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粒子污染形成灰霾天气导致广州地区能见度下降   总被引:69,自引:3,他引:69  
用NCAR/NCEP1958~1997年共40年资料对南海夏季风撤退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8月上旬西伯利亚冷空气开始南进,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在我国东部大陆推进得很快,到达南海后继续向南推进,最后导致9月中旬左右南海夏季风从南海撤退。就个别年份而言,最早的撤退时间是8月中,最晚的是10月中,可以差两个月。南海夏季风撤退与建立过程是很不相同的,南海夏季风和夏季风雨带的建立都是爆发性的,在全区域几乎是同时建立,但撤退是由北向南缓慢撤退的,历时一个月左右。在撤退期间,南海降水形势变化不大,但在撤退之后,南海夏季风雨季转变为ITCZ雨季,其相应和雨区随着太阳南移向南推进。南海夏季风撤退后,南海降水30~60天振荡明显减弱,而准两周振荡仍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2.
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   总被引:4,自引:1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NCEP的1958~1997年逐日格点气象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105~120°E,5~20°N)夏季风维持期40年平均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时间尺度是候.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由活跃期和非活跃期组成.我们将南海上空850hPa连续有40%以上面积盛行暖湿的西南风的候定义为南海夏季风的活跃期,不足40%则定义为非活跃期.这里所指的暖湿西南风是θse必须大于335K,西南风的风速必须大于2m/s.就40年平均而言,南海夏季风维持时间大约为23候约4个月,每年南海夏季风活跃期约出现4.3次,每次的平均维持时间约为3.9候,非活跃期约出现3.3次,每次的平均维持时间约为2.4候,活跃期每年的总长度约为17候,非活跃期约为8候.无论是南海夏季风活跃期还是非活跃期,南海上空850hPa都为一个低槽辐合区,200hPa为高压辐散区,也就是说与活跃期相比非活跃期主要气候特征表现为季风的减弱,在环流的偏差场上(活跃期减非活跃期)在南海上空850hPa上为西风,200hPa上为东风.活跃期无论在850hPa或在200hPa上都比非活跃期要暖一些,与此相应,非活跃期的季风降水要比活跃期的小得多,对流活动也大大减弱.南海夏季风和夏季风降水都有明显的30~60天的低频振荡,在多数情况下夏季风和夏季风降水的低频振荡的位相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3.
南海夏季风撤退期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NCAR/NCEP1958~1997年共40年资料对南海夏季风撤退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8月上旬西伯利亚冷空气开始南进,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在我国东部大陆推进得很快,到达南海后继续向南推进,最后导致9月中旬左右南海夏季风从南海撤退.就个别年份而言,最早的撤退时间是8月中,最晚的是10月中,可以差两个月.南海夏季风撤退与建立过程是很不相同的,南海夏季风和夏季风雨带的建立都是爆发性的,在全区域几乎是同时建立,但撤退是由北向南缓慢撤退的,历时一个月左右.在撤退期间,南海降水形势变化不大,但在撤退之后,南海夏季风雨季转变为ITCZ雨季,其相应和雨区随着太阳南移向南推进.南海夏季风撤退后,南海降水30~60天振荡明显减弱,而准两周振荡仍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4.
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用NCAR/NCEP1958—1997年共40年资料对南海夏季风撤退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8月上旬西伯利亚冷空气开始南进,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在我国东部大陆推进得很快,到达南海后继续向南推进,最后导致9月中旬左右南海夏季风从南海撤退。就个别年份而言,最早的撤退时间是8月中,最晚的是10月中,可以差两个月。南海夏季风撤退与建立过程是很不相同的,南海夏季风和夏季风雨带的建立都是爆发性的,在全区域几乎是同时建立,但撤退是由北向南缓慢撤退的,历时一个月左右。在撤退期间,南海降水形势变化不大,但在撤退之后,南海夏季风雨季转变为ITCZ雨季,其相应和雨区随着太阳南移向南推进。南海夏季风撤退后,南海降水30—60天振荡明显减弱,而准两周振荡仍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5.
南海夏季风槽的年际变化和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崇银  潘静 《大气科学》2007,31(6):1049-1058
南海夏季风槽是南海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活动不仅对大气环流和气候有明显影响,其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首先定义了一个描写南海夏季风槽强度的指数,然后分别对强、弱南海夏季风槽年的例子进行了合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应强、弱不同的南海夏季风槽年份,在大气环流背景、对流活动以及海温背景场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区别,说明南海夏季风槽的异常不是偶然的,有其十分明显的大背景。合成分析的结果还表明,南海夏季风槽的强弱异常不仅对中国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还会通过遥相关过程影响北半球的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6.
将流的标准化变差度概念应用到各年南海夏季风建立研究中去,并用其作为大气环流调整的客观定量指标。用该指标定义的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与用传统天气气候学方法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的来临日期,在绝大多数具体年份两者均很接近,故可作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先兆指标。但有一些年份,南海季风的建立不伴随着低空环流的突变过程,两种方法都可能不准确,可靠的方法也许是用场相似度作指标。此外,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下层就出现了环流调整,该调整为南海夏季风建立打下基础,而南海夏季风爆发则表现为低空环流的大调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是高、低空全球大气环流发生显著调整的结果,并非限于南海范围局部,南海夏季风建立不能看作是发生在南海的局部现象。  相似文献   

7.
南海热带辐合带的气流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君 《广东气象》2010,32(2):18-20
利用2001~2005年Micaps每日08:00的850hPa天气图,及相关海区指标站实时资料,对出现在南海的热带辐合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热带辐合带按其组成气流和所出现的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即偏东型、偏西型、东西相连型和南压型,这4种类型与其组成气流和出现季节有密切关系,对南海不同海区天气的影响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将流的标准化变差度概念应用到各年南海夏季风建立研究中去,并用其作为大气环流调整的客观定量指标.用该指标定义的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与用传统天气气候学方法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的来临日期,在绝大多数具体年份两者均很接近,故可作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先兆指标.但有一些年份,南海季风的建立不伴随着低空环流的突变过程,两种方法都可能不准确,可靠的方法也许是用场相似度作指标.此外,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下层就出现了环流调整,该调整为南海夏季风建立打下基础,而南海夏季风爆发则表现为低空环流的大调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是高、低空全球大气环流发生显著调整的结果,并非限于南海范围局部,南海夏季风建立不能看作是发生在南海的局部现象.  相似文献   

9.
正三亚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立项建设对南海和太平洋热带气旋、南海秋季暴雨、海岛雷电等灾害性天气有很好的监测预警作用,对改进我国南海地区天气、气候模式和边界层、云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等起着重要性作用。三亚国家气候观象台(下称三亚观象台)位于三亚市东南方的六道岭,距市区直线距离约10 km,由5个观测区组成,最高观测区(即地面观测场)海拔高度为419.4 m。六道岭为二级林业保护区,由灌木林和人工种植的桉树覆盖,周边地形从海洋到山地过渡,  相似文献   

10.
前言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是全球热带天气系统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夏季各种尺度的热带系统的活动都相当频繁,它们对我国华南以至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常常给这些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灾害性天气。因此对这些热带系统进行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预报业务上也有重要意义。过去我国对台风和副热带高压做了不少工作,但对其他热带系统的研究很少。七十年代我国开展热带大气科研协作以来,对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各种热带系统都进行了广泛的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南海至西太平洋一带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的情况和西南季风的来源,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1)就气候平均而言,东非低空急流的影响范围,包括印度南部、孟加拉湾南部直到中南半岛南部和南海南部。在这一范围内,夏季月平均西南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十分一致;(2)夏季在中南半岛南部、南海南部,西南季风的主要来源是上游印度、孟加拉湾地区,直接来自南半球的气流比重不大。而热带西北太平洋的西南季风,则主要来自南半球;(3)在110-140°E 的赤道地区,并不存在一支主要的越赤道气流;(4)在150°E 附近的新几内亚东岸,有一条越赤道气流的通道。热带西北太平洋的西南季风,主要就是这支越赤道气流转向而成(但似乎要求这支气流的南风分量强度超过某一下限,即存在一阈值,才能对西北太平洋的西南季风变化有影响)。新几内亚岛上的山脉,对南半球东南信风的阻挡,是形成这支越赤道气流的重要原因之一;(5)大致在15°N 以南的南亚至西北太平洋地区,其西南季风主要由二支气流构成:一支在非洲东岸附近越过赤道,成为东非低空急流,经印度南部,往下游一直影响到南海南部;另一支在新几内亚东岸附近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气流影响西北太平洋。  相似文献   

12.
选取了一组代表性的南海海啸源,并分别使用COMCOT海啸模式,以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南海局地海啸源进行了数值模拟,从海啸的传播影响时间、波高和能量分布等角度,分析了如果南海发生地震海啸,不同海啸源将会对我国南海沿岸地区和南海岛礁造成的影响。通过敏感性试验证实,海啸波的强度受地震震级变化影响较大,因此,如果南海发生强震引发局地海啸,不同海啸源将会给我国南海周边及岛礁等不同区域造成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3.
ENSO与南海台风活动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能  周家德 《气象》1989,15(4):9-14
本文对厄尔尼诺年和反厄尔尼诺年的当年和来年,弱南方涛动和强南方涛动的当年和来年的南海台风(包括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台风和南海生成的台风)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当年南海台风偏少,来年南海台风偏多,来年9—11月最显著。此外,厄尔尼诺年在广东登陆的台风偏少,在广西登陆的偏多;反厄尔尼诺年相反。厄尔尼诺年来年7—9月登陆两广的台风、强台风偏多。统计资料还表明,厄尔尼诺年登陆我国的台风纬度偏南,反厄尔尼诺年偏北。反厄尔尼诺年来年登陆我国的台风纬度偏南。  相似文献   

14.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数值预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198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环流演变特征,由经向风速剖面图看出,南风首先在中南半岛迅速加强,然后向南海发展,南海夏季风爆发同孟加拉湾低压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地形和非绝热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表明,地形作用和凝结潜热等非绝热作用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都是很重要的,包含有这两种作用在内的控制试验成功地预报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中期演变过程,单独的地形作用或非绝热作用都不能预报出南海夏季风的爆发。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1、2003年的QuikSCAT风场和中国降水的逐日资料,分析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夏季风的演变特征及其低频分量与江淮流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 2001、200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相当,但2003年6月中下旬季风出现明显的中断,2001年6—7月南海季风表现出明显的由南海中南部向北部推进的过程,而2003年同时期的季风则徘徊于南海中南部地区;(2) 2001、2003年的夏季(5—9月)海表面的低频纬向风场同时都存在3对低频振荡中心,且在季风爆发后均有明显的向北传播特征,南海中部和北部表现出近乎相反的低频位相,但2001年低频振荡的强度及低频波列维持的时间均大于2003年的;(3) 根据纬向风低频振荡强中心区域的位置,在南海中部和北部分别定义了南海低频夏季风指数IM-SCS和IN-SCS,发现这两个指数与我国6—7月江淮流域的降水及青藏高原中东部降水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滞后负相关关系,而与云南中部、西部及华北部分地区的降水则表现出显著的滞后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   总被引:39,自引:11,他引:39  
李崇银  屈昕 《大气科学》2000,24(1):1-14
主要基于美国NCEP和NCAR的再分析资料(1980~1996年),针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进行合成分析,研究了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其结果清楚地表明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对流层低层风场、对流层高层位势高度场以及大气湿度场和垂直运动场都有极显著的变化。南亚和东南亚850 hPa上涡旋对的发展和活动以及500 hPa副高从南海地区的东撤对南海季风爆发起着重要作用。伴随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在孟加拉湾到南中国海一带整层湿度和500 hPa垂直上升运动都出现了极明显的增加。对流层高层和对流层低层环流演变的特征也清楚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既是全球环流冬夏演变的一个部分,又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本文还指出南海夏季风在北部比中部和南部早建立的结论依据不足,进而补充给出了亚洲季风爆发日期示意图。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8年南海夏季风试验期间GAME/HUBEX一天4次同化资料,着重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尺度水汽输送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大尺度水汽条件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主要的水汽输送带发生了较大变化。季风爆发前,南海地区水汽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季风爆发后,水汽主要来自热带东印度洋和盂加拉湾。降水过程与水汽辐合的极大值密切相关,而主要水汽辐合带位置的移动及强度的变化则和南海夏季风相联系。随着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加强,南海地区的水汽辐合带相应地建立和加强,并伴有降水发生。季风爆发后南海地区大气的可降水量较季风爆发前显著增加。季风爆发前大气的水汽汇中心主要出现在中南半岛及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南海夏季风爆发后,从孟加拉湾到南海水汽输送加强,南海大部、孟加拉湾北部和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均转为水汽汇区,从而对南海、日本及其以南的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76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共出现25个台风,我台编号的有24个,其中有3个在南海生成。24个编号台风中强台风(中心附近风力大于32.6米/秒)有16个,登陆我国的有5个。一、气候特点 1、全年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入秋前略偏多,秋后略偏少 1976年除3月外各月都有台风生成,表1是1976年和多年各月台风发生数比较,表中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大尺度环流确定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夏季风爆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南海地区西南风的突然增强和降水的明显增多,往往采用南海地区低层平均风场和(或)对流强度来判别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这种方法在大多数的年份是适用的,但是2006年由于0601号台风“珍珠”的介入,利用南海地区的区域指标来确定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就略显不足。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必须从更大尺度上去想办法。利用经圈和纬圈环流可以较好地确定2006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于5月16日(第4候)。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南海夏季风活动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NCEP再分析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和GPCP卫星导出(IR)GPI的日降水分析得到:2008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2候在南海爆发,时间较常年(5月4候)偏早,10月第2候结束,时间较常年(9月6候)偏晚。南海夏季风爆发后,由于受强冷空气影响,南海夏季风北推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较常年偏晚。尽管2008年南海夏季风强度较常年偏弱,其仍存在明显的季节内振荡过程,主要周期为30~60天。由于南海地区和我国华南地区的水汽辐合增强以及南海夏季风活动北界在35 °N附近维持时间较长(大约7候),华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夏季降水异常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