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小热泉子铜矿床成矿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小热泉子铜矿床主要产于下石岩统小热泉子组一套滨,浅海相火山-沉积组合夹不等量正常沉积组合的岩石中,矿体在较深部呈层状,似层状而在浅部呈脉状,构成立交桥式矿化格架,通过基础地质,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小热泉子铜锌矿床的形成过程至少经历了4期6个阶段;即喷流沉积-成岩成矿期,混合热液叠加改造期,构造改造期和表生风化期,主成矿期为热液叠加改造期。  相似文献   

2.
新疆小热泉子铜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小热泉子铜矿床位于古板块缝合带上,在石炭纪为火山喷流沉积环境.矿体具明显的沉积和后期热液改造特征,硫同位素δ(34S)值为-0.11‰~11.10‰,平均为5.73‰,接近大气降水的δ(34S)值.δ(DH2O)为-78.1‰~-77.0‰,明显低于变质水区域值,而接近于岩浆水区域值(-80‰~-40‰),在δ(18O)-δ(D)相关图上,数据点落在近岩浆水区域,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为次火山热液与地下水的混合流体.小热泉子铜矿床中黄铁矿的w(Se)高(0.009 5%~0.37%),w(S)/w(Se)值为143~2 137,反映成矿与岩浆热液作用关系密切.矿石中石英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出两阶段热液成矿的特征.矿床硫化物K-Ar同位素年龄显示,矿床的模式年龄有2个年龄段:斑点状闪锌矿与结核状闪锌矿的模式年龄分别为387.2,444.9 Ma,二者组成的等时线年龄为339.1 Ma,与地层年龄早石炭世较接近,可作为火山喷流沉积成矿阶段的起始时间;浸染状黄铜矿的模式年龄为230.2 Ma,可作为热液期中后期的成矿年龄.综合分析矿床成矿特征和地球化学数据认为,该矿床为火山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3.
东天山小热泉子矿床流体包裹体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热泉子铜矿是东天山最早发现的铜矿床之一,但其成矿流体性质、演化,以及矿床成因尚不明确.通过对不同成矿期次流体包裹体开展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小热泉子成矿可分为VMS成矿期(包含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阶段)、热液叠加期(包含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和表生期.VMS成矿期包裹体以水溶液型为主,少量含CO2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34~392 ℃,盐度为3.5%~13.3% NaCleqv;热液叠加期包裹体为水溶液型,在122~296 ℃达到均一,盐度为1.4%~12.1% NaCleqv.激光拉曼分析显示包裹体成分以H2O为主,含少量CO2和SO2.小热泉子铜矿早期高温-中高盐度的VMS成矿系统叠加了后期低温-中低盐度的热液系统,其成因类型应为典型的叠加型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4.
铜陵冬瓜山层状铜矿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金、硫产地,区内分布着一系列喷流沉积及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层状铜金矿床。本文以冬瓜山层状铜矿床为例,通过热液流体和矿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层状铜矿床的成矿机制,重点分析了成矿物质的来源。冬瓜山铜矿床热液流体氢、氧、碳和锶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热液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混有少量大气降水;CO2可能主要来自被岩浆同化的原始地层中海相沉积碳酸盐;ISr具有地壳物质来源的特征。各种类型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研究显示,硫具有海底喷流沉积和后期岩浆热液叠加作用的特征,铅则以上地壳铅为主,混有少量的地幔铅。上述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冬瓜山层状铜矿床是在原始沉积基础上,经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九子沟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硫同位素特征等几个方面的综合研究,九子沟铜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星红铺组地层中的九子沟-太山庙灰岩单斜层北接触面及其附近,以层状、似层状产出。九子沟铜矿床分为三个成矿期:早期沉积-变质期、中期热液改造期和晚期表生期,中期热液改造期为主要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成矿温度主要集中于180~240℃,盐度集中于2.0%~6.0%NaCl,密度为0.68%~0.95%,成矿深度为0.9~3.2km,成矿流体属于低盐度低密度体系。九子沟铜矿δ18OH2O平均为-4.098‰;δDH2O平均为-80.625‰,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或地下热卤水。δ34S值变化范围为6.21‰~9.37‰,平均7.44‰,说明硫主要来源于地壳,且有少量海水硫酸盐中硫的加入。认为该区矿床属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尕龙格玛铜多金属矿床成因,选取金属硫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探针进行矿物学分析研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为该矿床成因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阶段可划分为火山沉积热液期和中温热液硫化物期,并进一步细分为热水沉积-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碳酸盐阶段、铜铅锌-硫化物阶段和闪锌矿-碳酸盐阶段等五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标型特征表明其分别具有火山喷流沉积、火山热液改造和岩浆热液等不同成因。该矿床经历了早期火山喷流沉积,形成火山沉积(热液)矿化;中期受较大范围的火山热液充填交代;后期中酸性岩浆侵入引起的中温岩浆热液矿化,沿着断裂构造上侵,在前期矿化体中叠加成矿。  相似文献   

7.
江西武山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内重要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文章对该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重点分析了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及其成矿意义。根据野外地质产状和室内岩相学特征,将武山矽卡岩型铜矿床热液成矿过程分为气成-高温热液期和热液期,前者包括矽卡岩阶段和磁铁矿阶段,后者包括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是该铜矿形成的主要阶段,可进一步细分为辉钼矿-石英和黄铁矿-黄铜矿-石英2个阶段。岩相学观察显示,包裹体类型有Ⅰ型含子矿物包裹体(L+V+S)、Ⅱ型气液两相包裹体(L+Ⅴ)和Ⅲ型气相包裹体(Ⅴ)。气成-高温热液期的石榴子石中流体包裹体数量不多,但Ⅰ型、Ⅱ型和Ⅲ型包裹体都有;而热液期的石英与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数量众多,以Ⅱ型包裹体为主。从早期矽卡岩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成矿热液经历了从高温(378~518℃)、高盐度[ω(NaCl_(eq))介于17.3%~45.1%)向低温(113~250℃)、低盐度[ω(NaCl_(eq))介于3.4%~11.9%]的持续演化。热液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流体沸腾作用和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其中,矽卡岩阶段的水-岩作用、沸腾作用与矽卡岩的形成密切相关,而成矿阶段的沸腾作用与混合作用可能是铜矿床形成的重要机制。H、O同位素研究表明,各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但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大气降水在成矿流体中的体积质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详细划分矿石类型是正确连接矿体和探讨成因的基础。小热泉子铜矿床原生硫化物矿石类型复杂,主要有纹层状和碎屑状闪锌矿矿石,稀疏浸染状黄铜矿矿石,石英脉型铜矿石,硅化和绿泥石化蚀变岩型铜锌矿石和具塑性流变构造的次块一块状黄铜矿矿石等。反映该矿成矿作用复杂,先后经历了喷流沉积一成岩成矿期,混合热液叠加期(分为石英硫化物、绿泥石硫化物和碳酸盐硫化物3个阶段),构造改造富集期和风化淋滤富集等成矿作用。主要成矿期为热液期,所形成的石英脉型矿体和蚀变岩型隐伏似层状及鞍状矿体在空间上呈“立交桥式”展布。  相似文献   

9.
陕西大西沟喷流沉积型菱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大西沟铁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山-柞盆地西北部,与银洞子大型银铅矿床毗邻。矿体主要赋存在泥盆系青石垭组中上段,容矿岩石为一套海相复理石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矿床的金属矿物主要有菱铁矿、磁铁矿、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磁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是重晶石、石英、铁白云石,其次为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斜长石、钠长石、堇青石等,局部地段由于表生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而形成针铁矿、赤铁矿、蓝辉铜矿等。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较弱,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基于野外地质观察、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结构构造的系统研究,将大西沟铁矿床的形成划分为3期6阶段,分别是:①喷流沉积期:硅质岩-黄铁矿-菱铁矿阶段(Ⅰ)、重晶石-磁铁矿阶段(Ⅱ);②热液改造期:堇青石-黄铁矿-磁铁矿阶段(Ⅲ)、石英-碳酸盐阶段(Ⅳ)、碳酸盐-硫化物-磁铁矿阶段(Ⅴ);③表生氧化期(Ⅵ)。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喷流沉积期Ⅰ阶段菱铁矿完全均一温度和盐度w(NaCl_(eq))峰值区间分别为230~270℃和13%~14.5%,Ⅱ阶段重晶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和盐度w(NaCl_(eq))峰值区间分别为220~290℃和9%~13%;热液改造期Ⅳ阶段菱铁矿和石英中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240~300℃,盐度w(NaCl_(eq))为2.6%~15.7%;热液改造期Ⅴ阶段菱铁矿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除大量气液两相包裹体外,还发育有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其中,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290~340℃,盐度w(NaCl_(eq))为5.1%~13.4%,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380~440℃,盐度w(NaCl_(eq))为40.6%~59.7%。含子晶流体包裹体可能是流体不混溶或/和高盐度流体加入的反映。矿区内不同产状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δ~(13)C_(PDB)值集中在-3.58‰~-1.15‰之间,δ~(18)O_(SMOW)值为21.22‰~21.82‰,均表现出海相碳酸盐或海底喷流热液溶解海相碳酸盐的特征。大西沟矿床的地质、矿化和流体特征与海底热液喷流沉积型矿床一致,可能属于典型的喷流沉积型菱铁矿床,但后期受到秦岭造山作用的影响及热液叠加改造并形成磁铁矿和少量硫化物。大西沟菱铁矿矿床与邻近的银洞子铅锌矿组成一个较完整的喷流沉积成矿系统,两者可能分别代表了喷流沉积的边缘相和中心相。  相似文献   

10.
桂花冲铜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脚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以斑岩型矿化为主的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矿床。文章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和斑岩型矿化成矿流体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根据脉体的穿切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桂花冲铜矿斑岩型矿化成矿过程可划分为钾化、硅化、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5个阶段。硅化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含子矿物及富气相包裹体,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富液相、富气相及含子矿物包裹体,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碳酸盐阶段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从硅化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由高温(472.9℃)、高盐度(47.7%~74.0%)的岩浆热液逐渐向中低温(140.2~280.3℃)、低盐度(1.6%~7.7%)的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演化,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沸腾及混合作用,混合作用是导致铜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冬瓜山层状铜矿成矿地质背景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冬瓜山层状铜矿床为例,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探讨层状铜矿床成因。研究发现冬瓜山层状铜矿床是在原始矿胚层沉积基础上,经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层状铜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两个成矿阶段:早阶段是由泥盆至石炭纪喷流沉积形成的块状硫化矿床,晚阶段受燕山期岩浆改造而形成的热液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安庆夕卡岩型铁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安庆夕卡岩型铁铜矿床中各成矿阶段的夕卡岩矿物、石英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为源自深部的岩浆热液,具高温、高盐度和富CF4等还原性挥发分的特征.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在夕卡岩期表现为高温(400~570℃)和高盐度(40%~46%NaCl)特征,代表了夕卡岩形成及铁矿化时的流体活动情况;在石英硫化物期表现出中低温(124~396℃),盐度变化较大(6%~38%NaCl)的特征,代表了铜矿化时的流体活动情况.从成矿早期到晚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都不断降低,且在铜的主成矿阶段曾发生过流体沸腾作用和混合作用.岩浆水在流体成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蒙库铁矿是新疆规模最大的铁矿床,其成矿过程及成因复杂.据蒙库铁矿床不同地段矿体主要矿物共生组合情况、形成先后顺序及相互穿插关系,结合显微镜下矿石或矿化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总结了蒙库铁矿成矿作用特征.蒙库铁矿经历3个成矿期:海相火山沉积成矿期、区域变质成矿期和热液交代成矿期.区域变质成矿期包括浸染状-条带状磁铁矿阶段、块状磁铁矿阶段.热液交代成矿期包括钙硅酸盐交代阶段、硫化物阶段和方解石石英脉阶段.区域变质期是铁的重要成矿期,热液交代期是铜矿化期.据此,认为蒙库铁矿属喷流沉积-区域变质-热液交代多期多成因叠加的铁矿床.  相似文献   

14.
海南石碌钴-铜矿体赋存于石碌群第六层的下段,即介于铁矿体与石碌群第五层片岩之间的含钴-铜层位中,容矿岩石主要为白云岩、透辉石透闪石化白云岩。钴-铜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海底喷溢沉积期、石英-硫化物期(热液期)和表生期。海底喷溢沉积期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12~205℃,多集中在130~205℃;盐度w(NaCleq)为1.74%~6.59%;密度变化于0.88~0.95 g/cm3。温度范围与很多古代沉积喷流矿床及正在活动的海底热液成矿作用的温度相似,盐度低于曾报道的多数沉积喷流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盐度值, 但与那些同为低密度成矿流体的喷流沉积矿床极为相近。海底喷溢沉积期形成的硬石膏δ34S值为+21.4‰~+21.8‰,平均值为+21.6‰,强烈富集重硫,硬石膏δ34S值代表着新元古代石碌群沉积时海水的δ34S值。石英-硫化物期石英、白云石和方解石均一温度多集中在170~270℃;盐度w(NaCleq)为1%~7%;密度变化于0.88~0.95 g/cm3。成矿流体属于中温低盐度流体。石英-硫化物期成矿流体δD值为-63‰~-83‰,成矿流体δ18O值变化于1.3‰~6.8‰之间,指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石英-硫化物期硫化物δ34S值为+8.1‰~+21.2‰,硫源来源于石碌群中蒸发岩的溶解作用。石碌钴-铜矿床属中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与矿床周围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三矿沟矽卡岩型铁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刘军  武广  钟伟  朱明田 《岩石学报》2009,25(10):2631-2641
对黑龙江省三矿沟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内花岗闪长岩中石英斑晶、硫化物阶段及石英-碳酸盐阶段的石英、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有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3种类型;花岗闪长岩石英斑晶中的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均值为4320C,盐度在30.92 wt%~63.91 wt%NaCl eqv.之间,平均为52.96 wt%NaCl eqv.,代表了高温、高盐度岩浆流体;硫化物阶段形成的黄铜矿磁铁矿矿石中流体温度主要介于323~424℃之间,盐度介于8.95 wt%~62.51 wt%NaCl eqv.之间;硫化物阶段形成的黄铜矿矿石中流体温度主要介于333~441℃之间,盐度介于8.28 wt%~65.32 wt%NaCl eqv.之间;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温度主要介于124~140℃之间,盐度介于1.65 wt%~4.34 wt%NaCl eqv.之间.铁铜矿石均形成于高温、高盐度阶段,以岩浆热液为主,在成矿晚期,由于大气降水的混合,形成了少量低温、低盐度流体,成矿流体以富Na、K、Ca、Cl-和CO~2_3-的高盐度流体为特征,主体属于NaCl-H_2O-CO_2-H_2S-CH_4体系.成矿流体在300~400℃区间内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导致大量金属硫化物和少量金属氧化物沉淀,沸腾作用对三矿沟铁铜矿床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扬子地块西南缘红泥坡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铜矿床。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和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分析,揭示了红泥坡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及矿质沉淀机制。该矿床成矿过程分为火山-沉积期和热液成矿期。热液成矿期石英+方解石+硫化物阶段(Ⅰ)的石英中发育纯CO2包裹体、水溶液-CO2包裹体、含固相的水溶液-CO2包裹体、含固相的水溶液包裹体以及富液相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各类包裹体成群分布,均一温度(106~500℃)和盐度(8.8%~59.8%)变化大。激光拉曼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中挥发分成分为H2O、CO2和少量CH4。火山-沉积期黄铁矿原位δ34S值为9.18‰~9.34‰,为海水硫和岩浆硫的混合硫;热液成矿期硫化物的原位δ34S值为4.42‰~5.26‰,为岩浆硫和少量地层硫的混合硫。综合矿床成矿时代、流体包裹体及S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古元古代火山-沉积作用形成含Fe和Cu的矿源...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铜峪沟铜矿床位于东昆仑东西向构造岩浆带与鄂拉山北西向构造岩浆带的复合部位。依据矿物共生组合、交代与穿插关系可将铜峪沟铜矿成矿过程分为3个阶段:矽卡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石英—方解石阶段。对不同阶段包裹体进行了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包裹体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液相包裹体(L型)、气相包裹体(G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其中矽卡岩阶段以含子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22℃~600℃,盐度为32.92%~73.97%Na Cleqv)和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1℃~600℃,盐度为10.74%~21.68%Na Cleqv)为主。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以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6℃~381℃,盐度为2.74%~21.96%Na Cleqv)和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7℃~419℃,盐度为4.49%~8.81%Na Cleqv)为主。石英—方解石阶段仅发育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3℃~201℃,盐度为5.25%~9.21%Na Cleqv)。计算得到流体压力、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37~132.2 MPa、0.53~1.17 g/cm3。成矿流体具有从高温高盐度向低温低盐度的演化特征。矽卡岩阶段发生了流体的混合作用,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发生了流体的减压沸腾作用导致了大量金属硫化物沉淀,成矿晚阶段流体可能来源于大气降水。分析认为,铜峪沟铜矿为岩浆热液层矽卡岩矿床。  相似文献   

18.
江西城门山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了城门山块状硫化物型铜硫矿、矽卡岩型铜矿、斑岩型铜矿、斑岩型钼矿、铁帽型铁矿和铁帽型金矿的矿床地质持征、控矿因素、主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成矿作用。该矿床有海底喷气或热泉和岩浆热液两种成因,海西、燕山和表生三个成矿期。块状硫化物型铜硫矿属海底喷气或热泉沉积形成,而城门山多金属铜矿是复成因矿床。  相似文献   

19.
四川会理红泥坡矿床位于扬子西南缘的拉拉矿田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古元古河口群的地层中。矿床研究程度较低,成矿流体来源及性质等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通过岩相学、矿相学以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对红泥坡铜矿床成矿流体的来源及性质进行探讨。根据脉体间的穿插关系和矿石组构特征将其矿化作用划分火山-沉积期和热液成矿期。火山-沉积期不发育流体包裹体,热液成矿期石英及方解石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盐类子晶包裹体,少见CO2-H2O三相包裹体,纯液相CO2包裹体,纯气相水包裹体、纯液相水包裹体。含子晶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主要介于112.8~323.6°C之间,盐度范围为32.2%~54.3%NaCleq;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主要介于120~230°C之间,盐度范围为5.2%~36.8%NaCleq。据析红泥坡铜矿床中极大可能是因为流体混溶作用导致主成矿阶段铜矿质沉淀,即在流体运移过程中混入低温、低盐度流体导致流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而导致成矿元素沉淀。  相似文献   

20.
甘肃阳坝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及S、Pb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省阳坝铜多金属矿床位于碧口地体的东北部,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碧口群阳坝组细碧凝灰岩和凝灰质千枚岩的过渡部位,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将成矿期划分为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叠加改造期。基于对阳坝矿床详细的野外观察和矿相学的研究,通过对矿床流体包裹体和S、Pb同位素的研究,总结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成矿机制。研究表明,阳坝矿床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期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水溶液包裹体,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135~336℃,盐度w(NaCl_(eq))为0.70%~10.61%,密度为0.58~0.97g/cm~3;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_2O为主,含少量的CO_2和N_2,属于中低温、低盐度的H_2O-NaCl流体体系,与典型VMS型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相似;变质热液叠加改造期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水溶液包裹体、CO_2-H_2O包裹体和纯CO_2包裹体,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179~384℃,盐度w(NaCl_(eq))为3.39%~14.78%,密度为0.61~0.99 g/cm~3,包裹体气相成分富含CO_2及少量N_2,属于中高温、低盐度的H_2O-CO_2-NaCl±N_2流体体系,与区域上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特征一致,均为来自深部的变质流体。喷流沉积期矿石硫化物的δ~(34)S为-7.5‰~3.4‰,均值为-0.46‰,成矿热液δ~(34)S_(∑S)值≈3.73‰,变质热液叠加改造期硫化物的δ~(34)S为-6.7‰~3.3‰,均值-0.575‰,均显示幔源硫的特征。喷流沉积期(~(206)Pb/~(204)Pb=17.505~18.008、~(207)Pb/~(204)Pb=15.521~15.558、~(208)Pb/~(204)Pb=37.494~37.851)与变质热液叠加改造期(~(206)Pb/~(204)Pb=17.293~17.947、~(207)Pb/~(204)Pb=15.498~15.542、~(208)Pb/~(204)Pb=37.388~37.640)的矿石硫化物的Pb同位素组成相近,认为2期矿石铅具有相同来源。通过与阳坝组火山岩、阳坝岩体的Pb同位素组成对比,并结合Pb同位素源区特征值、构造模式图解和△β-△γ成因分类图解分析,认为矿石铅来自上地壳和地幔的混合。阳坝铜多金属矿床属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变质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