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四川秋季连阴雨的变化特征和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益  范广洲  周定文  吴泽 《气象科学》2013,33(3):316-324
利用1961-2007年四川省38个站9-11月的日降水资料,从发生次数、降水量和持续天数三方面资料,应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四川秋季连阴雨的变化特征和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秋雨量约占四川全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一,其中秋季连阴雨量约占全年降永的五分之一、约占秋雨量的80%;四川秋季连阴雨的发生次数、降水量和持续天数总体上均呈减少趋势,这种减少是一种突变现象,发生在1980s中后期;从地域上来看,四川秋季连阴雨总体上呈西部增多、东部减少的趋势;EOF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秋季连阴雨最主要的特征为东西反相型分布.  相似文献   

2.
许昌秋季连阴雨时空分布及环流形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许昌所辖5站秋季历史降水资料,分析了许昌地区秋季连阴雨的时空分布及环流形势特征,结果表明:许昌地区秋季连阴雨平均1~2年发生一次,9月份居多,过程发生次数呈西南多东北少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许昌所辖5站秋季历史降水资料,分析了许昌地区秋季连阴雨的时空分布及环流形势特征,结果表明许昌地区秋季连阴雨平均1~2年发生一次,9月份居多,过程发生次数呈西南多东北少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贵州省78个气象站1969—2019年秋季(9月1日—11月30日)的逐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以及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贵州省秋季无日照连阴雨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时空分布特征,并选取5次典型过程进行环流诊断。结果表明:近51年来,贵州省秋季无日照雨日数10月最多,9月最少,秋季无日照雨日降水量最大的是9—10月,11月降水量最少。秋季累计贵州省平均无日照雨日数为27.3 d/a,贵州省多年平均秋季无日照降水量为183.2mm/a,均呈北多南少的分布型。贵州省东北部发生轻级(5~6 d)无日照连阴雨的频次最多,重级以上(10 d以上)无日照连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贵州省西北部。厄尔尼诺发生年,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高原及其以西地区、印度洋多低值系统发展活动频繁,有利于贵州省出现连阴雨过程。  相似文献   

5.
利用丹江口水库流域30个雨量站,1956年至1989年9-10月份降水资料,分析秋季连阴雨并分型、找出预报指标,为预报提供定性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安徽省沿淮地区10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9年观测资料、灾情资料和7种地方连阴雨监测指标,在评估7种地方指标适用性的基础上,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和线性趋势法,构建了沿淮地区秋季连阴雨综合指数,分析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指标对沿淮地区连阴雨监测的适用性最好,连阴雨综合指数由连阴雨总日数、连阴雨总降水量线性组成,权重分别为0.8和0.2。按照综合指数,将连阴雨强度分成重度、中度、轻度3级,分级结果与灾情实况较吻合,重度连阴雨和中度连阴雨TS评分分别为100%、88.9%。秋季连阴雨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及近10年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尤其是2016年和2017年的连阴雨,强度居历史前2位。沿淮地区连阴雨年数东部和西部的多于中部的,重度连阴雨阜南的最多,五河的最少。  相似文献   

7.
陈效孟 《四川气象》1998,18(3):27-32
本工作分析了三峡库区(29站)连阴雨的气候平均分布状况及极值。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方法,将库区分成东西两片,揭示各片连阴雨的年际变化周期及趋势变化,最后叙述产生连阴雨的500hPa主要环流特征,指出西片连阴雨与极涡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降水实测资料、1°×1°的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00年以来的伴有区域暴雨的重庆秋季连阴雨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伴有区域暴雨的重庆秋季连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9月份,重庆西部地区为伴有区域暴雨的连阴雨过程的多发区;可将连阴雨期间区域暴雨就有无台风西进登陆我国分为两类,两类暴雨的影响系统的差异表现为,没有台风登陆时700hPa/850hPa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切变线或者西南涡;有台风登陆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则为台风倒槽;24小时变温、低层涡度、假相当位温、整层水汽通量以及比湿对连阴雨期间暴雨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同样表征水汽条件的相对湿度的指示意义较差。  相似文献   

9.
2005年汉中市秋季连阴雨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5年陕西汉中市秋季连阴雨分析,发现连阴雨是在中高纬西风带欧亚两槽一脊和两脊一槽型下产生的,西风带长波系统稳定少动;西太平洋副高强盛,低纬多台风活动提供充足水汽是导致这次阴雨时间长,降水量大的天气学成因之一;对流层低层的偏南急流、低槽、低涡辐合和切变线活动频繁,地面上不断有东路、北路强冷空气活动,是导致大雨和暴雨的直接天气系统;T 213数值预报物理诊断场中能量舌和能量锋的移动及强度预报以及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预报,在强降水的预报中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次秋季强连阴雨过程分析陈雪珍(运城地区气象局044000)1994年进入汛期以来,运城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伏秋连旱,使我区的秋粮大幅度减产,更为严重的是全区550万亩小麦无法正常播种,作为全省粮棉生产基地,如此严重的干旱牵动着老百姓和各级领导的心...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暴雨对1998年长江洪峰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郁淑华 《气象》2000,26(1):56-57
通过对1998 年长江上游四川境内暴雨、雨量水文资料、卫星云图等分析,归纳出了1998 年长江上游暴雨的基本特点,认识到长江上游暴雨、高原天气系统与四川云团的活动对1998 年长江洪峰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江中下游70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和CRU逐月降水格点数据、NOAA逐月海温数据以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数据,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2010/2011年秋冬春连旱的时空特征,进一步探讨此次连旱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2010/2011年长江中下游区域性秋冬春连旱事件始于2010年10月,止于2011年6月,其中2011年春季(特别是4月)干旱程度最重,大部分地区为重旱和特旱;(2)此次连旱事件受拉尼娜事件影响,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冬春季印度洋和黑潮区海温异常偏冷,使得Walker环流上升支和局地Hadley环流显著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偏弱,长江中下游地区始终处于下沉气流控制下,且水汽输送减少;(3)自2010年秋季,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轮番控制中高纬度地区,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持续增强,冬季风自秋季便开始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并一直持续到2011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干冷的偏北气流控制,进一步阻碍了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向本地输送,不利于降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高琦  徐明  彭涛  万蓉 《气象》2020,46(2):223-23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实况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6—7月长江上游严重洪涝期间的气象水文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长江上游洪涝期间发生了三次强降水过程,降水落区在长江上游北部地区高度重叠,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大尺度的环流形势分析表明,中高纬低槽、副热带高压、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均较历史同期异常偏强,副热带高压的南北摆幅较大,当副热带高压每次北跳后,都会与槽后冷空气在长江上游遭遇,形成一次强降水过程。大尺度环流的“鞍”型场配置有利于孟加拉湾及南海的水汽输送到长江上游地区,并在该地区与中纬度西风带水汽辐合形成强降水。历史对比结果表明:2018年长江上游的降水具有面上强度大、北部支流降水极端性强、降水时间集中的特点。2018年长江上游北部的沱江、涪江、嘉陵江等流域在水位和超警戒时间上均高于2012年。2018年长江上游总的降水量及洪峰流量虽未超过2012年,但在长江上游北部的沱江、涪江、嘉陵江引发的洪涝灾害可超过2012年。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740台站资料分析了长江上游流域近50a来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总体偏多,90年代后在上游的中部和东北部偏少;年平均气温自80年代中期以来呈现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在上游西北部升温更加明显。在各季节中,区域平均的降水量在秋季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区域平均的气温在冬季的增温更加显著。长江上游降水强度也存在年代际变化,区域平均的弱降水天数和中等强度降水天数都呈现减少的趋势。1982—2001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INDV)数据显示,在上游的东部区域,植被有明显的退化;在西部区域,植被活动性有所增加。INDV与同期气候变化的相关关系表明,植被覆盖与降水量基本不相关,6—8月平均的INDV与同期的气温有明显的正相关,即气温的升高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1961-2000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长江流域115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观测数据,计算了各站点的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并进行了20 cm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来,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年平均变化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就季节平均变化而言,春季和秋季,三者的变化趋势都不明显,而夏季三者均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冬季蒸发皿蒸发量和参照蒸发量均显著下降,实际蒸发量却明显上升。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具有空间分布差异,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明显比上游地区显著,尤其表现在夏季。尽管近20余年长江流域气温不断升高,但太阳净辐射和风速的显著下降,可能是导致蒸发量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   总被引:24,自引:27,他引:24  
应用天气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98年盛夏西南低涡活动的主要特征。指出该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偏强,该年长江上游暴雨偏多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7.
西北区中东部2000年与2001年秋季连阴雨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纾  章克俭 《气象》2003,29(2):34-38
2000年和2001年秋季(9—10月)西北区中东部——陕、甘、宁、青四省连续两年出现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连阴雨天气。分析了500hPa和100hPa的环流特征及海温,特别是西太平洋副高和海温对秋季连阴雨的影响,总结出西北地区连阴雨出现时亚欧500hPa候环流的几种分型及它们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8.
陈忠明  缪强 《气象》2000,26(10):15-18
通过对长江上游 1 2次区域性暴雨发生前数小时至十余小时的探测资料进行合成分析 ,揭示了该区域暴雨天气发生前的流场、能量场、水汽场和动力场的中尺度特征。对提高该区域暴雨天气预报质量和长江流域防洪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98年夏季长江上游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CMWF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长江上游9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暴雨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也存在由阿拉伯海北部经印度半岛北部再经青藏高原东南部进入长江上游的水汽路径;不同暴雨过程其水汽来源差别较大;长江上游的复杂地形和水汽输送形式的共同作用是决定长江上游暴雨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偏强,印度季风低压偏弱时,有利于长江上游暴雨的水汽输送;长江上游水汽输送的特征决定了其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