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藏高原西部综合地球物理与岩石圈结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通过对西藏高原西部吉隆-鲁谷-三个湖地球物理剖面综合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岩石圈结构综合研究、分析与解释,提出了该地区的岩石圈结构的构造单元划分的地球物理方法和划分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王恺  熊熊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27(4):1366-1376
黑水泉州地学断面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所受复杂地球动力学机制的影响,而备受地学界的关注.但要弄清控制岩石圈动力机制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热动力,还需对岩石圈的热结构有更细致的研究.地热学研究作为一种独立的地球物理学方法,在地球内部结构及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地热资料来研究地球深部热结构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国地热资料的相对匮乏严重阻碍了地热研究的进展.本文将引入地形、重力等大地测量观测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基于岩石圈均衡原理,综合地热和重力学方法联合确定黑水泉州地学断面东段岩石圈热结构,弥补了传统地热研究方法的不足.基于黑水泉州地学断面岩石圈二维温度分布结果,本文计算了该岩石圈的强度分布,并对其岩石圈的热结构和流变结构特征展开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二十年来数值模拟方法在我国岩石圈构造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状况,主要涉及造山带数值模拟、俯冲带数值模拟、盆地数值模拟、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数值模拟等几方面内容.为了研究中国大陆及其相邻地区的岩石圈三维结构.已经取得许多区域性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探测资料.同时以这些探测资料为基础,国内外科学家做了许多以该地区岩石圈构造与演化为研究目的数值模拟工作.可以看出,数值模拟是岩石圈构造与演化研究的有力工具.并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就.这些成果为继续进行岩石圈构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岩石圈三维结构的研究,尤其是海域岩石圈三维结构的研究,需借助地球物理勘探手段.本文主要讨论南海海域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中所采用的几种地震勘探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效果,其中包括单船反射地震勘探、双船反射、折射地震勘探、海底地震接收以及地震层析成像等.  相似文献   

5.
利用S波接收函数研究华南块体的岩石圈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跨越华夏块体至四川盆地西部的130个线性流动地震台站及其附近90个固定台网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S波接收函数波动方程叠后偏移方法,开展了华南大陆岩石圈结构研究.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岩石圈结构复杂,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差异显著,构造边界带附近小尺度变化强烈.150 km以上的厚岩石圈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不足100 km的薄岩石圈主要分布于川东褶皱带和华夏块体.雪峰山下方岩石圈厚度显著增加,且以雪峰山为界岩石圈结构和性质存在着显著的东西差异.结合其它地球物理观测得到的地壳-上地幔结构信息,我们提出:(1)四川盆地还保留着厚而冷的克拉通岩石圈根,且岩石圈地幔具有结构分层特征;(2)雪峰山可能是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块体在西南部的边界;(3)雪峰山以东区域可能经历了岩石圈的减薄和改造,且华南岩石圈的减薄与华北相似,都主体发生在东部地区,造成现今南北重力梯度带两侧强烈的结构差异.研究结果为认识华南大陆的构造演化及其深部动力学提供了地震学约束.  相似文献   

6.
对岩石圈物理、化学结构进行多维度的高精度限定,可为其形成演化等重要基础科学问题提供可靠依据.华北深部岩石圈经历多期次复杂改造过程,导致物理、化学结构参数的改变.厘清岩石圈精细结构中各参数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对改造范围、程度及机制进行有效制约.通过地震学、重力学及地热学综合研究,结合深源岩石包体的定深(岩石圈中的层位)、定性(化学的和物理的)和定年(形成和改造年龄)成果,文章构建了华北岩石圈地幔多维度物理、化学结构模型.研究表明:华北陆块岩石圈地幔横向上存在高度不均一性,除陆块内部的局部地区保留有太古宙-古元古代难熔、强烈交代的地幔,大部分已转变为元古代甚至显生宙饱满、弱交代的地幔.岩石圈地幔结构组成特征表明,华北东部地幔受改造强烈,甚至最终完全置换;华北中部过渡带和西部保持相对稳定,但是西南缘岩石圈受到明显改造.  相似文献   

7.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忠淮  石耀霖 《地震学报》2003,25(5):512-527
对1999年7月第22届IUGG大会以后的4年期内,中国地球物理研究在岩石圈结构和大陆动力学方面的主要进展作了简要评述.这些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性岩石圈物性结构的研究,利用深地震测深剖面对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勘查,利用GPS观测研究大陆内部的现今运动和变形,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地球物理勘查及动力学机理研究,沉积盆地的地球物理勘查及演化过程研究,以及板块动力学研究, 等等.   相似文献   

8.
高.  ПН 《内陆地震》1995,9(2):182-183
哈萨克斯坦地震研究所开展岩石圈特征的基础物理研究主要是:根据地球物理和地质基准建立的经验关系方程可以揭示出岩石圈中明显的物理界面,可以提出地球物理参数之间有相关性的根据;应用查明的规律性可以客观地分析超覆构造区和山区的资料。着重研究了与形成地震成因带典型模式基础同样的岩石圈体模式的建立;用综合物理参数和岩石物质组分资料描述了模式的特征;在哈萨克地盾、图兰板块和天山区内发现了速度和密度都有很大区别的四种地壳;解释了重力观测场的不同高度;查明了哈萨克斯坦地壳的三层结构;提出了比以前的康腊界面双层模式更新的解释地球物理资料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沙.  ΒИ 《内陆地震》1995,9(4):374-381
用地质地球物理原理估计岩石圈地震危险性和预测地震时,通常根据深部地震测深资料对地震危险区和非地震区进行地球物理模拟。高山区是有意义的地震危险区,但难以克服的地形复杂性的困难限制了深部地震测深的前景。中亚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天山和帕米尔高山区就是这样的地区。当深部地震测深没有前景时,唯一可能的通用方法是根据地震勘探原理利用区域地震观测资料解决岩石圈地球物理模拟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华北岩石圈三维流变结构的一种初步模型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利用华北地区(105~124°E, 30~42°N)的地震P波速度资料和大地热流资料建立了华北岩石圈的三维波速分布及温度分布. 考虑了摩擦滑动、脆性破裂及蠕变三 种主要的流变机制在岩石圈中的作用. 计算了华北岩石圈流变强度及粘度的三维分布. 结果表明, 岩石圈的流变强度和粘度有着明显的分层特征. 在应变率为 的情况下, 上地壳上部为脆性区, 下部有可能是以蠕变为主的延性区; 中地壳可以是以脆性破裂为主的脆性区, 也可以是上层以脆性破裂为主而大部分是以蠕变为主的延性区; 而下地壳几乎均是以蠕变为主的延性区; 壳下岩石圈上部是以脆性破裂为主或以蠕变为主的高强度区. 同时可以看出, 流变强度在水平方向上有很大的不同, 与大地构造有着明显的联系. 讨论了岩石圈波速结构, 温度分布对流变结构的影响, 并对改进岩石圈流变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