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色东普沟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左岸、加拉白垒峰下方,受温度、降水和地震的因素影响,曾多次发生高位地质灾害并造成雅鲁藏布江堵塞。通过实地调查,结合Landsat等多源、多期遥感影像以及InSAR雷达数据,对色东普沟高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现存变形体进行解译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色东普沟发育多处冰川、崩塌、滑坡和冰湖灾害;色东普沟自2001年起20年间,发生高位地质灾害堵塞雅鲁藏布江干流事件共5次;沟内上部极高山区现存确定变形体3处和疑似变形体2处;针对发生于2018年的两次色东普高位地质灾害,认为其物源来自于一处高位岩崩区和三处高位冰崩区。研究结果为色东普高位地质灾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初步数据,并为类似地质灾害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2.
西藏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多次在易贡藏布、帕隆藏布及雅鲁藏布江下游造成流域性灾害链破坏,如易贡高位滑坡灾害链、古乡高位泥石流灾害链、尖母普曲高位崩塌灾害链、米堆冰湖溃决灾害链等。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并结合前人资料,总结了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的成灾模式,认为其可划分为“高位崩滑-碎屑流-堵江-洪水灾害链”、“高位崩滑-堵江-洪水灾害链”、“高位泥石流-堵江-洪水灾害链”、“冰湖溃决灾害链”等4种类型。本文还从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貌与水系、冰川、气象等4个方面分析了高位链式地质灾害的孕灾条件,并对其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前条件下,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和人类工程活动增强,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的发生将更加频繁。 相似文献
4.
则隆弄沟位于西藏林芝米林县雅鲁藏布江右岸,属于震后影响区,因沟内地形陡峻、物源充足以及水源充沛,1950—2020年期间沟内高位地质灾害活动频繁,沟口村庄和桥梁长期遭受其严重威胁。根据现场调查与无人机航拍,结合多期遥感影像和InSAR数据,对则隆弄沟形成区高风险物源类别、数量以及流通区、堆积区的松散堆积物运动堆积特征进行解译,结果显示:目前则隆弄沟内形成区与流通区陡缓坡交界区域多级多期堆积有大量冰碛物松散物源,流动性较强,区域地质条件、地震活动、气象水文等因素为则隆弄高位链式地质灾害发生提供不稳定的物源结构、良好的临空条件和储藏平台、充足的势动能转换条件以及水动力条件。总结出则隆弄高位地质灾害链形成及演化过程为:高位冰崩(岩崩)-碎屑流-泥石流-堵江堰塞坝(湖)-洪水灾害,其长期具备高易发性和高危险性,后期应加强则隆弄沟高位地质灾害链的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5.
墨脱公路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脱县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迦巴瓦峰东侧,是目前我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在墨脱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笔者通过对波(密)—墨(脱)线;派(区)—墨(脱)线和沿江线的实地考察,结合遥感技术,基本了解了墨脱地区地质灾害的基本类型和发育分布规律,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长阳县是湖北省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该县区域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类型。并分析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为当地防减灾工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利用遥感技术和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波密—林芝环境地质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认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部构造结及其所形成的活动断裂系统控制了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发育、水文气候和植被,进而控制洪涝、岩崩、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以及地震等灾害,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留坝县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共落实地质灾害点239处,灾点类型以滑坡和崩塌为主,占灾点总数的98.33%,灾点规模以小型为主,共有190处,占灾点总数的79.50%。研究了留坝县地质灾害地域分布、乡镇分布以及时间分布规律,分析了留坝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9.
西藏昌都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昌都镇位于澜沧江上游“三河一江”地带(即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气候较恶劣,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植被稀疏,地质灾害发育。该区是藏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城镇建设与地质灾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调查研究显示昌都镇发育地质灾害33处,其中崩塌16处,占灾害点总数48.5%,主要发育于路堑边坡和河流下切侧蚀形成的自然边坡;滑坡13处,占灾害点总数的39.4%,且90%为土质滑坡,多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泥石流4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2.1%,以中小型为主。文章总结了昌都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地质灾害与地层岩性、空间位置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昌都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影响。结合调查分析提出了昌都镇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策略———治灾、设防、治水、治坡、生态建设和加强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0.
11.
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天摩沟于2007年9月、2010年7月、2010年9月和2018年7月分别发生大型和巨型泥石流,4次泥石流活动均不同程度堵塞主河帕隆藏布,淤埋国道318或摧毁桥梁,堰塞湖淹没村道、溃决造成下游塌岸,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尤其是交通干道造成极大危害。文章针对以上4次泥石流活动,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泥石流发生前的孕灾背景进行解译,同时结合无人机航空摄影和地面调查对天摩沟泥石流形成机制和成灾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天摩沟内冰川发育,年际变化大,目前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方式为岩崩和堵溃,其中2018年和2007年为岩崩引发,2010年为堵溃引发,该沟同时具有冰川泥石流和降雨泥石流的特征。(2)经历了2007年和2010年3次大规模泥石流后,天摩沟内斜坡类物源储量增加了19.6%,绝大部分启动的冰碛物和崩滑物源都转化为泥石流沟道堆积物或冲出沟口。(3)天摩沟2018年泥石流容重为2.10g/cm^3,为黏性泥石流,流速快冲击力强,帕隆藏布河道受到挤压多次变道,历史上最大偏移距离为190m。(4)2018年7月11日泥石流成因为降雨条件下加剧冰川消融引发主沟沟源右侧岩崩,形成多阵次泥石流,主泥石流体积18×104m3,淤埋G318近220m。后续依然具有暴发大型泥石流的可能性,建议进行防治降低其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2.
攀西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历来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和易发区。为摸清地质灾害家底,查明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排查出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支撑灾害现场核查与工程防治,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简称高分遥感技术)对四川攀西米易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现场验证,共确定有明显威胁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06处,主要以崩塌、滑坡为主,其次为泥石流。结合调查结果,开展隐患点成灾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安宁河及其支流沿岸一线,沿省道S214线及米普路、麻楠路、二滩库区环湖路段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断层两侧500 m范围内,达到51处,占遥感调查隐患点总数的35.8%; 2019年5—9月共发生地质灾害104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98.11%; 区域西北部和中北部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应用结果表明,利用高分遥感技术能够有效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分布与成灾规律,对服务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减轻灾害损失,提升地质灾害科技水平和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藏墨脱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遥感勘察与解译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明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3):54-58
在地处南迦巴瓦峰地区的西藏墨脱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中,以Landsat-7 ETM+卫星影像为信息源,运用彩色合成、数据融合、主成分分析等数字图像处理方法,结合基于地学知识的图像识别及解译技术,对墨脱公路沿线的泥石流、滑坡、活动断裂等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解译分析及专题制图,查明了公路方案线区域内活动断裂发育特征。其中,帕隆藏布断裂带、岗日嘎布断裂带等对错拉隧道将产生较大影响。大型滑坡主要有5个,沿南迦巴瓦峰南坡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两岸发育,分布在仓孔、墨脱及洒拉库等地。泥石流、崩塌广泛发育,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帕隆藏布河谷沿线的派、拉格-汗密、岗乡-波密一带。勘察及解译结果为墨脱公路工程线路方案选择、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四川成都龙泉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爆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等特点。通过对龙泉山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区内产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并结合野外考察,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为如何有效避免或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青藏交通线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ETM卫星影像为主要遥感信息源,采用数字滑坡技术调查青藏线区域地质环境及大型地质灾害。青藏线区域可分为6个基本地质构造单元,各单元出露不同的第四系堆积及岩石,有不同的构造特征,但构造延伸方向均以EW和NWW走向为主,断裂发育,以隆起抬升为主的新构造运动特别活跃强烈。青藏线区域地形以其不同的起伏特征及不同水系大致可分为北-上行陡坡、中-平缓高原面、南-下行陡坡3段。可能影响青藏交通线的大型地质灾害为与本区高海拔及冻土环境密切相关的冰缘地貌现象,如石冰川、滑坡、泥石流、石海、石流及移动沙丘。 相似文献
16.
新罗区是福建省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县区之一。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塌陷六种。其中滑坡、岩溶地面塌陷是区内地质灾害的最主要类型,灾害呈现点多、面广、规模小、稳定性差的特点。野外调查表明,新罗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新罗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分析研究表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水文地质等因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因素;降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动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机制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降低灾害破坏程度的有效手段,为了科学、合理地构建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机制,运用系统工程理论,采用结构解释模型(ISM)方法确认并分析了应急机制构成的主要要素及其相互影响关系,建立了多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应急机制体系进行了分析,将相关要素进行了分级,并分析了要素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构成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机制的8个要素被划分成5个层次。应急预案是应急机制构建的综合成果,对减灾和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起着直接的作用;而应急预案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受到后勤保障和实施速度的影响;会商机制可以有效的保证后勤保障和实施速度;险情监测、安全隐患检查、灾害调查又为会商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而信息机制又是这些要素的基础。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被清晰的揭示,为公路应急机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暴雨型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降雨是地质灾害的触发因素,根据降雨量进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可以较大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文章在吉安县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基础上,采用显式统计模型,通过分析历史地质灾害和日降雨量资料之间的关系,研究吉安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研究表明:当日降雨量达到50 mm、70 mm、110 mm、160 mm时,不同等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进入相应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状态。吉安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成果填补了吉安县县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空白,为地质灾害预警决策提供了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以易贡藏布上游笨多高位变形体为例,结合野外地面调查、无人机综合摄影调查、光学遥感动态调查和数值模拟预判等方法,对笨多高位变形体的发育特征及其可能形成灾害链的危险性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认为:(1)笨多高位变形体位于断层内,岩体破碎、岩体结构面发育、强度较低。目前笨多高位变形体内强烈变形的小型崩塌体12处,裂隙64条。(2)根据InSAR解译结果发现笨多高位变形体共有两处变形区,其中BX1变形区域规模较大,且最大形变速率达到85 mm/a,一旦失稳下滑具有较高的堵江风险。(3)对变形体失稳后危险性预测分析可知,笨多高位变形体发生失稳后会堵塞易贡藏布,堆积体平均厚度为90 m,形成堰塞湖回水长度达25 km。坝体堵塞形成的回水区域对上游的忠玉村溃决后对下游村镇的威胁程度均较高。(4)根据堰塞体的风险特征,探讨了开挖泄洪洞排泄洪水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