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性质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大陆边缘的性质,国内外学者论述颇多,众说不一。作者认为它是复合型大陆边缘,其基本特征是:由多个古陆块陆缘复合,裂解的大陆边缘与增生的大陆边缘复合,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与阿尔卑斯型大陆边缘复合,还探讨了这一复合型大陆边缘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和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被动大陆边缘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边缘代表地壳的基本不连续,大陆壳在这里与大洋壳相邻接,是研究大洋与大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场所。这里含有大陆形成过程的线索,因为越来越多的事实已证明,大多数山系是作为大陆边缘开始自己的历史的。被动大陆边缘(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s),亦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是三种大陆边缘基本类型之一,是在拉张应力场下地壳减簿,大幅度沉陷的产物。以生成巨厚的沉积聚集为特征,岩浆活动弱,基本上不变形,与主动大陆边缘适成对照。粗略的估算表明,全世界新于两亿年的沉积岩体积中,一半以上是联合古陆(Pangea)自早中生代破裂以来在大西洋型边缘上堆积下来的。从而这些岩石就提供了  相似文献   

3.
“雪峰古陆”的构造问题是华南区域构造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时期为扬子古陆的东南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发育了以斜坡相为主体的沉积组合;加里东造山作用时期,这里成为扬子古陆的边缘褶断山系,但仍为扬子地块的一部分而非习称的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它是由于华南加里东武夷─云开弧后盆地关闭,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拼接形成的陆孤碰撞造山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构造样式为前陆地带的准原地型边冲叠瓦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4.
扬子古大陆与澳大利亚古大陆的新元古界均由3~5个向上变浅的层序组成,层序与构造地层结构转换面的特征对比和古陆拼合表明,新元古代时期扬子古大陆位于澳大利亚古大陆北侧,其东南边缘与澳大利亚古大陆东缘可能处于同一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它们所经历的挤压、拉张、沉降过程与晚元古代Rodinia超级古大陆的形成、分裂、移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赣杭构造带前寒武纪构造格局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家瑞  张志平 《铀矿地质》1997,13(6):321-326
对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的认识,在长期的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本文通过对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华夏古陆是一个被肢解了的早元古代古大陆;中元古代晚期浙西-赣东北地区是华夏古陆的活动大陆边缘;武陵运动是华南一次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沿赣东北断裂带发生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晚元古代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加里东期本区为浙西-赣东北坳拉槽。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古大陆中-新元古代汇聚与裂解的地质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新元古Rodinia超大陆提出后,现已发展成地学研究热点之一。在全球新元古代超大陆旋回的汇聚与裂解机制影响下,中国古大陆也随之变化。中元古代末一新元古代初的汇聚和新元古代晚期的裂解是最重要的两次地质事件。塔里木、华北、华南古陆都有它的地质记录。晋宁事件应是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北秦岭地块与中秦岭地块俯冲一碰撞造山作用和新元古代时期Rodinia超大陆形成的主要地质事件;华南的武陵运动,使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发生碰撞形成统一的“华南古陆”。在塔里木古陆与哈萨克斯坦一伊犁古陆之间的那拉提南缘碰撞带,甘肃北山南带柳园及青海柴达木盆地北部边缘的榴辉岩一花岗岩带的发现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华北古陆自晚太古晚期开始与西伯利亚古陆发生分离,早元古宙形成了古蒙古洋板块,在古华北板块北缘出现了古老的弧沟系,其中海沟俯冲带构成了优地斜,在古俯冲带上盘古大陆壳出现了火山岛弧带,此时华北地台北缘有着与现代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特点相似的构造格局。本文仅对华北地台北缘东段优地斜、火山岛弧带的地质特征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攀西的结晶基底岩系——康定群,褶皱基底岩系——会理群、昆阳群与北澳大利亚地区一致,是泛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泥盆—二叠纪时期,扬予古陆发生强烈地裂运动,后期扬予古陆向北漂移,导致了它与澳大利亚的分裂,这时攀西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内陆裂谷,它发展为原大洋,成为扬予古陆西缘的被动大陆边缘裂谷。二叠纪末它可能与同步向北漂移的羌塘-印支古陆拼合:三叠纪初与华北陆块拼合;于侏罗纪、白垩纪分别与藏北及藏南陆块拼合;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碰撞,形成了统一的亚洲大陆,本区受造山作用影响,形成广泛的冲断-推覆体构造形体。  相似文献   

9.
试论陆壳增生的两种基本模式及其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地壳是地球形成演化的必然产物。大陆地壳由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地体的拼贴而增生;同时已形成的大陆地壳沿着新的断裂分裂、离散而碱小。因此大陆地壳是地体拼贴增生与分裂离散的综合结果。太古代早期,原始陆壳形成后,主要通过环太平洋型与天山型两种基本模式达到陆壳的增生。环太平洋型陆壳增生模式出现于陆块的边缘,由古大陆向大洋方向单向增生,增生年代由老到新,增生地体一般都有较大距离的移置,其增生与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有关。天山型陆壳增生模式出现在陆块的内部,其形成与陆块的开台作用密切有关,可以但不一定伴随有俯冲作用。当古大陆沿一定方向断裂带分裂、离散。其间形成新的海槽接受碳酸盐岩和正常陆源碎屑沉积物与来自地壳深部或地幔的火山物质。由于壳下应力条件改变,两侧古陆相向运动,海槽中物质受两侧古陆碰撞挤压,形成褶皱造山带,并把两侧的古大陆“焊接”成新的、范围更大的大陆地壳。  相似文献   

10.
秦岭祁连山昆仑山构造发展史与南北中国板块的拼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秦岭祁连山昆仑山发展演化,中国大陆的形成可总结为3阶段板块拼贴“焊合”模型即: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早期,原始秦昆洋俯冲—消减,塔里木—华北古陆(北中国板块)与华南洋域新生陆壳(南中国板块)拼贴增生,形成原始中国古陆;震旦纪至志留纪,原始中国古陆裂解,秦祁海洋扩张—俯冲—消减,阿拉善—华北板块(北中国板块)与塔里木、柴达木、华南组成的联合板块(南中国板块)缝合统一,形成古中国板块,泥盆纪至三叠纪早期,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藏滇板块(基梅里大陆一部分)与古中国板块碰撞拼贴,滨邻古特提斯洋的中国大陆西南缘(秦祁昆地区)全面皱起,造就中国大陆轮廓;中生代以来,板内超长期继承性汇聚和滨西太平洋边缘构造带、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叠加、改造,造就现令中国大陆构造、地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初步综述了超大陆研究的一些新成果。超大陆的拼贴和裂解一般与地球深部作用有关;各超大陆旋回的持续时间不一,不具周期性。Rodinia超大陆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的格伦威尔造山期(1050Ma),后在新元古代晚期(725Ma)裂解。在新元古代早期,塔里木地块可能与澳大利亚的Kimberley地区相连,华南地块位于东澳大利亚和劳伦古陆之间而华北地块与劳伦古陆西北角和西伯利亚相邻;到新元古代末,这三个地块都从Rodinia超大陆中分离出来,在寒武纪至泥盆纪时与冈瓦那大陆的澳大利亚边缘靠近。冈瓦纳超大陆是在Rcdinia超大陆解体后,由太古-元古代克拉通重新组合,并有中元古代活动带碎块的拼贴而成,其完成聚合的时间大约是早古生代(约500Ma)。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构造事件与演化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亚大陆地边缘地区三民时洋盆扩张作用较强,形成由多个小洋盆和一些微陆块或地体组成物复杂洋区;侏罗纪该洋区逐渐收缩,聚敛直至关闭,并奠定大陆边缘轮廓,白垩纪是该区安第斯大陆边缘的形成和演化时期;新生则是岛弧型大陆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华北古大陆南缘构造格架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秦岭地区在前海西期表现为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到海西期后特别是燕山期已属于陆内造山作用,因此称之为古大陆边缘。在对前海西期构造格架重塑的基础上,以不同建造、岩浆活动和分隔构造单元断裂资料分析为依据,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自北而南将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山-熊耳山陆缘带、宽坪陆缘增生带、二郎坪弧后断陷带、秦岭古岛弧带和南秦岭泥盆纪断陷海盆。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特点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太古宙古陆核边缘活动性沉积、早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古陆核边缘活动性缓慢沉积、中-新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拉张构造体制下的被动陆缘、加里东早期华北古陆南缘活动陆缘、早古生代华北陆块南缘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已经拼接,进一步发生陆内A型俯冲,构造型式为近南北向的深部构造作用。根据区域成矿的物质组成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划分为5个成矿系统: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成矿系统、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成矿系统、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和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4.
南海变质基底基本轮廓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海变质基底基本轮廓是由中央向周缘自老变新的拼盘式褶皱基底,南海中央西沙群岛海域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围绕该古陆周缘发育有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印支期褶皱变质基底。南海构造演化十分复杂,经历元古代至古生代的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多次张裂与聚敛,形成晋宁期、加里东期和海西-印支期褶皱变质带;中生代又经历库拉-太平洋板块俯冲消减,形成“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新生代又经历陆缘扩张作用的演化才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5.
试论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和裂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和裂解的问题。首先,考虑地球的形成存在过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的阶段。在天文演化阶段,冈瓦纳古陆形成于南极;在地质演化阶段,南半球表层液核流体获得向东北的速度,同时导致了冈瓦纳古陆的分裂和漂移。漂移大陆块的北边缘到达表层液核流体辐合带的位置,这一辐合带沿地中海、青藏高原南边缘、斐济、加勒比海、地中海一线。大陆块到达低纬后又经过了东西方向的漂移,并且形成了洋中脊.   相似文献   

16.
云南鹤庆锰矿的成矿条件及成矿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鹤庆锰矿位于鹤庆县城西 (最西端猴子坡矿段离县城简易公路 2 3km ) ,区域地质背景与滇西南其它的优质锰矿床 (斗南、白显、丙状 )的区域地质背景类似 ,它们都是在滇西澜沧运动(P2 — T1 )使古特提斯洋封闭形成欧亚、印度晚二叠—早三叠世联合古大陆以后 ,晚三叠世又重新地裂活化的大地构造背景下的产物。由于这里的晚二叠—早三叠联合古陆的解体 ,产生了一系列深大的裂陷 ,造成了有利于优质锰矿堆聚的大地构造背景 ,这类裂陷的方向有垂直古陆边缘的 ,也有平行古陆边缘的 ,鹤庆锰矿带呈近 EW走向 ,是垂直扬子古陆边缘的深水喷发沉积带。由…  相似文献   

17.
川西北壤塘地区西康群深海浊积砂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川西北壤塘西康群浊积砂岩的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的综合研究表明,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物相同。综合其它地质资料可以认为,本区浊积岩的物源区为康滇古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近十年的研究工作从大量的1:20万、1:5万区调和钻孔资料证明:梵净山“飞来峰”是不存在的,黔东南南明地区是一个向斜盆地而不是构造窗。通过实地考察认为:皖南兰田是否为构造窗也尚难定论。江南一雪峰古陆内确实存在推(滑)覆构造,但这些都是准原地型的,其推(滑)距离不大,均未超过50km,并未改变扬子地块东南边缘区域沉积古地理和沉积相的总体展布格局。本区并不存在阿尔卑斯型或阿巴拉契型的远程推(滑)覆体,江南一雪峰古陆并非来自华夏古陆。扬子地块的逆掩推覆或重力滑覆是属于陆内俯冲和板内挤压或伸展性质的,这与两个大陆、两大板块之间的碰撞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相似文献   

19.
邓家瑞  张志平 《福建地质》1998,17(3):131-138
通过对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的综合研究认为,华南存在早一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中元古代晚期江南古陆南缘是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一次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沿江南古陆南缘发生磁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晚元古代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但华南加里东期存在的统一褶皱基底。  相似文献   

20.
汉中地区磷矿主要为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及晚震旦世陡山沱期产物,以前者为主。矿床围绕古陆(特别是摩天岭和汉南古陆)边缘分布,为浅海 滨海相沉积产物。磷质物源主要来自古陆,而海底火山活动提供的P、Mg、F成为天台山磷矿形成的重要物源。摩天岭及汉南古陆边缘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