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富水流体参与蛇绿岩豆英状铬铁矿形成过程已被广泛提及,但流体的作用和机制仍缺乏天然样品的证据证实.文章对保存完好的土耳其Kizilda(g)蛇绿岩和研究程度较高的西藏罗布莎蛇绿岩的铬铁矿床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系统总结,展示了流体活动的证据,探讨了铬铁矿结晶与岩浆演化过程中流体不混溶的关系,进而建立了铬铁矿...  相似文献   

2.
正今天,钢铁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飞驰在广袤大地上的汽车和火车、航行在浩瀚海洋中的轮船、翱翔在广阔蓝天上的飞机、奔向茫茫太空的宇宙飞船,公路、桥梁、铁路、住房、家电,等等,统统都离不开钢铁。大家都知道,钢铁是以铁矿石为原料冶炼而成的,富铁矿石是冶炼钢铁的上等原料。2005年~2012年我国钢铁大发展期间,我国从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进口了大量的富铁矿石,导致国际富铁矿石供不应求,价格飞涨了好多倍。有人估算,这几年间单  相似文献   

3.
经资料整理与实地调研:老挝已发现铁矿床(点)42处。重要矿床为万象省(P.Vientiane)万荣(Vang—viang)铁矿、川圹省(P.Xiangkhouang)富诺安(Phou.Nhouan)铁矿、万象省(P.Vientiane)帕莱(PhaLek)铁矿、甘蒙省(P.Khammouan)班农洛(BanNonglao)铁矿。重要矿床的矿体呈似层状、脉状产出,矿石质量较好,矿床属接触交代矿床、热液矿床。据地层条件、岩浆岩条件、构造条件、铁矿床(点)的分布情况,老挝划分出琅勃拉邦(Louangphabang)、孟佩(MuangPek)、桑怒(Xam—Nua)3个成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4.
鲁西莱芜地区是国内重要的富铁矿基地之一,是典型的与中基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铁矿,矿石品位高、储量大。该区铁矿找矿采用地面磁测、航空磁测和重力测量作为主要方法,在区内圈定多个物探异常,累计探明大中小型富铁矿床40余个。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该区富铁矿成矿规律,介绍张家洼典型矿床磁异常特征,建立莱芜地区富铁矿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勘查模型,得到以下认识:①航磁、重力异常圈定隐伏岩体效果好;②地质、物探密切配合是正确评价异常的关键;③研究低缓异常必须高精度;④要注重研究磁场的局部特征变化;⑤突破乱磁场区可能取得找矿实践。  相似文献   

5.
山东七宝山角砾岩筒流体双重致裂机制与金铜成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山东七宝山角砾岩筒的综合研究表明 ,该角砾岩筒形成于一种新的流体构造动力学机制———流体温压双重致裂和脉动扩展机制 ,即 :在流体的热应力和液压双重作用下形成性质不同的节理裂隙和上凸锥面状裂隙带 ,并脉动式往上扩展形成圆柱状压裂角砾岩体 ;锥面状裂隙带顶点岩石瞬间点爆裂 ,流体向该点汇流 ,流体流速加快和爆裂区呈倒置锥状往上扩展 ,岩筒上部锥状爆裂角砾岩体与锅盖状震裂角砾岩体形成 .富金流体于岩筒上部倒置锥状裂隙体 (温度压力急降箱 )下部沸腾面附近富集和沉淀 ,富铜流体主要于温压相对较高的汇流区集结和沉淀成矿 .  相似文献   

6.
云南六合深源包体与富碱斑岩成岩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云南省鹤庆县六合乡富碱斑岩体中的深源岩石包体中首次发现富Na微晶玻璃体 .研究表明 ,超镁铁质包体为原始地幔部分熔融的结晶产物 ,微晶玻璃来自包体成岩后地幔去气产生的交代流体 ,是深部地幔交代作用的直接表现 .通过地幔交代作用 ,不仅导致碱质和大离子不相容元素以及成矿元素和挥发份的聚集 ,而且孕育了碱性岩浆 .因此 ,富碱斑岩中的幔源包体及其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特征为研究和揭示滇西地区新生代富碱斑岩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示踪物 .  相似文献   

7.
婺源县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也是江西省著名的旅游胜地。本文对其地质灾害现状与形成机制作了深入研究,为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西南岔富金铜矿床是中国东部陆缘重要金铜矿床之一. 该矿床由北山和南山两个矿段组成, 北山矿段由细脉浸染状硫化物蚀变岩和数条胶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石英细脉组成, 南山矿段由磁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石英脉及纯硫化物脉构成; 它们矿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稀有气体的同位素实验得出: 3He/4He, 20Ne/22Ne和40Ar/36Ar比值变化分别在0.08~4.45 Ra, 8.8~10.2和306~430之间, 且南山矿段矿物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的3He/4He, 20Ne/22Ne比值, 北山矿段的矿物流体包裹体持有较低3He/4He比值. 从其成矿流体起源与演化以及与矿化阶段的对应关系、成矿时代角度分析, 该矿床的初始热流体应是来自有地幔柱型地幔/软流圈流体参与的洋壳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 并与伊泽奈崎(Izanagi ocaneic plate)板块向古亚洲大陆俯冲的大陆边缘环境相对应(123~102 Ma); 北山矿段细脉浸染型矿体是高温含矿流体上升、沸腾的前缘流体与年轻地壳流体发生强烈混合作用后的混合流体交代、结晶作用形成, 胶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石英脉是随后的高温含矿流体充填作用形成; 南山矿段磁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石英脉是中温含矿流体以充填方式为主沉淀结晶形成, 纯硫化物脉是再度上升的中温含矿流体沸腾后的富矿流体充填、沉淀结晶作用形成. 其成矿的动力学过程初步概括为: (1) 伊泽奈崎板块俯冲去气、脱水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含流体、矿质的埃达克质岩浆; (2) 熔体与流体分离形成埃达克质岩浆和含矿热流体; (3) 含矿流体先后上升、并经二次沸腾作用最终形成细脉浸染状与脉状共生的富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9.
秦岭造山带是中国最重要的金-钼-银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之一,成矿带内的多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迄今为止很少发现与古生代区域地质作用有关的矿床.本文报道北秦岭桐柏地区火神庙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石榴子石和相关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揭示该矿床为早志留世商丹洋俯冲过程中岩浆活动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该矿床以发育透镜状、似...  相似文献   

10.
沂沭断裂带新构造活动规律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沂沭断裂带活断层的结构与几何学特征、活动型式与时间、断层擦痕反演应力场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对其活动机制和时间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第四纪以来呈现为大型的活动构造带,主体上由四条主干活断层组成,各活断层主要表现为逆右行平移.它们的断层活动性总体上表现为东强西弱与南强北弱的特点.通过对该断裂带内一系列活断层擦痕反演应力场分析,表明新构造活动期的区域应力状态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详细的野外调查表明,沂沭断裂带浅部活断层的形成机制为直接复活、隐伏断层扩展、反向断层复活与截切断层复活四种类型,以前两类为主,主要利用早期地堑边界四条主干断裂的复活与扩展而形成浅部的活断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大量烃源岩光片显微荧光观察,发现烃源岩因有机质含量及其与无机矿物之间的赋存关系不同,在演化过程中可形成两种不同润湿性质微层,即油润湿微层和水润湿微层.烃源岩中油润湿微层和水润湿微层交互分布并相互交错,使内部形成了多个不同润湿性质的空间;不同润湿性质空间强大的毛细管力阻碍了流体的相互流动,形成了近乎独立的封闭流体系统.空间所承受作用力为全部上覆地层压力,这种不同流体空间的封闭性承压使其内部呈现高压状态.烃源岩中多个封闭流体空间相互叠置,形成了烃源岩异常高压层.因此有机质的含量及赋存状态是决定异常高压形成的内在因素,烃源岩演化过程不同润湿性微层形成、分布及演化决定了异常高压的强度、范围等.  相似文献   

12.
鸣沙表面结构特征与共鸣机制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鸣沙发声机制是风沙物理学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采自沙漠和海滩哑沙及敦煌鸣沙山鸣沙变哑的哑沙的冲洗实验、玻璃微珠表面化学溶蚀实验、表面覆盖实验及SEM的分析. 发现: 鸣沙发声与沙粒表面有无 SiO2凝胶无关, 也与其表面的化学组成无关, 而与自然沙粒表面由风蚀、水蚀、化学溶蚀及硅凝胶沉淀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多孔(坑)状物理结构所构成的共鸣腔有关. 其共鸣机制与亥姆霍兹共鸣腔相似. 其次, 粉尘或更细的黏粒等杂质侵入沙粒表面的孔洞所产生的阻尼作用, 可导致鸣沙共鸣机制丧失而变为哑沙. 因此, 清除石英颗粒表面各种细小杂质对多孔结构的污染是恢复哑沙发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联苯系列化合物与苯并萘噻吩系列化合物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联苯系列化合物与苯并萘噻吩系列化合物的形成机制 .联苯系列的成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含有共轭烯键的链状化合物或含有共轭烯键链的化合物芳构化 ,二是硫作用于普通链状化合物夺去部分氢形成 (硫化氢和 )共轭烯中间体 ,进而芳构化形成联苯系列 ;苯并萘噻吩系列的直接前身物质之一可能是苯基萘系列 ,含有共轭烯键的链状化合物或具有共轭烯链的化合物以及饱和与不饱和链状化合物在硫的作用下都可以转化成苯并萘噻吩系列 .联苯系列化合物对热稳定 ,但在硫或氧存在条件下可以分别转化成硫芴系列和多环芳烃或氧芴系列和多环芳烃 .联苯和甲基联苯之和在联苯系列总量中的比例可以用来判断环境 ,在成熟度不太高的前提下 ,如果比例数高说明环境偏咸 ,反之则说明环境偏淡 .原油中苯并萘噻吩系列化合物含量高表明原油曾经历过丰富硫的作用 .但这个作用可能发生在油源岩中 ,也可能发生在油藏中 .  相似文献   

14.
张媛媛  周永胜 《地震地质》2012,34(1):172-194
野外、实验和地震数据表明:浅部地壳的变形以脆性破裂为主,深部地壳的变形以晶体塑性流动为主.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壳变形的2种机制模型,即发生脆性变形的上部地壳强度基于Byerlee摩擦定律以及发生塑性变形的下部地壳强度基于幂次蠕变定律.而位于其间的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与浅源地震深度的下限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然而,二元结构的流变模型局限性在于其力学模型过于简单,往往过高估计了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机制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没有定量的力学方程来描述脆塑性转化带强度;而且以往对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引起的脆塑性转化方面,对因应变速率和流体对脆塑性转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也比较薄弱.对断层带内矿物变形机制研究表明,某些断层带脆塑性转化发生在相同深度(温度和压力)内,发生脆塑性转化的原因是应变速率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被认为与地震周期的同震、震后-间震期蠕变有关,这种变化得到了主震-余震深度分布变化的证实.对断层流体特征分析表明,断层带内可能存在高压流体,这种高压流体会随断裂带的破裂及愈合而周期性变化,在地震孕育及循环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高压流体的形成(裂隙愈合)有多种机理,其中,压溶是断层带裂隙愈合的主导机制之一.研究在水作用下的压溶,可以对传统的摩擦-流变二元地壳强度结构及其断层强度进行补充与修正.通过以上分析,认为有必要通过野外变形样品和高温高压实验,深入研究应变速率及流体压力对断层脆塑性转化的影响,同时,通过实验建立压溶蠕变的方程,近似地估计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  相似文献   

15.
拖担水库大坝左岸为一古滑坡,在水库扩建开挖过程中,诱发古滑坡体复活.在分析了滑坡工程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形成机制,通过反演计算,确定了底滑面的力学参数,提出了抗滑桩、开挖和挖锚结合三种处置方案,其中挖锚结合方案又分别对比了滑坡体上部开挖至2035.0m高程+下部锚固和滑坡体上部开挖至2015.0m高程+下部锚固两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古滑坡体为一基岩顺层滑坡,滑动模式为"滑移(弯曲)—剪断"型,左岸古滑坡体由于施工扰动,沿坡体内部软弱层面产生二次滑动;结合大坝工程设计,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左岸滑坡体采取开挖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1 研究背景云南盈江地区历史地震活动频繁,2008年以来密集发生了一系列5级以上地震,如:2008年盈江铜壁关MS 5.0地震、盈江徐家寨MS 5.0地震、盈江苏典MS 5.0、MS 5.9地震, 2011年盈江MS 5.8地震,2014年盈江卡场MS 5.6、MS 6.1地震等.该区地震活动活跃,逐渐成为滇西地震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