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光华 《安徽地质》2005,15(3):220-222
岩溶对人工挖孔灌注桩成孔的影响主要是溶洞、溶沟、土洞、流塑状冲积沉积淤泥等4个方面.介绍了铜陵海螺生料均化库人工挖孔灌注桩工程遇岩溶的技术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花岗岩残积土中人工挖孔桩施工的回顾总结,提出了克服地下水困扰的办法,探讨对原残积土细分为残积土和全风化层,阐述了其岩性,工程特性和规范依据,总结了残积土中孤石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人工挖孔桩已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水利、工业与民用建筑等领域。近年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挖孔桩工艺更是迅猛发展。一般来说,人工挖孔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填土、中密以上的砂土,风化岩层。在地下水位较高,特别是有承压水的砂土层、滞水层、厚度较大的高压缩性淤泥和流塑淤泥质土层中施工时,往往施工较困难并易产生流砂,引起孔壁坍塌,影响桩孔质量,对施工人员的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在流砂层和流塑泥质土层中施工时,必须有可靠的施工技术和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4.
人工挖孔桩具有机具设备简单,施工操作方便,占用场地小;无泥浆排出,对环保有利;对周围环境及建筑物影响小,施工质量可靠;可全面展开施工,缩短工期,造价低等优点。因此,得到广泛运用。特别是在扩大头的桩基施工中,人工挖孔桩施工更有其优越性,可以弥补机械施工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5.
提出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由于挖桩设备、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引起的安全问题,并根据这些因素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人工挖孔桩造价低、施工方便,介绍了人工挖孔桩施工方法和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7.
8.
人工挖孔围护桩受力机理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引入土拱效应概念,对人工挖孔围护桩的受力机理进行理论上的初步研究和探讨,并结合一工程实例进行计算与分析,供同类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维平 《河南地质》1997,15(2):135-138
介绍了人工挖也桩在新乡化厂技改工程中的应用。分别人场地地质情况、施工工艺、质量保证措施方面进行了阐述,并通过施工实践得出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影响基桩反射波法检测质量的因素分析,剖析了人工挖孔灌注桩因护壁的施工及护壁材料的差异对实测信号的同相反射,而容易被误判为桩身缺陷。本实例的处理过程表明了综合判断和现场开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张晋勋  亓轶  杨昊  宋永威 《岩土力学》2020,41(8):2796-2804
地下工程盆形冻结止水结构包括位于开挖范围周围的冻结帷幕(盆壁)及开挖范围底部的水平冻结板(盆底)两部分。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典型富水砂卵石地层条件下盆形冻结在静水及0.5 m/d渗流条件下的温度场扩展规律。研究发现:盆形冻结技术作为冻结工法在市政工程领域的全新应用,对地下工程的施工区域能够有效起到冻结止水效果;盆形结构不同部位在不同的渗流条件会表现出不同的冻结交圈次序,静水条件下盆壁冻结管会先于盆底冻结管交圈,渗流条件下则依次是顺水流盆壁、盆底、背水面盆壁、迎水面盆壁,此时盆壁冻结是制约盆形冻结的关键因素,实际工程应重点关注盆壁冻结;冻结厚度是评价冻结效果最直观的指标,在静水条件下盆壁厚度趋于稳定,盆底水平冻结板厚度逐渐超过盆底冻结管长度且向盆内与盆外两个方向同时发展;渗流条件下,迎水面盆壁厚度最小,背水面盆壁由于绕流现象出现冻结锥体而局部厚度增大,盆底水平冻结板厚度仅向盆内单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铁工程邻近桥桩施工风险评估及控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兆平  汪挺  项彦勇  张弥 《岩土力学》2008,29(7):1837-1842
探讨了北京地铁工程邻近桥梁施工风险等级划分应考虑的因素和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建议以桥基与地铁工程开挖影响破裂面的位置关系和桥基与地铁工程的水平距离作为主要依据,确定桥梁邻近等级。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桥梁现状质量,确定邻近桥梁的施工风险等级,并对不同的风险等级给出了相应的邻近桥梁基础加固保护对策,从而形成了对邻近桥梁的控制与保护技术程序,最后通过一个工程实例介绍了对邻近桥桩的评估及处理。  相似文献   

13.
金亚兵  刘祖德 《岩土力学》2000,21(3):217-221
指出了悬臂支护桩变形计算方法现行有关规范[ 1 , 2]的欠妥之处, 提出了幂级数精确解法和在现行规范基础上的简化计算方法。 经与工程实测结果对比, 现行规范计算方法计算值比实测值小约 20%, 而作者提出的两种计算方法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基坑支护的混凝土芯搅拌桩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家祥  陈征宙 《岩土力学》2004,25(Z2):333-337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基坑支护形式,即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它是一种融合了复合地基和桩基础优点的地基处理方法,是一种结合围护挡土结构和防渗止水帷幕功能于一体的支扩结构.笔者还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基坑支护中的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的位移大小分布和方向分布、应力大小分布和方向分布、塑性区的分布和临空面的水平位移.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门型结构的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进行支护,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浅山区位于山地和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过渡带,查明247处矿产地,涉及10种矿产;泉水丰富,分布有一类泉27个;地质遗迹27处;浅层地温能开发潜力较大;地下空间资源尚未大规模开发利用;在房山及昌平局部区域含有富硒土壤,可培育富硒农产品.浅山区也存在地质灾害,属于地质灾害中—低易发区;存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空塌陷、岩土...  相似文献   

16.
大面积采动矿区水环境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采动前后,相应伴生水系调整和水体污染,产生水环境灾害。以阜新新邱矿区为研究对象,在对环境地质情况调查分析基础上,主要从水资源流失、废旧地下采场和露天矿坑积水、矿区地表和地下水质污染等方面探讨了矿区水环境灾害的形成及特征。大面积的开采,造成矿区水资源流失严重,矿山停采后,地下水位逐渐恢复;废旧地下采场和露天矿坑形成的积水,在入渗过程中,通过运移累积、吸附转化、溶解解析和离子交换等水岩作用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矿区矿井抽排水和河流水质污染物不同程度超标。针对矿山水环境灾害,建议采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建防排水及净水设施、水环境监测等手段进行防治,以使矿区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加直观和准确地分析工程地质中的地质信息,通过对比分析传统三角网建模方法的优缺点,展示了OpenCASCADE曲面建模技术在三维模型中的连续程度、光滑度、细腻度等方面的优势.利用该技术建立三维地表和地层层面模型,并通过地层层面的求交和缝合技术完成了地层层间实体模型构建.基于OpenCASCADE几何造型库在VC++平台下实现了地表、地层模型的三维可视化和场景控制功能.通过桥梁工程地质的实例应用,结果表明:三维地表地层模型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工程建设中地质分析和地质解译的直观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刘俊龙 《岩土力学》2008,29(5):1280-1284
依据59根桩静载荷试验实测结果和桩侧相关土层的标贯试验成果,反算出砾卵石持力层中预制桩的极限桩端阻力,结合7根桩身埋设有应力计的预制桩桩端阻力的实测成果,分析了砾卵石层中的预制桩的桩端阻力、桩端荷载分担比例及端阻充分发挥所需的桩端位移。通过对121根以砾卵石为持力层的预制桩的静载试验成果与静压法施工终压力的比较,分析了砾卵石层中静压预制桩的施工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市政基础设施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如何建设的角度,遵循历史保护区保护的原则,针对北京南池子历史保护区存在的交通状况及防灾能力差,保护四合院及文物古迹多,现况街区基础设施较差等共性问题,指出应充分利用其周边地形及各种现况基础设施,合理布设各种市政管线及站点;在难以达到规范允许的范围时,充分利用各专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其它手段的观点,并在有关专家、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和各专业、部门的支持下,经充分讨论审查顺利完成了市政工程综合设计和工程实施工作。  相似文献   

20.

古道作为一种历史遗产,对理解人类交通文明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基岩区往往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印痕,但也会遭受物理、化学、生物等风化作用的破坏;此外,前人对古道的考证往往借助文献资料追溯来完成,鲜有实物证据的精细研究。因此,通过古道三维重建和其上微地貌作用过程的研究,并探讨古道破坏的关键因素对于其数字化保存和保护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运动恢复结构多视角立体(Structure from Motion with Multi-View Stereo,简称SfM-MVS)的三维建模技术,对华北井陉古道的车辙痕迹进行了点云数据及其衍生DEM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对岩石构造和岩性进行分析,并对古道及基岩上微地貌的几何形状进行了信息提取和成因讨论,结果表明:1)微地貌三维点云分析法在山区古道数字化保存和信息提取上是可行的,测得古道1车辙内间距、外间距和车轮宽度最大频数分别位于1.02~1.05 m、1.40~1.43 m和0.19~0.20 m;古道2车辙内间距、外间距和车轮宽度最大频数分别位于0.98~1.02 m、1.38~1.42 m和0.20~0.21 m,精度满足分析要求。2)该区古道发育在奥陶纪马家沟组灰岩上,侵蚀作用多沿先存车辙、凿痕以及节理等部位进一步发育壶穴和坑洼等,并伴随着轻微的化学溶蚀,其中古道2车辙宽度的变化表现出与优势节理相关的首选方向,即近东西方向延伸,共轭节理组主要走向为NEE/NWW方向,南北方向的拓宽可能会受到节理组的影响;古道3人工凿痕部位普遍发育壶穴,地形较陡处壶穴较深(最深约10 cm),坡度较缓的路段壶穴较浅,一般介于1~7 cm之间。3)在古道的保护上,应切断山坡壶穴形成的必要条件,即通过排水护坡减少水动力条件和碎石物源,定期清理古道坡面并适当隔离保护,实施保护利用相结合的措施。以上认识对相似地质地貌条件的太行八陉等古道遗迹的保护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