剧的祸因——地震。确实,过去的几年,这一天灾似乎在以罕见的密度频繁光顾人类世界,从汶川到海地、从台湾到玉树,如此高频率高伤亡的灾害无法不让人视为大敌,研究地震成因、找出其规律所在也成为人类自救所必须要做的。  相似文献   

4.
对青海省玉树结古镇Ms 7.1级强震的成因及背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灾后重建应该注意的问题.从大地构造背景看,玉树和汶川地震均由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嵌入、引起高原壳-幔物质向东蠕散诱发.正是巴颜喀拉(昆仑)地块向东蠕散,其南侧边界玉树-鲜水河断裂的左行走滑引起了玉树Ms7.1级地震.巴颜喀拉(昆仑)地块在向东蠕散的过程中已...  相似文献   

5.
2004年12月26日北京时间08时56分,印尼苏门答腊西北海域发生了8.7级地震。震后不到3个月,即2005年3月29日,在原震区东南约200km处又发生了8.5级地震。这次地震是全球百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之一,也是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震后全球发生的最大地震。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台湾地区近期 5 5级以上地震的时空图象 ,发现台湾地区从 93年开始5 5级以上地震逐渐形成一条中强地震共轭条带 ,其中主条带长仅 30 0公里左右。强震条带形成后 ,1 999年 9月 2 1日在主条带的西南段 1 /3处条带的西侧边缘南投发生了7 6级地震。南投地震后 ,5 5级以上地震条带仍然存在 ,2 0 0 2年 3月 31日在共轭条带交汇处附近苏沃海外发生了 7 5级地震。在共轭条带内相隔两年半时间里发生两次 7级以上地震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7.
野外调查发现,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长约65km,破裂带走向为310°,破裂面向NE陡倾,地表破裂带由2部分组成,其中西侧部分长约19km,东侧部分长约30km,两者之间存在约15km的无破裂区。地表破裂以右阶雁行状破裂分布为主要特征,呈现左旋走滑性质,伴随有垂直位移。统计结果显示,同震地表破裂垂直位移 (dv)与水平位移 (dh)的比值在0.13~0.53之间,地貌累积dv与累积dh比值为0.27~0.63。同震dv/dh与地貌dv/dh的相似显示玉树南山的形成和玉树地震具有同样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质,玉树南山的形成是地质历史上沿玉树断裂多次类似于玉树地震的地震活动的结果,计算出需要1800~2600次地震才能造成玉树南山的隆升。前人研究本段断层地震复发周期为120~200年,计算出断层开始活动时间不晚于20万~40万年以前。  相似文献   

8.
2005年10月8日11时50分,根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北部地区(北纬34.4,东经73.6)发生7.8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作用的“结点”地区。为此,我们统计分析了1900年以来,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交界地区发生7级以上板缘地震与中国大陆的几个主要地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交界地区的板缘地震对我国的大陆地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诱发滑坡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造成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笔者在玉树灾区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结合Qu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航片影像数据,以目视解译为主,共提取了542处地震滑坡,并首次发现了11处古地震滑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玉树地震滑坡主要包括崩塌、狭义的滑坡和土溜等三种类型。其中地震崩塌占到了90%以上,按其物质成分可进一步划分为碎屑型崩塌、碎屑流型崩塌和岩崩等三类。地震滑坡的空间展布特征显示,该区80%以上的地震滑坡集中分布在以玉树活动断层为轴的长约95km、两侧宽2km的廊带区内,并与发震断层距离和宏观震中有很好的相关性,其高密度区与同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分段性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体现出典型的走滑型发震断层的控灾特点。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山体坡度、坡体形态、临空面高度和地层岩石与岩体完整度等因素对地震滑坡总体分布的影响。对古地震滑坡的初步研究发现,古地震滑坡的规模、期次和分布特征间接地反映出玉树断裂带在全新世期间曾发生过多次震级强度明显大于本次玉树7.1级地震的古地震事件,这为更深入探索玉树断裂带古地震事件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研究途径。此外,地震滑坡分布与地表破裂和极震区破坏程度之间的密切空间关系指示,地震滑坡也可以成为快速圈定宏观震中以及开展极震区地震烈度评价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地震预测:从芦山地震到大陆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从1990年以来,通过对青藏高原的调查和研究,认识到下地壳流动同步形成盆地和造山带,并受控于相关洋盆地幔软流圈向大陆的顺层流动和底辟作用。下地壳不均匀流动通过韧脆性中地壳热能-应变能转换孕育地震,部分发震能量通过上地壳脆性断层释放。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通常会伴生跨年度干旱和异常降雨,构成热灾害链。近5年内青藏高原东部连续发生汶川、玉树、芦山大地震,形成于从亚东流经羊八井、安多、玉树并分支流向汶川和芦山—康定的下地壳"热河"的仰冲式和侧冲式撞击作用。从2008年9月以来连续发表5篇论文,根据地壳热构造和热灾害链的时空结构对芦山地震的三要素进行了长期和中期预测。2008年9月预测从2013年开始可能发生大地震,2012年9月将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异常热流构造带5年内将发生多个7级地震的首个大震锁定在芦山或西昌。芦山地震只释放了亚东—羊八井—安多—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小江"热河"剩余热能中的一小部分,在西昌—会理—昭通地区、道孚—康定地区、通海—石屏地区近5年内很可能发生4个7级左右的地震。此外,华北典型的热灾害链结构表明震情严峻,环渤海地区近3年内很可能发生大地震。从地震热流体撞击机理与地震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出发,提出了动态立体监测及短临预测地震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鄂尔多斯地块周边断陷系是我国历史地震活跃区。据历史文字记载,近2000年期间该区曾发生4次8级地震,6次7~7 1/2级地震,28次6~6 3/4级地震。有关该区7级以上历史强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一直受到地震地质学者的关注。但对于该区6级地震的构造背景讨论不多。在Wells统计的全球19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生的地震数据库中,在有地表破裂的122次地震中,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54次,占有地表破裂地震总数的45%,震级6~6.9级的地震52次,占总数的42%。这些有地表破裂的6~6.9级地震,约40%发  相似文献   

12.
青海玉树M_S7.1地震发震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玉树地区的地应力场、速度场和断层展布,对青海玉树2010年4月14日MS7.1级地震发震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将围岩看成弹性体,断层看成具有应变软化的弹塑性体,断层和围岩组成统一的地质介质系统。在地应力、孔隙压力及边界位移的作用下,应力逐渐积累,当达到断层摩擦破坏强度时,断层产生应变软化,断层突然滑动,能量突然释放,应力突然下降,形成地震。模拟结果表明:玉树7.1级地震是在印度板块向北推挤,青藏高原向东南侧向挤压,在玉树地区形成主压应力为北东80°方向的水平应力场,使甘孜-玉树断裂带产生左旋走滑错动形成的。计算结果给出了应力降、能量释放量、断层走滑错动量、地震复发周期、应力积累速度等重要参数,模拟结果与野外调查资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傅征祥  刘杰  王晓青  郝平  吕梅梅 《地学前缘》2003,10(Z1):112-117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区 8级大地震的活动过程可能存在相对平静 (1812— 190 2年 )和相对活跃 (190 3— 195 7年 )交替的幕式或轮回过程的性质。 195 7年蒙古地震之后可能是一次新的轮回开始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是新轮回的第二次地震 ,按照轮回过程中事件发生频度是时间的指数函数关系的假定 ,该区下一次 8级大地震可能约在 2 0 2 6年发生。如果假定该过程相当接近泊松过程。那么 ,在 2 0 0 5 ,2 0 10年和 2 0 15年前至少发生一次 8级大地震的泊松概率 ,分别是 0 .2 9,0 .5 3和 0 .70。  相似文献   

14.
万文 《湖南地质》2010,(5):30-31
地震,群灾之首 在人类众多的自然灾害之中,地震被称为群灾之首。地震以其难以预知的突发性和远远超出人类意志力的破坏作用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恐怖的记忆。它一次又一次将亿万人们用血汗建造的美好家园无情地摧毁,而且越是经济发达、繁荣富裕的地区遭受到地震损失越是深重。20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60多次,发生8级以上特大地震50余次,130多万人丧生,经济损失数千亿美元。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部自然灾害的54%,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敌。  相似文献   

15.
根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3年 1月至 2 0 0 3年 1 2月 ,福建及其邻近地区共发生 2 0级以上地震 72次 ,其中 2 0~ 2 9级 65次 ,3 0~ 3 9级 7次 ,最大地震为 3月 1 8日漳平 3 6级 ;台湾海峡地区共发生 2 0级以上地震 2 6次 ,其中 2 0~ 2 9级 1 7次 ,3 0  相似文献   

16.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与宏观震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40.7秒,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通过现场调查发现, 玉树地震形成了东西两条地表破裂带——玉树地表破裂带和隆宝滩地表破裂带, 分别沿玉树活动断裂、隆宝滩活动断裂的上盘发育, 两条地表破裂带均呈NW向延伸, 二者之间相距22km。隆宝滩地表破裂带, 总体走向290°, 长21.5km, 呈左旋走滑运动, 左旋走滑位移量约1m。玉树地表破裂带, 总体走向310°, 长度23km, 可进一步分为三段。西段和中段表现为左旋走滑, 东段表现为左旋走滑逆冲运动。最大左旋走滑位移量在郭央烟宋多附近, 达2.4m。根据地震地表破裂的位移量大小和建筑物破坏情况认为, 玉树地震宏观震中在郭央烟宋多附近, 宏观震中坐标为:北纬33°03′11″、东经96°51′26″。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青藏高原及邻区的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讨论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与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之间的关系,并研究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的发生造成周围断层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初步结果表明:1)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在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震中滑动方向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高于地震触发的阈值0.01 MPa,存在明显的触发作用。在视摩擦系数分别取0.4和0.6时,震源区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0.0167 MPa和0.0170 MPa;而考虑粘弹性松弛作用时产生的库仑应力增加量分别为0.0187 MPa和0.0194 MPa。结合断裂带构造应力年累计速率的结果,2008年于田地震的发生造成2014年于田地震提前21.4~24.9 a;2)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对于距离相近的两次地震之间,同震产生的应力变化远大于粘弹性松弛效应产生的变化;3)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的发生造成阿尔金断裂中北段、玛尼—玉树断裂中段、东昆仑断裂西段、柴达木北缘断裂东段、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等不同程度的加载效应,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强。其中阿尔金断裂中段库仑应力增加最为明显,最大达2.8×10–3 MPa;玛尼—玉树断裂中段次之,应力增加量最大达5.6×10–4 MPa;东昆仑断裂西段应力增加量最大达4.75×10–4 MPa。而玛尼—玉树断裂西段库仑破裂应力最大卸载量达3.6×10–3 MPa。  相似文献   

18.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面广且潜在危害非常严重,紧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都面临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根据地质灾害主要特征的调查与综合分析研究,从地质灾害隐患调(勘)查工程、治理工程、监测预警工程、地质环境保障工程、地质科技支撑工程5个方面提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调查与灾后重建避让选址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40.7秒,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玉树地震的发震断裂是甘孜—玉树活动断裂的玉树段,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长度为23km,走向北西西—北西,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特征,可进一步分为3段:西段呈连续延伸的左旋走滑破裂,在隆宝镇的"郭央烟宋多"附近(坐标:北纬33°03′11″、东经96°51′26″)最大水平位移达1.75m,可定为宏观震中;中段主要位于县城南侧,由多条右阶斜列的破裂组成;东段表现为逆冲兼左旋走滑。玉树地震除了造成大量房屋破坏外,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砂土液化及其引起的公路变形、地震滑坡、地震诱发水渠破坏及其链生土质滑坡和泥石流等。通过对内外动力地质灾害的综合分析,初步提出了玉树地震灾区灾后重建避让选址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青海玉树活动断裂带的多期古地震滑坡及其年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地震发生后,笔者在开展玉树灾区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中发现13处古地震滑坡遗迹。调查结果表明,玉树古地震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玉树活动断层两侧5km范围内,规模普遍较大,多具有多期活动特征,且与周围古地震相伴生,空间上体现出发震断层对其发育的控制作用。同时,古地震滑坡地形地貌、沉积特征、年代学特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其常具有原地复发的特征。据古地震滑坡堆积体的AMS14C测年结果,认为目前发现的典型古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全新世中晚期,并集中分布在5个时期,与古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事件期次及发生年代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对比古滑坡规模和分布范围,发现玉树断裂带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2次规模较大的古地震滑坡事件,与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特点相符。研究结果表明,群发性古地震滑坡是识别古地震事件的重要地貌标志,可从年代学上揭示古地震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对于补充古地震事件资料和恢复古地震在时间与强度上的分布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