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据四川地震台网测定,1985年四川境内共发生M≥3.0级地震62次。其中M≥4.0级地震3次,最大地震为3月29日自贡4.6级地震。与1984年相比,频次增加34.7%(1984年为46次),最大地震的震级也有所增高(1984年最大震级为3.8级)。  相似文献   

2.
2018年12月16日,四川省兴文县发生了M L5.7地震(北纬28.239°,东经104.922°)。两个多星期以后的2019年1月3日,在其西边8km处发生了M L5.3地震。这两次地震事件是目前为止在长宁页岩气区块发生的最大的、最具破坏性的地震事件,对附近的农舍和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虽然中国地震局发布这两个地震事件的常规处理得到震源深度都大于5km,但基于广义剪切粘贴法(gCAP)方法的矩心矩张量解,发现震源深度非常浅(M L5.7和M L5.3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别为3km和1.8km)。此外,这两个地震事件都非常接近水力压裂(HF)井场,周围有很多水力压裂井在地震时正在进行压裂作业。一系列的证据链条表明这些地震是由2.5~3km深度处的水力压裂所诱发。证据包括地震和水力压裂井段之间的时空相关性、地震活动统计特性,以及触发那些现今应力场下产状不利于发生摩擦滑动的断层所需的流体超压力。自2014年开始规模化水力压裂以来,长宁区块至今共观察到11次M L≥4.0地震事件(其中包括3次M L≥5.0地震)。与常规构造地震活动相比,这些地震活动的大森型余震活动非常低。此外,对于触发M W≥3.5地震事件,所需流体超压力为0.3~5.8MPa。水力压裂在致裂区间以外由孔弹性效应产生的应力变化一般远小于1MPa。这些断层大多是未知的,而且在目前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其产状不利于发生滑动破裂,所以流体超压力驱动已存在断层的再活化被认为是诱发这些异常的中强地震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据四川地震台网目录统计,1982年四川境内共发生M≥3.0级地震50次(见1982年四川M≥3.0级地震目录)。其中3.0~3.9级地震46次,4.0~4.9级地震3次,6级地震1次。 1982年6月16日,虽然发生了甘孜6.0级地震,但地震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无明显增强的现象,在M≥3.0级地震的次数上,反比1981年减少了50%(1981年M≥3.0级地震为100  相似文献   

4.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7.4地震。四川地震预警台网成功地处理并产出了本次地震预警结果。本文针对四川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的8次地震预警处理结果及预警减灾效能进行了分析。此次地震震中距四川地震预警网55km,首台触发后12.19s发布首次预警处理结果,前5次预警处理结果用时距离首台触发时间均小于35s。与正式地震目录对比,第1次预警处理结果震中位置偏差为17.1km,震级偏差为-1.8,盲区半径为121km。随着参与计算台站数量增多,震中位置偏差和震级偏差不断减小,盲区半径不断增大。由于地震破裂时间长和台站限幅等原因,8次预警震级均偏小。本次地震预警的有效获益区为震中距121~324km的环形区域,此区域内减灾效能显著。本次地震预警结果表明,四川地震预警系统在本次地震中预警产出效果较好,对于网外大地震预警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震预警连续定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总结了地震预警系统中采用的一些实时定位方法,随后结合我国地震监测台网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了一套从单个台站触发开始逐渐过渡到利用前四台触发信息的完整地震预警连续定位方法.利用福建省地震监测台网记录的68个M3.0级以上地震观测记录,对本文方法的验证结果表明,对于网内地震,采用本文方法的单台定位结果误差均小于为50 km,双台定位结果误差均小于35 km,三台定位结果误差约为15 km,四台定位结果误差约为6 km;网外地震的三台、四台定位结果误差均小于30 km.推导了采用本文三、四台预警定位方法的误差公式.利用福建地区现有及"十一五"完成后的地震观测台网分别计算得到了定位误差分布图.根据误差分析结果即可对定位结果的可靠性预先做出判断,有利于提高地震预警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据四川地震台网测定,1983年四川境內共发生M≥3.0级地震65次,每月平均5次以上。(见1983年四川M≥3.0级地震目录)其中3.0~3.9级地震61次,4.0~4.9级地震4次,最大地震为绵竹西4.4级。M≥3.0级地震次数较1982年略有增加(1982年为50次)。  相似文献   

7.
根据福建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利用各个地震事件前4台的P波到时对Tnow定位方法和4台连续定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定位结果相差不大,大部分地震事件的定位偏差也都较小;随震中距的增大,两种方法对网外地震的定位偏差可能增大,这可能和台站集中在震中的一侧、参与定位的台站与地震之间的张角较小有关。波速结构对4台连续定位方法的定位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选择合适的速度模型将有助于改善地震预警定位结果。采用Tnow定位方法不能定位的地震事件相对于4台连续定位方法要多,这可能是由于Tnow定位方法应用了未触发台站的信息,而部分P波到时信息因台站断记或震相记录不清晰等原因而未在地震目录中体现导致的;综合考虑两种定位方法的局限性有助于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截至2014年3月18日00时,新疆地震台网共记录于田MS 7.3地震M≥3余震57次,2—3级余震147次。主震位置较为精确,可以采用基于初至波视速度的主事件定位技术,对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通过对震源区附近进行网格搜索,对序列地震中具有6个以上P波初至的M≥2事件重新定位,获得182个高精度结果,为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地震编目自动处理系统共触发和分析地震144844条.通过将编目自动处理系统产出结果与四川台网人机交互分析正式目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几点结论:编目自动处理系统分析地震事件与台网正式目录地震事件匹配率为32.15%,ML≥3.0地震触发率可达79.18%.匹配的地震事件中80.57...  相似文献   

10.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云南省共发生M≥6地震98次,四川省为69次。1900年以前的资料丢失比较多。1900年以来的资料表明,云南的M≥6地震数比四川多60%,但随着震级的增大,地震数在M≥6地震总数中所占比例,比四川的相应比例小,M≥7(1/2)地震的绝对数已变得比四川少。说明四川比云南的b值小,分别为0.54和0.98。1900年以来云南和四川两省的地震活动,都表现出平静时段与活动时段相交替的现象,各已完成5个平静时段和4个活动时段。云南省连续6年以上、四川省连续7年以上不发生M≥6的地震,即规定为平静时段。各自的平静时段长度都很稳定。云南比四川的平静时段短,活动时段长度变化大,M≥6地震的平均年发生率高。云南省从1985年起,四川省从1989年起,到大约本世纪末,可能都将处在地震的活动时段。  相似文献   

11.
正地震显著增强是大震前应力增强到一定程度的显示。强震前震源区周围一定时空范围内经常出现地震活动增强的现象,这是国内外学者早已注意到的异常现象。川滇地区M≥6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以增强为主,但异常出现的范围因地震而异。2017年10月以来,尤其是2018年1月以来,滇西南地区连续发生多次ML≥4.0地震,中等地震活动增强显著,截止5月31日,共发生9次ML≥4.0地震,最大地震为2018年2月9日景  相似文献   

12.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发生MS 5.5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部署的超快速报与预警系统(JEEW)有效处理并产出预警信息。本次地震发生在山东预警区内,震后5.2 s发布首次预警处理结果,使用了5个台站数据,与正式速报结果相比,震中位置偏差3.5 km,震级偏差-0.5,盲区半径16 km。首报预警震级偏小,主要是因为震后短时间内有效波形数据较少;后续预警震级整体偏大,主要与华北平原沉积盆地存在放大效应、不同震级算法和触发站网数量有关。结果表明,JEEW预警系统在本次地震中产出效果较好,但其震级算法尚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2022年7月1日—9月30日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M≥4.0共18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6.8地震的矩心位置和矩心偏移时间。结果显示逆断型6次,走滑型7次,正断型4次,未知型1次。   相似文献   

14.
在地震早期预警系统中具破坏性地震震中的确定速度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了地震发生后根据1个、2个、3个台站P波到时记录进行动态、近实时确定地震发生区域、线区间和震中位置的方法.方法充分考虑了地震触发台站和非触发台站分布与地震波传播规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特征,提高了震中定位结果的精度.对由79个台站组成的山东虚拟测震台网2009-2010年期间记录的425次网内地震进行了快速定位,结果表明对发生在网内的地震可在要求时间内给出比较准确的震中位置,可满足预警地震速报时效性和精度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2023年11月1日—2024年2月29日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M≥4.0共62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逆断型45次,走滑型13次,正断型3次,未知型1次。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观测报告,利用双差方法对长宁—兴文地区2019—2020年1 948个ML≥2.0地震事件进行了重定位,重定位后的1 823个ML≥2.0地震事件分布显示长宁—兴文地区北区地震序列沿NW—SE方向背斜展布,而南区地震分布较分散。之后计算了四川长宁—兴文地区2019年6月17日至2020年12月31日208个ML≥3.0地震事件的地震矩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分析了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地震后研究区内地震应力降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长宁—兴文地区中强地震发生前ML3.0—3.9地震的应力降显著升高,且ML≥4.0地震多发生在ML3.0—3.9地震的应力降高值区。  相似文献   

17.
正地震预警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手段,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已建立了各自的地震预警系统。其中,有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并取得了明显的减灾效果,有的还正在进行在线测试。本文即主要针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中的几个关键技术展开研究。重点对地震预警连续定位、地震震级连续测定、预警信息可靠度、预警信息发布方案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四川汶川地震、台湾集集地震及东日本大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警信息可靠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红才  金星 《地震学报》2014,36(4):615-631
提出了一种地震预警信息可靠度检验方法. 针对地震预警系统对信息的高度时效性及准确性要求, 并结合其应用特点, 从地震动记录信噪比、 特征参数相容性、 特征参数协调性及地震预警定位结果可靠性等4个方面对地震预警信息的综合可靠度进行探讨, 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可靠度定量计算方法. 利用日本KiK-net台网记录的444个地震事件共4737条三分向加速度记录对上述4个指标参数及综合可靠度指标参数的验证结果表明, 采用本方法有助于提高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减少“漏报”及“误报”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12年2月至2014年7月,以往地震活动很弱的锡场地区接连发生5次M_L4.0级以上地震。为研究这5次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应力触发关系,首先使用双差定位方法、 CAP方法反演得到了这5次事件精确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根据精定位后的地震展布和区域活动断裂选择了真实发震断层面。以此计算了锡场地区5次M_L4.0级以上地震之间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锡场地区5次地震之间累计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大小均超过阈值0.1 Bar,存在应力触发现象。其中, 2014年7月11日的M_L4.5级地震被已发生的前4次地震触发,应力增加达0.331 Bar; 2014年4月25日的M_L4.4级地震被已发生的前3次地震触发,应力增加达0.368 Bar;而2013年2月22日的M_L5.1级可能被前面两次地震触发,累计静态应力增加为0.119 Bar,大于阈值0.1 Bar; 2012年2月17日的M_L4.2被2012年2月16日的M_L5.2级地震抑制,应力降低为3.37 Bar。  相似文献   

20.
磁暴K指数与云南地区中强震相关性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树华  石绍先 《地震研究》2005,28(3):236-238
应用云南通海地磁台K≥6的磁暴数据,对云南省内M≥5.0地震发震时间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K≥7的大磁暴对云南省M≥5.0地震触发作用显著,且不同强度的磁暴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有差异,磁暴强度增加,触发作用也增大。这一分析结果对云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的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