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6年振动测试仪器与观测处理技术讨论会于1986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全国有关的33个单位58名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与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秦馨菱主持了会议,学会理事长顾功叙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的讲话。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0年会于10月13日到17日在武汉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全国130个单位607人,这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自1947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综合性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夏国治、副理事长曾融生、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许厚泽主持了会议,湖北省、武汉市领导对会议十分关心并到会祝贺。 会上,夏国治副理事长向大会作了《当前工作和今后任务》的报告,曲克信秘书长作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12月3日至5日在保定市召开了“测振技术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勘察、设计、科研及大专院校的20多个单位近50名代表。会议收到24篇论文。除了在大会宣读论文外,还就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9年3月22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岩性探测(Petro-Sonde)技术研讨会暨学习班,到会的有来自全国20个部门63个单位的95名代表,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傅良魁教授和学会副秘书长张立敏主持。  相似文献   

5.
岩性探测技术研讨会会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山东省石油学会于1986年9月16日至18日在济南市召开了岩性探测(Petro-Sonde)技术研讨会,到会的有全国有关的11个部门32个单位的50名代表,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陆邦干同志主持。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于1988年9月23日—27日在沧州联合召开了桩基无损检测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26个单位的157名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曲克信同志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会议收到论文摘要72篇,在会上宣读了50余篇。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层地震反射技术交流会于1986年12月26日至29日在苏州市召开。来自全国11个部门54个单位的7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共宣读27篇论文。总结和交流了近几年来国内各部门开展浅层地震反射波的技术与理论研究成果。内容主要有方法技术、数据处理及软件开发、震源技术、水声勘探及理论探讨等,并介绍了国外最新动态。会上还讨论了有关技术的关键性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代表们感到会议的效率高,收获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以本课题举办会议还是第一次,会议促进了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对沟通教学、科研与生产的联系和合作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球物理学中的反演问题,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是当代十分关键的问题,为了推进我国地球物理反演问题的研究,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1986.11.4—11.8.在上海举行了地球物理反演问题学术讨论会,这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中国计算数学学会联合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有关63个单位的正式代表120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专业委员会代主任陈运泰主持了会议,常务理事熊光楚参加了会议,并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地球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业已开展的合作和努力,还期望通过讨论促进更紧密的合作,其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0年年会于10月13—17日在武汉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30多个单位的607名代表。这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自1947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综合性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夏国治、副理事长曾融生、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和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1984年学术讨论会于11月21日至25日在长沙举行。全国65个单位的10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大部分来自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年轻人占了相当的比例,这是这次会议的特点之一。会议采用大会报告和专业组分组报告相结合的形式,共宣读论文44篇。包括重力、磁法、电法、测井、放射性以及振动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代表们回顾了三年来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进展,广泛交流了情报,研究了国内外动态。一致认为,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已取得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地球物理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9年10月9日到10月14日在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了1989年综合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曾融生教授主持,来自全国104个单位的32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我国地球物理界近年来一次较大型的综合性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委托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筹备召开的第一次地震成因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8月20日至24日在兰州举行。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和大专院校等38个单位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王仁主持了会议,大会宣读了学部委员、学会理事长顾功叙的书面发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9届重力学与固体潮及重力仪器暨中国测绘学会1998年重力与地球形状学术讨论会,于1998年12月20-23日在福建厦门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解放军郑州测绘学院及总参测绘研究所、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16个单位的3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重力与固体潮专题组主持。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厚泽院士作了题为《大地重力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的特邀报告,介绍了近两年来国内外在地球重力学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和发展趋势,阐述了6个热点问题:1.围绕…  相似文献   

14.
方熠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19(2):295-295,310
2004年6月7日至6月11日,第一届《国际环境和工程地球物理会议》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隆重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会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长江水利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美国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学会和长江大学协办.大会主席为中国地质大学王家映教授,执行主席为来自美国的XIA Jiang—hai博士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于晟教授.大会名誉主席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这是近年来在中国召开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环境和工程地球物理学术会议.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法国、日本、韩国、瑞典、泰国和中国及香港、台湾等共16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名科学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110多篇论文和摘要.  相似文献   

15.
第四届全国古地磁学术会议于1989年11月2日至6日在杭州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38个单位103名代表,代表中有老一辈科学家、中年科学家,还涌现了一批刚从国内外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青年科学工作者,为会议增添了活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朱岗崑、谭承泽参加了会议,并在开幕式、闭幕式分别讲话或作总结报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年会于1990年10月13—17日在武汉召开。代表来自全国130多个单位,共607人。其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达231人,占与会代表的38%,给会议增添了活力。会议共收到论文720余篇,其中441篇刊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0)》;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还为会议专门编辑印刷了论文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7年5月28日至6月3日在湖南省大庸市召开了电磁法方法和仪器学术讨论会,到会的有全国11个部门40个单位的61名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王敬尧、湖南省分会理事长程方道同志出席了会议。 电磁法是勘查金属与非金属矿、能源、地壳结构、工程地基、废料处理和地震灾害预报等方面的重要手段。我国电磁法开始于五十年代,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次会议是地球物理学会召开的首届电磁法的专业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50篇,在会上交流了34篇,内容十分丰富。代表们感  相似文献   

18.
第三次全国古地磁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月6日—1月10日在广州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来自67个单位1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朱岗崑、常务理事谭承泽、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力学所崔盛芹和陈庆宣教授主持了会议,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高由禧教授到会并讲了话。 古地磁学是研究过去地磁场方向、强度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五十年代中期,海洋古地磁取得了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89年综合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10—14日在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隆重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学部委员曾融生主持了会议。来自全国104个单位的325名地球物理学界的老、中、青学者、科技工作者和专家等出席了会议。向大会提交的论文共375篇。大会分14个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内容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3年8月20日至24日在兰州召开《地震成因》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所属研究所和有关高等院校代表90余名参加了会议,会上宣读了70余篇论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顾功叙做了书面发言。与会代表就地震成因方面近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了生动的报告和热烈地讨论。涉及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