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形成性评价最初由斯克里芬提出,是指在活动的运行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陈澄教授认为,形成性评价分以课时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以单元、章节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以半个学期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以课时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即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提问、作业、观察等形式,对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答案与过程、举手状况、课堂气氛、作业完成情况等的确认,实现教学中途的即时反馈。”可见,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典型的反映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响应了地理新课改“注重学习过程评价”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过程性评价是以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为主要特征的价值判断,注重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方法运用、问题解决,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目前部分中学地理教师正在探索将地理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轻过程向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转变的方法。本文以“河流地貌”单元学习为例,从过程性评价的目标制定、评价内容的设计、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解释四个维度,讨论如何有效设计与实施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评价改革中,作为质性评价的典范之一,表现性评价备受关注。表现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非学业成就评价,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成为新课程地理学习评价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表现性学习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对教学的评价提出“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相结合”。这些评价方式无疑能够更客观、更完整地评价一个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但是,尽管用考试的办法来评价学生具有这样那样的弊端,尽管谈起考试教师和学生都很无奈甚至有些厌烦,但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之一将依然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考试的办法促使学生复习、快速掌握知识,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考试不仅要坚持,而且需要改革,考试和命题改革应该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本文就命题角度谈谈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6.
正高中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强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倡导"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地理主题活动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一、学生期望丰富评价方式和手段传统的学业评价主要是以学习结果为主要依据、以分数论成败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削弱了评价的激励和发展的功能,社会以及学生对这种评价方式均不满意。在一项关于高中学生评价的调查中,有85.4%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泥石流防灾优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刘希林 《地理科学》2001,21(2):113-117
防灾优先性是减灾决策的组成部分,阐述了防灾优先性与减灾先性的关系及其在灾害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泥石流防灾优先性评价模式和计算公式,并应用于四川阿坝州。研究成果可为各级政府和灾害管理部门制定泥石流减灾规划和防治政策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亦可为其灾害类型的防灾优先性评价提供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8.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颖  张俊侯 《地理教学》2021,(22):35-38
为了研究初中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本文选取沪教版六年级的"撒哈拉以南的迁徙之谜"作为评价案例,通过借鉴和创新设计学生评价量表,分别进行课中的形成性评价和课后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多元的评价方式较单一的纸笔测试更利于获取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发展状况.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的表现明显优于终结性评价的表现,一方面,说明关注过程的评价更容易捕捉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另一方面,在细化评价指标的终结性评价中,发现学生的整体思考维度还有待提升,一课时的教学对于结果的提升远不如过程的挖掘.同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发展轨迹,还需要加强单元评价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自然资源研究的热力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热力学角度出发,将自然资源划分为平衡结构性和耗散结构性自然资源两大类型,从不同时间尺度讨论了自然资源系统的时间之矢,在人类活动干预下的自然资源弛豫过程,自然资源系统状态的热力学描述及评价问题。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就自然资源开发战略问题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规划的多目标规划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多目标决策理论,探讨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的方法模式。多目标规划模式是以计算机和GIS技术为手段,以建立土地资源数据库-进行土地多宜性评价-多目标决策-多方案比较选优为主要过程实现规划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档案袋”(或称成长记录袋)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中小学评价改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它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努力、进步的状况或成就。档案袋可以说是记录了  相似文献   

13.
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评价了现有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可蚀性评价指标的优缺点,提出了建立适用于土壤侵蚀预报的可蚀性评价指标的原则。并运用野外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我国黑土、黄土,以及日本火山灰土等土壤可蚀性的季节变化规律,深入研究了土壤可蚀性随次降雨强度、不同强度段降雨组合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单位降雨侵蚀力所对应的土壤流失量是反映土壤性质与流失量之间定量关系的最好指标,但不能把目前使用的土壤可蚀性指标直接移植于次降雨模型中。土壤可蚀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其变化规律还存在地域差异性。采用最大30分钟雨强大于25-30mm/hr降雨的侵蚀产沙资料,计算的土壤可蚀性值比较稳定且接近该土类可蚀性的多年平均值。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多目标决策理论,探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的方法模式。多目标规划模式是以计算机和GIS技术为手段,以建立土地资源数据库—进行土地多宜性评价—多目标决策一多方案比较选优为主要过程实现规划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怎样评价学生的学习上,许多教师仍按照传统的课程评价观来界定,内容肤浅,标准单一,主要体现在:其一,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其二,重表面分数评价而轻内在自主性人格的培养。在这种评价机制的指导下,教师充其量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致使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西南岩溶山地生态环境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南岩溶山地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是中国的关键生态区之一,石漠化逐步扩大等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制约着该区持续发展,生态亟待恢复重建,但岩溶石漠化治理模式实际上受限于岩溶生态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岩溶山地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强地质地貌背景生态效应与生态类型划分问题、岩溶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依赖对生态过程研究的突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定量研究有待加强、治理模式的尺度性与转型研究,阐明岩溶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提出石漠化类型划分和石漠化分级的科学依据。并通过生态系统评价和生态区评价,诊断存在问题,提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资源潜力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建设用地资源评价内涵和总体思路基础上,阐述了建设用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常用的评价方法。以北京市某区的规划数据为例,利用"筛选与潜力评价相结合"方法完成了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潜力评价实验和方法验证过程,发现利用模型和规则库自动资源评价的结果与人工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可参与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评价过程。同时,该研究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开发了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评价系统,通过用户输入指标,构建针对具体对象的评价体系,可对不同尺度的区域进行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评价。研究发现,城市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潜力自动评价的结果对数据精度与现势性要求较高,只有保障了空间数据质量,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潜力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持续性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河流健康:概念、评价方法与方向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赵彦伟  杨志峰 《地理科学》2005,25(1):119-124
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严重干扰了河流生态系统,河流健康问题引起广泛的重视。在详细概括了有关河流健康概念的不同认识基础上,介绍了河流健康评价的生物监测法与综合指标法的优缺点与发展历程,并就有关河流健康评价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认为今后的重点是评价标准确定、河流对干扰敏感性、生态过程性指标及流域尺度上的健康评价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卢军 《地理教学》2005,(5):30-32
一、近年地理高考试题趋向。1.强化地图载体,考查读图用图技能。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地理高考理应检测这一最重要的学习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从试题设计上来凸现过程性评价,正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一般说来,学生平时对较简单的区域图、统计图、景观图掌握较好,但有几种难图需加强读练:  相似文献   

20.
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旅游业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但随之而来也引起了旅游城市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评价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很有必要。依据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确定了其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应用模糊评价方法计算得到具有代表性的34个评价因子,试着初步构建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层次架构、指标的涵义作了具体说明,也对指标体系评价应用过程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