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早白垩世铜钵庙-南屯组的火山岩和砂岩是中国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和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的主要油气储层.其中:铜钵庙组储层主要由火山碎屑岩组成;南屯组储层以砂岩为主,其次为火山碎屑岩.在铜钵庙组的火山碎屑岩中,贝尔凹陷主要为凝灰岩,塔南凹陷主要为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镜质体反射率和最高热解温度数据表明,成岩阶段主要为中成岩阶段A期.铜钵庙组-南屯组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其次为原生孔,属中低孔、特低渗型储层.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均发育2个异常高孔隙带,储层孔隙度主要受储层岩石类型、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古近系储层孔隙类型与次生孔隙成因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阳坳陷包括东营凹陷、惠民凹陷、沾化凹陷和车镇凹陷,充填的古近系碎屑岩储层埋藏经历了早、中成岩阶段,目前大多沉积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砂岩储层发育原生和次生孔隙,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是烃源岩成熟产生的有机酸对长石颗粒和碳酸盐胶结物溶蚀形成的,但在不同凹陷储层溶蚀对象存在差异。如东营凹陷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成因,长石溶蚀次之;沾化凹陷和惠民凹陷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为长石溶蚀成因,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次之;车镇凹陷储层的上部次生孔隙为长石溶蚀成因,下部为长石和碳酸盐溶蚀成因。济阳坳陷古近系垂向上2个深度段发育次生孔隙,其发育深度自西向东、由南向北加深,发育位置受控于凹陷内生油中心位置,临近生油中心的砂体内次生孔隙发育。储层综合评价表明,不同沉积凹陷的良好储层发育的地区和深度是不同的。东营凹陷北部坡陡带及中央隆起带储层主要为Ⅰ、Ⅱ类好储层,沾化凹陷孤岛、孤东和孤南层序Ⅲ及Ⅳ、Ⅴ(沙河街组沙三段上亚段至东营组东三段)的储层物性较好,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南部缓坡带的层序Ⅲ及Ⅳ(沙河街组沙三段上亚段至沙一段)发育良好储层,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和夏口断裂带层序Ⅰ、Ⅱ、Ⅲ(沙河街组沙三段下亚段至沙二段下亚段)发育较好储层。  相似文献   

3.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岳伏生  马龙  李天顺 《沉积学报》2002,20(4):644-649
查干凹陷轻质低硫成熟原油的发现显示出查干凹陷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低成分成熟度和低结构成熟度、高岩屑含量和高填隙物含量、多填隙组分和多胶结类型是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碳酸盐胶结物的选择性溶蚀、火山岩呈似层状存在于地层中对下伏碎屑岩压实作用的减缓是查干凹陷特低孔特低渗储层能够形成较为发育的次生溶蚀孔隙并成为有效储层的原因,受岩性控制、有利构造环境是查干凹陷油气成藏的特点,寻找储层形成的有利沉积相带和易于成岩作用改造、发育次生溶蚀孔隙而且物性相对较好的砂体,是查干凹陷油气勘探实现突破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碎屑岩储集层溶蚀型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刘林玉 《沉积学报》1998,16(2):97-101
溶蚀型次生孔隙是碎屑岩储集层的一种重要孔隙类型,溶蚀型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是石油地质学家很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吐哈盆地北部坳陷与民和盆地巴州坳陷碎屑岩储集层的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碎屑岩储集层溶蚀型次生孔隙发育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原生有效碎屑岩体的形成和保存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控制,在有效碎屑岩体的成岩过程中孔隙流体性质的显著变化是大规模形成溶蚀型次生孔隙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西湖凹陷砂岩储层异常高孔带分布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测试、流体包裹体分析、黏土矿物X衍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以及物性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研究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砂岩储层异常高孔带分布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储层2 500~3 100 m和3 400~4 400 m的深度段发育大量的次生孔隙,两段次生孔隙带成因不同。第一段次生孔隙是在酸性环境下主要由有机酸等酸性流体溶蚀长石类矿物导致,还有少部分是由TSR反应生成的H2S溶蚀造成。第二段次生孔隙带主要由残余的早期酸性溶蚀孔和碱性环境下高岭石的伊利石化导致,少部分则由碱性流体溶蚀石英颗粒形成,同时异常高压保护深层次生孔隙,而且形成了一定量的裂缝。异常高孔带成因机理有助于优质储层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惠民凹陷古近系碎屑岩次生孔隙纵向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油气勘探的过程中更加准确地预测有效储层的分布,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酸盐含量、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以及储层物性等数据, 研究了惠民凹陷古近系砂岩次生孔隙的纵向分布规律.在小于1400m的深度, 砂岩的孔隙主要为压实和胶结之后的原生粒间孔隙; 在埋深超过1400m以后开始出现少量次生孔隙, 在1400~1500m深度范围形成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带; 超过1500m, 大量的次生孔隙出现在1500~2300m和2700~4000m的2个深度段.所收集的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在纵向上的变化关系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次生孔隙主要为长石溶蚀成因, 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是次要的.在次生孔隙发育带内, 惠民凹陷烃源岩演化产生大量有机酸和泥岩中的粘土矿物迅速脱水是产生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赵晓东  时阳  文雯  李亮  张博明  陈刚强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15-67040015
利用岩芯、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南堡凹陷南部深层古近系沙一段(沙河街组一段)优质碎屑岩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①南堡凹陷南部沙一段优质碎屑岩储层属于低孔中渗储层,发育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微裂缝;②沙一段沉积期处于强水动力沉积环境,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普遍发育,岩性主要为中粗砂岩、含砾砂岩和砂砾岩等粗岩性,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石英、岩浆岩岩屑等刚性组分含量高,储层在强压实作用下仍保留了局部原生残余粒间孔,部分刚性组分强压条件下形成微裂缝;③沙一段与东三段为区域不整合接触,大气水的酸性流体在成岩初期以及烃源岩成熟之后产生的有机酸在成岩后期通过油源断裂和不整合面进入储层,造成长石、易溶碎屑等组分溶蚀形成次生孔隙,溶蚀作用不仅增加孔隙空间,而且扩大喉道宽度。结论认为:粗岩性和高刚性颗粒含量为原生孔隙的保存提供了物质基础;油源断层、不整合面为酸性流体的进入提供路径,促进了次生孔隙发育。  相似文献   

8.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铜钵庙组发育一套火山碎屑岩类、火山-沉积岩类和少量的陆源碎屑岩岩石组合。其中,火山碎屑岩类、火山-沉积岩类成岩作用受火山碎屑物质控制作用明显。典型的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溶解作用等。成岩阶段属中成岩A期。通过孔隙演化研究发现,压实作用是该区原始孔隙损失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胶结作用。早期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共损失83%以上的原生孔隙,晚期岩屑溶蚀和长石溶蚀作用增加6.53%的孔隙度,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的物性特征。此外,不同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孔隙的影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岩芯、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南堡凹陷南部深层古近系沙一段(沙河街组一段)优质碎屑岩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①南堡凹陷南部沙一段优质碎屑岩储层属于低孔中渗储层,发育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微裂缝;②沙一段沉积期处于强水动力沉积环境,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普遍发育,岩性主要为中粗砂岩、含砾砂岩和砂砾岩等粗岩性,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石英、岩浆岩岩屑等刚性组分含量高,储层在强压实作用下仍保留了局部原生残余粒间孔,部分刚性组分强压条件下形成微裂缝;③沙一段与东三段为区域不整合接触,大气水的酸性流体在成岩初期以及烃源岩成熟之后产生的有机酸在成岩后期通过油源断裂和不整合面进入储层,造成长石、易溶碎屑等组分溶蚀形成次生孔隙,溶蚀作用不仅增加孔隙空间,而且扩大喉道宽度。结论认为:粗岩性和高刚性颗粒含量为原生孔隙的保存提供了物质基础;油源断层、不整合面为酸性流体的进入提供路径,促进了次生孔隙发育。  相似文献   

10.
利用50余口井的储层实验资料,对苏北盆地主力勘探地区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泰州组砂岩储层进行孔隙类型和有利储层评价。综合研究表明: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泰州组发育三角洲、浊积扇、扇三角洲等成因类型砂体,这些砂体由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组成,并且砂岩储层发育次生孔隙,原生孔隙较少;海安凹陷泰州组储层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段为2 300~2 500m,系大量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和岩屑颗粒遭受强烈溶蚀而成,孔隙度为12%~25%,第二个次生孔隙发育段为2 600~3 200m;高邮凹陷泰州组储层孔隙演化与海安凹陷有一定差异,其只存在1个次生孔隙发育段(2 400~2 900m),孔隙发育程度与海安凹陷的第一个次生孔隙带相似;泰州组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沉积物中有机质演化产生的有机酸、酚以及碳酸有关;大部分次生孔隙是由粒间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产生;海安凹陷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部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滑塌浊积扇砂体中,高邮凹陷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南部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中,储层埋藏浅、物性好,均以Ⅰ和Ⅱ类储层为主,是有利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1.
以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南屯组火山碎屑岩为例,结合岩石学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火山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综合研究认为: 火山碎屑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凝灰岩( 熔结凝灰岩) 、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 砾) 岩; 发育有原生孔隙、原生裂缝、次生孔隙、次生裂缝等4 类10 种储集空间,且以次生溶孔为主; 属于中低孔--特低渗型储层,横向上靠近洼陷边缘、接近构造高部位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纵向上在1 900 ~ 2 100 m、2 600 ~ 2 900 m 处存在两个明显的异常高孔隙带; 储集性能受岩性岩相、构造运动、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等因素影响,其中岩性岩相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海塔盆地优质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云峰  徐涵  肖岩岩  张玉鹏 《地质科学》2011,46(4):1017-1024
凝灰质砂岩是海塔盆地主要油气储集岩层,凝灰质含量随地层变老而增多,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强,大量薄片等储层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凝灰质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成因的次生孔隙,且次生孔隙比例随地层变老而增加.本文提出孔隙成因法,并根据该方法确定凝灰质砂岩优质储层物性下限的孔隙度为10%,渗透率为0.1×10...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储集岩样品的显微特征,分析了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下第三系中一深部储层中孔隙的成因类型、微观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原生孔隙、混合孔隙及次生孔隙3个发育带。中一深部储层中原生孔隙所占比例很小,以次生孔隙为主,随埋藏增大,次生孔隙所占比例相应增加。中深部储层中主要分布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其深度分别为3200~3500m,3600~4000m,4200~4500m。次生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也可见到铸模孔和微裂缝。导致原始孔隙降低的主要原因为压实和胶结作用,次生孔隙形成机理主要包括长石、方解石的溶解作用和矿物的转化等。本文还讨论了储层岩相、岩性特征、地层水中有机酸浓度的改变、早期方解石的充填、烃类注入、异常高压及微裂缝等地质与地球化学因素对中深部储层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查明火山碎屑岩中自生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征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火山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调查火山碎屑岩中自生碳酸盐矿物的类型,并通过统计50余口探井的碳酸盐含量及储层物性数据,探讨其分布特征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火山碎屑岩中自生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和白云石,其次为菱铁矿、片钠铝石和铁白云石;纵向上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出现两个碳酸盐含量高值带,分别出现在1 500~1 900m和2 200~2 700m深度,前者主要为以胶结作用为主的连生方解石和显晶方解石及菱铁矿,后者主要为以交代作用为主的晚期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和片钠铝石;湖底扇等分选较差的沉积相为碳酸盐矿物发育的有利相带,扇-辫状河三角洲相为次有利相带;靠近德尔布干深大断裂的井碳酸盐含量要高于远离该断裂的井,且在该断裂附近的德2、德6和德8等井中见片钠铝石自生矿物,这主要因为断层是CO2逸散的通道,断层处的富CO2流体能够与围岩反应生成碳酸盐矿物;熔结凝灰岩和凝灰岩中的碳酸盐矿物含量要高于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普通砂岩,这主要因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物质中金属离子含量高,易于释放,从而结合CO23-形成碳酸盐矿物;贝尔凹陷内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与碳酸盐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碳酸盐含量对储层物性主要起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郝乐伟  王琪  廖朋  唐俊  张功成 《沉积学报》2011,29(4):734-743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的分析,研究区内发育大量的粒间和粒内溶蚀孔。在大量实测物性参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白云凹陷第三系储层存在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分布在2 750~3 500 m和4 100~4 600 m两个深度段。通过同位素示踪的方法,证实了形成次生孔隙的原因主要是有机质成熟时释放的有机酸和成岩过...  相似文献   

16.
白国帅  蒋有录  侯帅  陈杏霞 《地球科学》2022,47(5):1748-1761
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火石岭组火山岩储层成因复杂,对该地区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及成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油气勘探成效.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孔渗分析和测井解释等手段,从储层特征的研究入手,分析了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火石岭组火山岩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爆发相的安山质凝灰岩、安山质角砾岩以及喷溢相的安山岩.火山岩属于中孔?中渗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基质溶孔和微裂缝为主.岩性岩相和喷发旋回期次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分布,风化淋滤作用、酸性流体溶蚀和构造作用决定了火山岩能否成为优质储层.优质储层成因包括内幕型、风化壳型和断裂?溶蚀型3种类型,断裂和生烃凹陷附近的构造高部位、熔岩流上部以及旋回期次界面处为优质储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西部碳酸盐岩成岩演化与储层形成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琪  陈国俊 《新疆地质》2002,20(1):23-28
塔里木盆地西部碳酸盐岩的地质演化,主要经历了大气淡水成岩环境,海水成岩环境和埋藏成岩环境的改造,形成丰富的储人间类型和4种典型的孔隙结构特征,即溶孔-晶间孔复合型,粒间孔-粒间溶孔型,缝合线-微裂缝型和致密微孔型,大气淡水淋滤溶解作用和各种类型白云岩化作用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形成,而胶结作用及压实,压溶作用则阻碍了储集空间的形成,奥陶系微晶灰岩和生屑灰岩由于主要经历了海水成岩-埋藏成岩环境的改造,胶结和压实作用特征明显,未能形成有效储集空间,整体属Ⅳ类差储集层,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具有分区性,麦盖提斜坡区的储层物性明显优于巴楚隆起区,这与斜坡区碳酸盐岩遭后期大气淡水淋溶改造有关,古近系卡拉尔组碳酸盐岩经去膏化作用和大气淡水淋溶作用的复合改造,储层整体面貌呈Ⅲ-Ⅰ类的优良储层。  相似文献   

18.
邵红梅  罗静兰  杨艳芳 《地质科学》2013,48(4):1187-1203
在岩心观察基础上,通过应用全岩主量元素分析、显微镜下常规与铸体薄片观察鉴定和定量统计、图像孔喉分析、物性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包裹体荧光分析、均一温度与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等多种手段,研究了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岩性和火山岩储层成因; 结合成岩作用与储集空间特征研究,分析了火山岩储层孔隙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火山岩经历了冷却成岩作用、岩浆期后热液作用、风化淋滤剥蚀作用以及埋藏成岩作用等4个成岩作用阶段。火山岩储层的形成、孔隙演化和储集性能的改善主要与火山岩在浅埋A期后期-深埋成岩B期成岩过程中的断裂、不整合面及构造裂缝的发育以及热液流体沿断层、不整合面和构造裂缝流动的过程中对火山岩产生溶蚀作用密切相关,营城组火山岩属于构造-岩性火山岩气藏。  相似文献   

19.
次生孔隙成因机制复杂,控制次生孔隙发育的因素众多,综观各种理论,从机理上看,砂岩的溶蚀及次生孔隙的形成都可归结到与有机酸及无机酸有关.目前,国内外对次生孔隙带的定量研究还只处于起步阶段.碎屑岩层的埋藏作用,对储层物性有双向的作用:一类是负向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另一类是正向作用,即使储层物性变好.本研究结合大庆长垣以西...  相似文献   

20.
伊拉克HF油田上白垩统Hartha组灰岩沉积在碳酸盐缓坡环境,储层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尚不明确。通过钻井、测井、岩芯和地震资料,并结合薄片观察、分析化验,研究了该油田Hartha组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及物性特征,并分析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结果表明,厚度约50 m的Hartha组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粒泥灰岩、泥粒灰岩和颗粒灰岩,孔隙度10%~22%,渗透率集中在(0.1~0.5)×10^(-3 )μm^2和(1~5)×10^(-3 )μm^2,基质物性较好。Hartha组上段储集性能相对较好,Hartha组下段发育外缓坡灰泥,储集性较差。沉积作用对储层的物性起着主要控制作用,滩相储层的物性明显好于非滩相。该套灰岩的储集空间为粒间孔、铸模孔、生物体腔孔,以及粒内溶孔和微裂缝。晚白垩世暴露剥蚀期,在表生作用下Hartha A层溶孔部分被胶结物充填,存在局部的强烈胶结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