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护地球环境与“净化”人类生存空间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人类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地球科学领域乃至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近年来人类生存的空间受到严重破坏。本文通过对当代国际上和我国环境科学的发展与进程,存在问题与前景的概要分析,提出了环境的监测,治理与保护是一个四维空间的问题,而且是各向异性的,并涉及到众多学科领域,地球物理学在四维环境科学研究中在着重要作用,环境科学的综合研究已为必然,环境地球物理学已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分支,为了形成一个社会  相似文献   

2.
研究地震灾害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人类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这个系统即生态系统.截止目前地震灾害的研究还局限在直观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尚未涉及地震对生态系统的灾害影响,从而也未注意地震给人类带来的间接、众多、较长期的灾害影响.要真正保护人类免受地震灾害,就需要研究认识生态系统地震灾害.以人类为核心,按照构成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环境因子的不同,可将生态系统由内向外、逐层包容地划分成社会生态系统、环境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类型.  相似文献   

3.
<正>大陆地壳作为与人类社会活动最为密切的地质单元,其成因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之一.最早的大陆地壳在早太古代从地幔中分异产生,而随后启动的全球性的板块构造运动极大地改变了其演化方式(Dhuime et al.,2015; Tang et al., 2016).在板块构造体制下的俯冲带是大陆形成和破坏的核心区域,在这里大陆地壳通过俯冲相关的岩浆活动产生,  相似文献   

4.
古文化兴衰和文明演化的过程及其动力是广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然而,对该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多的分歧与争议.本文对史前和历史时期遗址废弃、文化兴衰和人口变化,及其环境和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案例进行了梳理,提出在不同空间尺度,影响古代人类社会演化的主导因素是不一样的.在局地尺度上,突发性灾害是导致大型聚落毁灭或废弃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区域尺度上,十年至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干旱或寒冷事件是导致古文明衰退和人类大规模迁徙的主要诱发因素,而持续稳定适宜的气候则促使古文明的兴盛.在大陆-全球尺度上,百年至千年时间尺度的重大技术革新及其扩散,是推动人口显著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环境和技术因素对古代人类生存和社会演化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5.
环境效益     
《地球》2014,(5):91-91
环境效益对人类社会活动的环境后果的衡量。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必然会引起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继续生存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的反作用是不相同的.因此人类需要从自然、经济、人文等多种角度对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变化进行综合评估和衡量。环境效益有正效益.  相似文献   

6.
千娜  金章东  姚拓 《湖泊科学》2007,19(4):397-406
本文以梅梁湾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利用五步连续提取的方法将梅梁湾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分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留态六种相态.应用210Pb、137Cs定年法相结合,通过对百年沉积物的连续提取及元素富集系数的分析,得到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相态中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相比较,重建了自19世纪末期到2000年的人类活动影响流域环境的历史,证实了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强度和方式制约.具明显影响的人类活动分三个时段,其中最为严重的时段是自1977年至今.与无锡历年工业产值变化的对比分析表明,各相态中重金属含量的相似变化记录了梅梁湾受湖湾沿岸居民的经济生产活动影响,污染程度日益加剧,且工业废污水中重金属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进入太湖生态系统中.  相似文献   

7.
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的核泄漏对全球环境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核事故的后果评价与环境修复成为长期而复杂的任务,而源项作为事故分级的重要依据,是后果评价和环境修复的基础.本文从福岛核事故泄漏的核素总量与组成、特征核素谱与其他事件的历史排放水平对比等三方面出发,对福岛核事故的源项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福岛核事故泄漏放射性总量大约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泄漏总量的10%,不到全球落下灰总量的千分之一,但是福岛核事故是至今为止最为严重的海洋放射性污染核事故.本文还对核事故后处理措施进行评估,针对福岛核事故的环境影响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蓝颖春 《地球》2014,(8):10-12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地球环境,环境不但是生命起源的温床,还是人类产生和进化的必要条件。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出现是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结果。可以说地球环境创造了人类,但人类的某些活动又在破坏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近年来,中国多次爆发大面积的雾霾事件,雾霾对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社会关注。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防治?带着这些问题,《地球》记者采访了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  相似文献   

9.
<正>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前所未有地改变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全球城镇发展格局.与此同时,与城镇化进程相关联的大气、土壤和水体等动植物栖息生境和人类生存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并且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湖泊作为一类典型的淡水生境,因具有洪水调蓄、多样性维护、物质循环、环境美化和气候调节等自然生态功能以及供水、水产品生产、休闲娱乐和文化美学等社会经济服务功能,其功能与城镇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息息相关.为此,本文简要回顾了第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地震灾害及其深层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所有地震时空、强度对人及人类破坏的复杂性可以贯穿到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中体现出来,这样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空间和时间的全面灾害即可用生态系统地震灾害来进行描述。以人类为核心,按照构成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环境因子的不同,可将生态系统由内向外、逐层包容地划分成社会生态系统、环境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类型。在社会生态系统震害中,人类的能动作用居于主导的地位,在环境生态系统震害中,人类的能动作用居于协调的位置,在自然生态系统震害中,人类的能动作用处于服从的地位。整体上来看,生态系统震害具有四个一般特征,即连发性、群发性、长程关联性和影响长期性。蕴震体及地球岩石部分本身就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相似即自复制类生命体特征,因而具有网络性。因而从生态系统角度研究可以发现,地震灾害与多种灾害之间构成了一个整体的联系,这就是生态系统震害的深层机制,称之为网络性机制。地震灾害的宏观过程是地震作用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天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从而危及人与社会并形成灾害,震害是由多种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