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地质环境从生态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发展而来,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与环境类承载力结合形成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表征环境能够承受的人类活动阈限。国内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分为2000年以前的准备阶段、2000-2010年探索前进阶段、2011年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实施和重大生态地质环境事件影响了承载力的研究方向。生态地质环境子系统和系统的承载力发展程度存在差异,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较多、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次之、社会经济环境承载力研究相对较少,系统承载力研究处于不断整合之中。已有研究在学科交叉融合、耦合机制、模拟预测模型集成和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响应等方面存在不足。未来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应坚持系统观,统合子系统和系统两个尺度,从拓展学科纵深关联、深化多维耦合机制、发展集成模拟预测模型、面向国家与社会需求等方面将研究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21,(5)
本文以新会区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承载本底与承载状态两个层次的服务目标,选择评价因子,构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运用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得到新会区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区图。采用自然间断分级法,划分新会区地质环境承载力为地质环境保护区、地质环境修护区、地质环境维护区、地质环境开发区,并根据承载力分区提出新会区发展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体系由三级指标体系和三层次用户体系构成.一级指标体系反映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指标;二级指标体系反映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基础性、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城市地球化学脆弱性分区评价指标;三级指标体系反映城市地质环境基本组成元素的评价指标.3个不同级别的评价结果主要应用于政府决策机构、城市规划部门、城市管理和建设设计部门3个不同层次的用户.  相似文献   

4.
宁夏草原实验站地区地质环境质量的GIS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凌鹏  李智毅 《现代地质》2001,15(1):108-112
宁夏草原实验站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 ,土壤侵蚀 ,土地沙化 ,水质恶化等地质灾害现象较严重。为了提高全民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的意识 ,帮助政府部门制定环境管理和地区开发政策 ,利用模糊加权评价的数学模型 ,借助 GIS空间分析技术 ,对来自于多渠道的地质环境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 ,将研究区地质环境质量分为差、较差、中等、较好、良好 5个等级 ,并制作了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区图 ,为制定合理的地区经济开发和改善地质环境提供了直接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广忠 《第四纪研究》1996,16(2):97-104
文中阐述了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依存关系,指出了地质工程和环境工程地质是工程地质发展的两个重要生长点。工程活动成功与否,不仅决定于人们对工程建设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认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环境质量的认识程度,提出了在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勘察的同时,必须对建设区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对工程竣工后运营期间在建成的工程活动作用下对地质环境改变趋势及结果进行预测,为预防地质环境恶化和塑造人地和谐的地质环境提供依据。为了认识地质环境特征和进行环境工程地质预测,作者提出了地质环境模型概念。根据地质结构及地质体赋存环境因素(活动断层、地应力、地下水、地表水等),以及作者的实践经验,在文中概括列举了5大类19种不良地质环境模型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6.
房睿 《地下水》2014,(6):105-107
在对玛纳斯河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玛纳斯河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根据建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特征及内涵建立生态、人口及经济三个方面的水环境承载力子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得出各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应用承载度的模型,得出玛纳斯河水环境承载度;结合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计算出玛纳斯河水环境承载力;分析玛纳斯河水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玛纳斯河水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构建玛纳斯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系统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天津矿山复垦土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天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及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的目标,筛选出19个评价因子,构建了一套由地质条件、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重金属组成的矿山复垦土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本研究采用五级划分,即分为:I级(好)、II级(较好)、III级(中等)、IV级(差)、V级(很差),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天津市地质环境背景,以往工作成果以及相关技术标准,对影响矿山复垦土地地质环境的因子进行量化分级。提出了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来确定矿山复垦土地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为矿山土地复垦监管、验收提供了更为科学、具体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系统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该地区工业用地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了基于工业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对该地区的工业用地地质环境适宜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区及较适宜区占研究区陆域总面积的59%,总体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综合指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充分分析和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山东省地质环境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山东省各地市目前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总体评价。研究中选取区域地质条件、地质灾害、人类活动和资源4个指标,各指标下又划分了若干子指标,构成了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山东省各地市的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最后根据各地市的综合指数得分将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3类:即地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鲁西鲁北地区、地质环境质量居中的胶东半岛地区和地质环境质量较差的鲁中山区。  相似文献   

10.
地质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一定的先决作用。山东省地质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存在崩滑流、采空塌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不能突破其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既要考虑地质环境基础条件,也要重视其承载现状,基于此才能科学评估地质环境承载力。本研究在分析区域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围绕“承载基础-承载现状-承载潜力”模型,建立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和arcgis10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获得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附近、莱州湾一线、胶州湾一带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质环境承载基础弱,其余地区承载基础较强;鲁西地区、烟台市北部地区受采矿活动以及地下水超采等人类活动影响,地质环境承载现状处于超载。包括鲁西北、鲁西南以及胶东半岛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承载潜力大。针对影响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在分析地区地质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借助GIS软件对各指标层加权叠加,最后获得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以一般区为主,承载力较强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地区和昌邑县南部地区,承载力较弱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沿海地带、中部垦利至广饶一线、小清河流域以及莱州市西部海岸等地区,据此提出地区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郭林 《地质与勘探》2024,60(1):52-62
基坑工程是地下空间建设的主要开发形式。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在对郑州市已有地质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中层基坑工程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可划分为5大类13个指标,其中基坑稳定性、潜水水位埋深、含水层富水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综合评价结果中适宜性好区位于京广铁路以西,适宜性中等区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东风渠以南、京广高速铁路以西的区域,适宜性差区分布在龙湖附近及京广高速铁路以东的区域内,禁止建设区沿水库、南水北调工程、铁路、地下文物分布。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开发条件整体适宜性中等。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适用性较强,可为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且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地质条件类似的城市的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分析江西瑞昌-彭泽沿江段岸线稳定性与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基础上,依据沿江岸线开发中不同类型的用地需求,运用层次模糊分析方法与理论,集成地质环境的评价因子,建立了针对每一类建设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等级量化(分为四级),具有可操作的数量等级标准。结果认为Ⅰ级赋值80,Ⅱ级赋值60,Ⅲ级赋值40,Ⅳ级赋值20。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对沿江岸线按5 km间隔进行评价单元的划分,沿江151.91 km岸线共划分了30个评价单元,运用模糊层次决策分析对港口码头场地、过江大桥场地等两类用地的场地适宜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取得了Ⅰ级适宜区段港口码头场地5个、过江大桥场地7个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绿色发展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切入点和新增长点。城镇化建设会改变原有的地质环境,有可能诱发潜在的地质灾害。甘肃位于我国相对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研究城镇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极其重要。该文从城镇化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入手,梳理了甘肃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分析其现状及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及问题。并根据甘肃省城镇化发展规划,结合经济、社会、生态特点,阐述了城市地质工作发展方向,提出了解决城镇化进程中有关地质环境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福州市地质环境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选择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地震烈度、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防污性能、地形坡度、土壤质量六个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系数,构造了福州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基于GIS理论和技术,对其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福州市地质环境质量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五个级别,分析了各区主要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遭遇和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这严重危及了城镇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地质环境自身良性演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保障城镇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文章系统分析了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中的人-地相互作用以及人-地相互关系,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和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构建了评价的基本流程:1人类活动-地质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研究;2人-地相互适应能力评价: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地质环境适宜性与功能区划、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3人-地相互关系评价: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4人-地相互关系协调。所建立的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体系,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与地质环境良性演化的协同调控技术,可为城镇化进程中减灾防灾、国土规划与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17.
杨柳  唐振  施璐 《地质与资源》2024,(1):98-105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科尔沁沙地西北缘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构建一套以适应农牧业发展为目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对生态地质环境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统计认为:生态环境较比地质环境、社会环境对整个评价结果的影响更大,其中土地质量是最主要因素;研究区所有的评价单元中有86%处于中等及偏下的水平.该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地质环境区划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地质环境区划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对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履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充分分析研究江苏省地质环境资料及成果的基础上,以地质环境问题为导向,人地和谐统一的思路,基于地质环境安全、地质资源保障及社会需求的原则,从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考虑,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山体资源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等6个专项区划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一套由7个目标层、16个约束层和40项指标构成的江苏省地质环境综合区划评价指标体系,为合理评价江苏省地质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黑河市地质环境的特点及其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文章建立了黑河市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黑河市的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将黑河市的地质环境分为五个区,即工程建设的适宜区、较适宜区、基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以及不适宜区,并阐述了各区在工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对以后的工程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途径,同时也是衡量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城镇化进程不仅关系到区域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区域平衡与区域生产效率,以致关系到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利用2001—2011年吐鲁番地区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相关数据,剖析吐鲁番地区城镇化系统,选出并构建吐鲁番地区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4个城镇化系统的6个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城镇化4个系统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各系统的协调度,根据各子系统评价指数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吐鲁番地区城镇化驱动因子以及制约该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并推算出吐鲁番地区城镇化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