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泥潭冲金矿床中毒砂标型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泥潭冲金矿床为主要受近EW向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的砷金矿床,是龙王江锑砷金成矿区最具代表性和经济意义的金矿床.文章阐述了矿床地质特征,探讨了载金矿物毒砂的标型特征和金的赋存状态,认为毒砂中的"不可见金"主要为纳米级微粒状的自然金.  相似文献   

2.
川西丹巴地区磨子沟金矿床金、银赋存状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渊甫  孙燕  熊发挥  牛刚  赵涵  赵志强 《地质通报》2010,29(7):1031-1038
磨子沟金矿床位于四川省丹巴县,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泥盆系危关组炭质千枚岩、板岩是主要的赋矿围岩。成矿过程分为沉积成矿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风化期,其中热液期是金的主要成矿期。通过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矿物晶体化学式计算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了矿床中Au、Ag的赋存状态和主要载金矿物的特征。金以裂隙金、包裹体金、粒间金为主,银主要以类质同像赋存于方铅矿和硫盐矿物中。载金矿物黄铁矿生物结构发育,表明生物成矿作用是金矿床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矿体受特定层位和断裂的控制,围岩蚀变强烈。根据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赋矿围岩特征、构造控矿、层位控矿、矿物共生特点等分析结果,丹巴磨子沟金矿床为沉积-热液改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礼县上坝金矿床是甘肃省近年来在南秦岭微板块发现的矿体规模较大、主要赋矿岩石为硅质岩、氧化带深度大、矿石可浸出性好、金成色高的岩金矿床。通过对上坝金矿床矿石组构、矿物共生组合及载金矿物特征研究发现: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金银矿。载金矿物主要为石英。褐铁矿、粘土矿物和少量碳质矿物也含金。金的赋存形式为粒间金和裂隙金。金矿物的形成富集与硅化一硫化物交代充填作用关系密切,矿床成因为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4.
广西贵港六梅金矿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荣  王勇  马丽红  崔常红 《现代地质》2012,26(5):1058-1064
广西贵港六梅金矿床位于贵港市龙山矿田福六岭金矿区,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床中主要矿石矿物为毒砂和黄铁矿。通过载金矿物毒砂和黄铁矿含金性、金浸出提取、晶体结构测定等方法,查明矿床的金存在形式。浸出率试验中平衡计算表明,载金矿物毒砂中的晶格金形式约占25%,超显微包体形式金约为75%。矿床流体包裹体测温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六梅金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地层有关。  相似文献   

5.
浙西开化石龙头金矿是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金矿化赋存于新元古界地层的构造碎裂蚀变带中。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实验测试对石龙头金矿的矿石和主要载金矿物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石龙头金矿床中的主要含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其次为少量的脉石英。岩屑中的石英、白云石和粘土矿物不含金。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和毒砂的平均含金量分别为181×10-6和207×10-6。金主要以显微可见金的形式存在,其次为次显微不可见金。显微可见金主要以包裹金的形式赋存在黄铁矿晶体中或晶体边缘,次显微不可见金在黄铁矿中以纳米级金颗粒存在,在毒砂中主要以固溶体金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6.
陕西八卦庙金矿金的赋存状态及其可选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卦庙金矿床的金矿物主要为含银自然金,其粒度多为明金-显微金;主要以粒间金和裂隙金形式存在,包体金只占少数;主要载金矿物为石英、磁黄铁矿、黄铁矿,单体金较为常见;金矿石可选性试验表明,八卦庙金矿床可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是西藏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嘎拉勒铜金矿床是该成矿带中发现较晚、研究程度较低且具代表性的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矿石有用组分中金、银的赋存状态研究相对开展的较少,限制了矿床进一步的综合开发利用。作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采样,采用光学显微镜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和X射线能谱仪测试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对矿石成分组分做了详细的研究,重点研究了矿床中金、银的赋存状态及主要载金矿物的特征。嘎拉勒铜金矿床金矿物以自然金、银金矿为主,其次为金银矿,可见粒间金、裂隙金及相对较少的包裹金形式,主要的载金矿物为石英、白云石、方解石、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及自然铋等。银矿物主要以金银系列矿物形式存在,少量自然银与放射性元素共生,此外,还有少量辉银矿。研究成果填补了该矿区金、银赋存状态研究的空白,对矿床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湖南金矿床中黄铁矿和毒砂的含金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振襄 《矿产与地质》1991,5(5):368-374
(?)南的共生与(?)生金矿庆中的金,大部分为次显微金和(?)显微金.(?)中的黄铁矿和毒砂是金的主要载(?)矿物.金主要以机械混合物或微包体形式赋存,主要形成于硫(?)化物矿化(?)或晚期.矿石合金量的高低与载金矿物的晶形,(?)度,生成期及碎裂程度等有关.(?)黄铁矿、毒砂是金矿床的主要标型矿物.As是标型指示元素.  相似文献   

9.
宁芜地区梅山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梅山铁矿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铁矿主矿体的顶部和外围蚀变带中新发现了中型规模的金矿床,金矿体赋存于辉长闪长玢岩和下白垩统大王山组安山质凝灰岩、辉石安山岩的外接触带,矿石主要由黄铁矿、磁铁矿、少量的黄铜矿和方铅矿以及脉石矿物组成。金成矿阶段的石英、方解石和白云石中发育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及含子晶三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50~230℃之间,盐度w(Na Cleq)主要集中在2%~8%之间,指示金矿化阶段成矿流体具中低温、低盐度的特点。金矿石中脉石矿物石英、方解石和白云石的δDV-SMOW值介于-154.0‰~-110.9‰之间,计算得到的δ18O水值为-1.3‰~6.8‰,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雨水的混合流体。金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值介于-0.2‰~9.3‰之间,均值为5.8‰,与梅山铁矿辉长闪长玢岩中浸染状黄铁矿的δ34S值相近。白垩纪岩浆活动是梅山铁金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金矿与铁矿形成于同一成矿系统,均与辉长闪长玢岩具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上的联系,金矿床为成矿末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泥堡金矿床位于贵州西南部(黔西南)峨眉山玄武岩区外缘的凝灰岩分布区内,为黔西南地区重要的卡林型金矿床之一。黄铁矿作为泥堡金矿床的主要载金矿物,具有6种标型特征,包括生物碎屑黄铁矿、球丛状黄铁矿、球状环带黄铁矿、半自形-自形集合体状黄铁矿、他形黄铁矿以及半自形-自形黄铁矿。黄铁矿成因类型与全岩含金性对比研究表明,金可能主要与沉积成岩成因的黄铁矿有关。金红石、锐钛矿以及黄铁矿的矿物组合关系表明,泥堡金矿床的物质来源可能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  相似文献   

11.
All the indium-rich deposits with indium contents in ores more than 100×10- 6 seems to be of cassiterite-sulfide deposits or Sn-bearing Pb-Zn deposits, e.g., in the Dachang Sn deposit in Guangxi, the Dulong Sn-Zn deposit in Yunnan, and the Meng'entaolegai Ag-Pb-Zn deposit in Inner Mongolia, the indium contents in ores range from 98×10-6 to 236×10-6 and show a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ontents of zinc and tin, and thei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re 0.8781 and 0.7430, respectively. The indium contents from such Sn-poor deposits as the Fozichong Pb-Zn deposit in Guangxi and the Huanren Pb-Zn deposit in Liaoning are generally lower than 10×10-6, i.e., whether tin is present or not in a deposit implies the enrichment extent of indium in ores. Whether the In enrichment itself in the ore -forming fluids or the ore-forming conditions has actually caused the enrichment/depletion of indium in the deposits? After studying the fluid inclusions in quartz crystallized at the main stage of mineralization of several In-rich and In-poor deposit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tents and studied the variation trend of In, Sn, Pb and Zn in the ore-forming flui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of lead and zinc in the ore-forming fluids of In-rich and -poor deposits are at the same level, and the lead contents range from 22×10-6 to 81×10-6 and zinc from 164×10-6 to 309×10-6, while the contents of indium and tin in the ore-forming fluids of In-rich deposits are far higher than those of In-poor deposits, with a difference of 1-2 orders of magnitude. Indium and tin contents in ore-forming fluid of In-rich deposits are 1.9×10-6-4.1×10-6 and 7×100-6-55×10-6, and there is a very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elements,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552. Indium and tin contents in ore-forming fluid of In-poor deposits are 0.03×10-6-0.09×10-6 and 0.4×10-6--2.0×10-6, respectively, and there is no appare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This indicates, on one hand, that In-rich ore-forming fluids are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In-rich deposits, and, on the other hand, tin probabl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port and enrichment of indium.  相似文献   

12.
徐鸣  刘君安  郭维民  曾勇 《地质通报》2017,36(12):2235-2242
秘鲁阿蒂科矿床是一个铁氧化物铜金矿床。含矿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7~389℃,盐度为2.2%~23.18%NaCl。均一温度数据呈近似正态分布,但是,盐度数据总体不呈正态分布,且盐度较低,主要集中于0~10%NaCl和20%~30%NaCl之间。矿床δD_(V-SMOW)和δ ~(18)O_(H_2O)的组成投影点靠近雨水线,反映该矿床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来源。  相似文献   

13.
滇东南老君山成矿区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锡、钨多金属成矿区之一,本文围绕成矿区中典型矿床进行了系统取样和硫、铅、氢、氧同位素测试工作,并针对分析结果结合矿区地质情况进行了解译。研究区硫同位素δ34S分布范围为-1.50‰~8.61‰,均值为2.06‰,属壳幔混合来源硫;矿物生成顺序较早的单矿物硫同位素组成为幔源,晚期偏壳源;层状矽卡岩型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偏幔源,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的硫同位素组成为壳源,穿层石英脉型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可分为幔源和壳源两类。铅同位素分析结果属壳幔混合来源,以壳源铅为主,铅同位素测年分析结果显示有多期地质作用对成矿有所影响。氢、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有大气降水的混入。结合老君山成矿区地质、同位素组成及测年结果分析,老君山成矿区众多矿床的形成应为早加里东期海底喷流沉积、印支期区域变质和燕山期花岗岩热液叠加改造等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白马寨铜镍硫化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系统研究金平县白马寨铜镍硫化矿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该矿床形成于华力西期弧后盆地拉张的构造环境.并提出本矿床为幔源岩浆熔离-结晶分异,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依次脉冲式贯入成矿和成矿期后煌斑岩浆侵入破坏,并叠加成矿的矿床成因模式.从而,建立了本区铜镍矿床的成矿模型,并对该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甘肃党河南山地区鸡叫沟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鸡叫沟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及控矿因素等到诸方面分析,指出鸡叫沟金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岩,矿体主要分布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超基性角闪石岩岩体与奥陶纪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且受多级断裂裂隙系统控制。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型、蚀变岩型、石英脉+蚀变岩型,矿化类型主要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磁黄铁矿化、方铅矿化、毒砂化等。深部岩浆房为矿床形成提供了热动力,矿床成因类型为与岩浆岩有关的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与综合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6.
富铟及贫铟矿床成矿流体中铟与锡铅锌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富铟矿床几乎是锡石-硫化物矿床或富含Sn(Sn以硫盐类矿物存在或赋存于方铅矿等硫化物中)的CuP-b-Zn矿床。Sn的存在与否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In的富集与否。以富铟与贫铟矿床主成矿期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成矿流体中In、Sn、Pb和Zn的含量,结果显示,两类矿床成矿流体中Pb和Zn的含量处于同一水平,而富铟矿床成矿流体中In和Sn的含量远远高于贫铟矿床,二者相差1~2个数量级。这一方面说明富铟的成矿流体是形成富铟矿床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说明Sn在In的迁移富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中国近年来发现的特大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之一,其产出的环境和形成机理为国内外矿床学家所关注。对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中代表性岩(矿)石样品进行了S、Pb、H和O同位素分析,并从成矿系统中“源”的角度对其变化规律和成因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围岩和矿石中δ34S值变化于-4.9‰~0.5‰,在硫同位素直方图上呈塔式分布,成矿热液δ34SΣS在0值附近,与矿区内斑岩体的δ34S组成(-0.2‰~-0.7‰)十分接近。表明了矿石中硫的来源单一,主要来源于岩浆。矿石铅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大,明显分为两组:第一组样品富放射性成因铅,其206Pb/204Pb变化范围为18.603~18.752,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610~15.686,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8.910~39.135;第二组样品具有低放射性成因铅特征,其206Pb/204Pb变化范围为18.130~18.270,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470~15.480,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8.140~38.850。各同位素比值相对稳定,变化范围较小。将含矿斑岩的岩石铅与矿石铅进行综合投图,两种类型的铅并非单阶段正常铅,而是混合铅,有放射性成因铅的加入。可能存在不同的源区或在演化过程中有不同源区物质的混入。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氢同位素的来源主要为深部的花岗岩体,而氧同位素由于后期大气降水增多、水/岩比值升高,导致含矿石英脉中δ18OH2O降低。因此推断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早期以深源流体为主,随着成矿过程的演化,大气降水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8.
扎西康铅锌银锑多金属矿床是北喜马拉雅成矿带中重要的铅锌锑多金属矿床,对其成矿过程的研究对其深部资源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获得该矿床成矿前硅化、成矿早期铁锰碳酸盐化、中早期毒砂黄铁矿化、中期含铅锌硅化、晚期含锑硅化和成矿后硅化方解石化的流体温度分别为297、280、264、251、215~247和183~237℃,盐度分别为17.80%、8.39%、6.50%、5.98%、2.75%-5.29%和4.28%Na Cleq(wt)。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顺断裂运移的具有显著岩浆贡献的中高温、中等盐度、较高硫逸度含CO2、CH4和N2的热液与中温低盐度下渗大气降水在断裂中混合的产物。两者的混合改变了流体温度、盐度和硫逸度等进而沉淀金属矿物形成矿体。锑矿化温度低于铅锌矿化温度,下部~247℃锑矿化的发现暗示深部有进一步找矿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伊朗Emarat铅锌矿床成矿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arat是位于伊朗Sanandaj-Sirjan带内的一个大型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其研究程度较低,矿化特征不明,并且,矿床脉石矿物显著富集石英,这一特征在MVT矿床中并不多见,因此,石英富集的原因值得探讨。此外,涉及矿床成因的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有待查明。Emarat矿床铅锌矿体发育于早白垩纪灰岩中,呈多条近平行脉顺层、陡倾产出,矿化分两个阶段,分别为:1成矿前阶段,为细粒石英+黄铁矿强烈交代赋矿灰岩;2成矿阶段,表现为粗粒石英+闪锌矿+方铅矿+方解石呈脉状、斑团状出现在硅化灰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阶段粗粒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为盐水体系,均一温度介于132.2~225.3℃之间,盐度为18.47%~24.15%NaCl,液相组分以Na+和Cl-为主,含少量Ca2+、Mg2+和K+,Na+/K+比值较高(平均为29),SO2-4含量低,成矿流体具盆地卤水特征,岩浆流体特征不明显。石英的δ18 OV-SMOW介于18.6‰~20.7‰之间,分别用低的和高的均一温度峰值计算得到流体的δ18 OH2O范围为2.84‰~4.94‰(T=201.7℃)与7.02‰~9.12‰(T=147℃),流体δD值介于-76.2‰~-57.5‰之间。流体氧同位素组成与岩浆水氧同位素组成相似,但综合岩相学特征、流体包裹体测温和成分数据发现,这种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可能由来自盆地卤水的初始成矿流体在矿化部位与围岩发生强烈水岩作用,从而导致围岩中相对富18 O的氧进入流体所致。结合前人对富石英MVT矿床矿物共生组合的模拟分析,暗示成矿过程中石英的大量出现可能为热的盆地卤水与较冷围岩发生相互作用、温度快速下降所致。闪锌矿δ34S值介于4.6‰~10.3‰,方铅矿δ34S值介于2.6‰~7.9‰,推测硫来自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方铅矿206 Pb/204 Pb比值为18.4112~18.4157,207 Pb/204 Pb比值为15.6472~15.6497,208 Pb/204 Pb比值为38.5642~38.5808,与区域铅锌矿床(点)铅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表明成矿金属为壳源。  相似文献   

20.
胡鹏 《地质与勘探》2018,54(6):1202-1214
唐塞斑岩铜钼矿床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是岛上规模最大的矿床。本文在系统的野外观察及室内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及H、O、S、Pb同位素测试分析,查明该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分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主成矿阶段流体为中高温(280~386℃)、中等盐度(11.46~15.27)wt%NaCleqv、中等密度(0.73~1.11g/cm3)的流体,成矿深度为7.17~9.59km,矿床形成于中等深度环境;矿石石英脉中石英的δ18OH2O值范围为4.6‰~6.3‰,含矿石英脉中石英的δ18DV-SMOW值范围为-64.9‰~-73.5‰,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有一定量的大气降水混入。矿石中硫化物组成变化范围窄,为1.32‰~2.23‰,多数集中在1‰左右,且具有呈塔式分布特点,表明主要为岩浆硫源;矿石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767~19.032、15.689~15.899和38.683~39.159,具有显著的上地壳和地幔混合性质,表明成矿物质可能与大洋沉积物和洋壳的部分熔融有关。以上研究证明,唐塞矿床属于中-高温中等深度斑岩型铜钼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