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第三次国土调查与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成果的分析集成,是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南京市林地调查数据的整合为切入点,进行第三次国土调查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交叉分析、林地分类标准梳理及映射、空间冲突规则制定、林地调查数据整合流程探索,为构建自然资源调查“一张底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我国土地覆盖数据调查中的两项重要工作,地理国情监测与国土三调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二者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地理国情监测与国土三调间的成果数据融合问题,本文首先结合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自然属性与国土三调数据的管理属性,对二者存在的共同性与差异性进行分析,全面研究与分析了地理国情监测与国土三调成果数据融合的技术流程;其次通过实现地理国情监测与国土三调的数据融合解决二者间的差异;最后对数据融合中存在的分类及采集规则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目标之一是掌握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本文结合目前已经开展的国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从土地调查工作分类方面分析,简要介绍了广州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中国土分类和规划分类的主要情况,广州市结合本市国土空间规划实际情况,增加细化调查分类,一次调查生...  相似文献   

4.
基于第三次国土调查的自然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调查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履行自然资源管理“两个统一、六项职责”的前提和基础。第三次国土调查(简称“三调”)数据详细地记录了国土空间开发与利用现状、自然资源变化等情况,可以为自然资源调查提供优良的数据基础。因此,本文以“三调”数据为基础,结合原自然资源管理各部门提供的专题资料,进行自然资源要素分类与编码、自然资源要素提取等自然资源调查的分析与探索,并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例进行试验分析,旨在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的自然资源调查提供参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调查体系。  相似文献   

5.
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目的是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国土利用基础数据,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国土利用现状和自然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国土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需要。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建立调查成果的县市级自检、省级检查、国家级核查三级检查制度,即每一阶段成果需经过检查合格后方可转入下一阶段。为确保提交国家级核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省级检查工作环节必不可少、势在必行。因此,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省级检查工作进行技术分析,为后续调查及检查工作顺利有效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多源时空数据的地表分类信息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土空间的发展,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等对于地表分类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大,如何采用数据挖掘手段高效准确地获取地表分类信息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在对多源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天地图等多源时空数据为数据源,参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分类方案,综合采用多维度地表分类、语义规则映射、空间综合映射、多场景特征判断、分类权重判断、空间聚合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地表分类信息进行挖掘。提出了一种汇聚多源数据优势的地表分类信息挖掘方法,对于丰富地表分类数据产品类型和信息的维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三调”成果的底图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自然资源管理面临新要求、新挑战。围绕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的实现,统一的底图底数是开展部门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第三次国土调查是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最新、最全面的一次国土调查,为统一底图底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提出基于“三调”成果分步开展“基础调查与专项调查”“现状与管理”的数据融合方法,同时借助专项调查丰富自然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属性内容,形成一张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底图。  相似文献   

8.
国土调查是自然资源部门掌握所辖范围内地类变化情况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家对土地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掌握基础地类变化不仅是掌握一个数字的变化,还包括地类变化地块的空间位置,从而实现地块变化数量和位置的统一管理.介绍了利用ArcGIS软件计算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地类与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地类对比分析后流量的方法,更好地掌握了变化地类的前世与今生,使得自然资源部门对土地的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  相似文献   

9.
通过历史国土调查数据库和现状国土调查数据库建设,解决了不同年份的国土调查数据成果存储分散、应用难度大的问题,建立了多时期、全聚合、覆盖全面、统一更新的国土调查数据库,实现了涵盖一调、二调、三调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和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国土调查历史与现状数据一体化数据库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国土调查数据成果的利用价值和历史价值,为全市自然资源业务协同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陈超  陶旸  赫春晓 《测绘通报》2023,(3):155-159
建设“一张底图”是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前提。本文基于国土三调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研究了“一张底图”建设的流程:对两套数据进行联合相交后,得到了兼顾两者图形与属性的融合数据;针对面积不足100 m^(2)和介于100~400 m^(2)的碎小图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融合方法;最后人工核查与处理细长图斑及剩余碎小图斑。试验表明,本文的融合方法能够消除碎小图斑,形成以国土调查数据为基础、兼顾森林资源专项属性的底图数据,为后续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自然资源统一分类标准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内容之一。针对长期以来土地、矿产、森林、湿地、草地、水等管理部门使用的分类标准之间存在语义不统一、分类冲突的情况,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常用的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对比分析了不同专业、不同时期自然资源分类标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广西桂林阳朔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试点工作,着眼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依据现有的各类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兼顾科学性、适用性和衔接性原则,提出了自然资源统一分类标准的分类体系、分类编码、术语定义的编制思路;并从自然资源实体的自然属性、管理属性、生态属性角度重新梳理了分类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助力健全自然资源监测体制、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要求、提供优质高效的用地保障服务,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结合传统测量和现代遥感技术,构建了山西省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基本摸清了山西省采煤沉陷区分布情况,其总面积为6500 km^(2),与山西省矿区及采空区分布高度重叠;土地利用以林地、耕地及草地为主;土地损毁以轻、中度为主。受采煤沉陷的影响,拟搬迁村庄1221个,仍有400多个村庄未搬迁。  相似文献   

13.
激光雷达作为一种主动的三维遥感观测技术,在不同尺度的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自然资源的三维动态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简要介绍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激光雷达技术在各类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同时对激光雷达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潜力和局限性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探讨以激光雷达技术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随着激光雷达技术和平台的不断发展以及激光雷达信息的深入挖掘,将不断促进激光雷达技术在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应用中的纵深发展。然而单一激光雷达数据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难以满足自然资源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高精度、高效率的现代化动态监测的要求,如何将多源、多尺度、多平台遥感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是未来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中的地表覆盖成果作为重要的基础性空间数据,将发挥对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基础支撑作用,其成果质量水平将影响各类自然资源统计、分析、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根据测绘重大工程质量控制实践,为确保最终成果质量,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成果质量评价标准,并开展全面、高效、准确的成果质量检查。本文深入分析了地理国情监测、国土调查等已开展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程中地表覆盖相关数据成果的质量特性,以及相关工程中地表覆盖成果质量评价标准、质量检查技术方法的现状及关键技术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定量化指标评定法的地表覆盖成果质量评价技术方法,应用面向对象、深度学习等遥感影像智能信息提取技术辅助的地表覆盖分类精度质量检查技术方法,以及应用新型远程化、增强化外业调绘核查技术辅助的地表覆盖成果外业质量检查技术方法,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中地表覆盖成果质量控制的实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的土地利用数据网格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不同区域和年份的数据,统一分析比对口径尤为重要,同时也应反映出相互之间的差异。本文以宜兴市2009年和2017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数据源,首先使用统一的分类标准提取用地类型中的3大类,通过不同大小的单元划分尝试和结果分析,发现适用于该数据的网格尺度大小;然后基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范围划定,对宜兴市三类用地类型的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宜兴市用地情况;最后通过选用合适的空间尺度和分级范围划定方法,进而构建一个兼具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土地利用数据网格化方法,为自然资源部门统筹管理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对时空大数据组织分类提出的新需求。本文在梳理总结国内大数据分类体系的演化特点和解析中国现行时空大数据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然资源部对大数据分类的需求,通过历史继承、合并和添加,提出了一套既能服务于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又能服务于全社会的时空大数据分类体系。研究建立的时空大数据分类体系为3级分类,共6种类型,分为17个一级类型,68个二级类型,24个三级类型,该分类较之前最明显的变化是将自然资源数据单独分为一大类,该分类对于大数据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结合高分遥感和多源数据的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一号卫星是为提升我国高分辨率数据自给率自主发射的卫星,在土地利用监测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将GF-1卫星影像与多源数据影像进行对比能够挖掘各数据源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面的差异性。本文以云南省杞麓湖流域为研究区,选取最新的Sentinel-2、GF-1和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以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期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研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和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杞麓湖流域的水域、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自中心向外呈现出圈层分布的特征,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相比,水域、耕地、林地3种类型的自然景观面积减少,而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面积大幅增加,变化主要集中在杞麓湖周边的纳古镇和河西镇。②Sentinel-2卫星影像与GF-1卫星影像均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二者对土地利用变化评估的结果相近,均优于Landsat 8卫星影像,其中GF-1卫星影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